《小珊迪》说课设计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2546298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珊迪》说课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珊迪》说课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珊迪》说课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珊迪》说课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珊迪》说课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珊迪》说课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珊迪》说课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珊迪说课设计小珊迪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爱丁堡的故事:卖火柴的小男 孩一一小珊迪为了归还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被一辆马车轧断了双腿, 但他仍然吩咐他的弟弟到旅馆给先生还钱,临时前挂念的仍然是他弟 弟今后的生活。那位买火柴的先生被感动了,答应小珊迪永远照顾他 的弟弟。小珊迪怀着感激死了。下面是的小珊迪说课设计,大家 一起来看看吧。一、说教材:1、教材理解:小珊迪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爱丁堡的故事:卖火柴的小男 孩一一小珊迪为了归还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被一辆马车轧断了双腿, 但他仍然吩咐他的弟弟到旅馆给先生还钱,临时前挂念的仍然是他弟 弟今后的生活。那位买火柴的先生被感动了,答应小珊迪永远照顾他 的弟弟。

2、小珊迪怀着感激死了。全文语言平实,却闪现着作者对小珊迪的无比同情和深深的敬 意,充盈着诚信的精神光辉。小珊迪一课讲述的故事年代久远, 并且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人教社选择这一课大概并不是想通过它来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毕竟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了。那么它 的现实意义何在?我想,这篇课文打动我们的不是文章的语言和写法, 而是小珊迪贫困的处境、是小珊迪为生计而乞求叫卖的形象、是小珊 迪人穷志不穷的骨气、是小珊迪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而这正是这个 社会所需要的做人的品质,也正是本文独特的人文价值之所在。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3、、感悟和交流,培养学生自读自 悟、合作探究的能力。德育目标: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 活。内容安排:第一课时:带着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 悟情。重点落实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继续学习 课文,了解叙述顺序,并沿着文中的“我”的感情的变化深入到语言 文字中去研读,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本设计为第一课时教案)3、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从中学习小 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创新点:在小珊迪受伤,七个便士不知去向的时候,引导学生 进行创造性想象。二、说教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四部分“谈话导入 整体感知 研读 悟情 小结全文

4、”(具体见教案)三、说教法和学法遵循我校的十六字教学原则,即“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协商、交流评价”,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 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怡情。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 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 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 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 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在我校的十六字教学原则中有一条是“主动探究”。具有探究 品质,是创新型人才的本质特征之一。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是 教育创新不容忽

5、视的价值取向。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其学习 有着深厚的探究基础和广阔的实践空间。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在语文 教学中,一句话该怎么读,一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等等,都在探究之内。 现在,我就以小珊迪一课为例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 学习的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师生之间形成这样一种特定关系:教师提 出一系列问题,并由此诱导学生做出探究的反应,发展有益于探究活 动进行的情感氛围,为学生提供契机。学生通过探究性思考,达到发 现问题、获取知识的目的。本课的教学以“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珊迪?”为探究点, 以这一个大问题板块的学习直接

6、而高效地与文本对话,落实探究过程。 又以“你想研究哪一方面?找出课文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引导学 生进行深入地探究活动,学生在这一探究活动中,与语言文字亲密接 触,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情感是人的精神的内核。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体验作者的情感, 品赏、运用作者表情达意的语言,是提高学生言语水平的需要,也是 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精神的需要。我在小珊迪一课的教学中, 紧紧抓住情感这条主线,通过动情的朗读,使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 感知,把言语对象转换成鲜活的形象。采用生生互读,师生互读等各 种形式,以期引起认知的共识、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这一课的 教学设计,是想通过扎扎实实的读书,深深切切的

7、感受,让可怜、善 良、诚实、守信的小珊迪的形象深入学生心中,使人文性和工具性相 辅相成,相映生辉。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 程的基本特点。的确,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 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 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育人的个性特色。探究性 学习毕竟是一种学习方式,然而,语文课毕竟姓“语”,我们语文老 师应把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己任。语文教学中提倡学生探究性学习,我认为听说读写还应该有机结合,扎实训练。四、说媒体运用:本节课采用电教手段,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自学生字情况,用 幻灯的形式导入新课,配上音乐,以起到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的作用。以上是我对小珊迪一课的设想及探究性学习的一点粗浅的 认识,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