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542895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课题土地的誓言学科语文课时1课时学校中学班级七年级执教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能力目标:1理解“土地的誓言”的深刻含义。2学习诵读、品读、创读、设问研究等读书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爱国豪情。2.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教育。(注:教学目标既要有清晰的学科教学目标、又要有可操作的法制教育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法制教育知识渗透点设计说明一导入:二、朗读三、深入: 四、写作: 五、誓言:六、总结:(课前音乐:松花

2、江上)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叫松花江上,表达了“九一八”后,东北沦陷地区的人思念亲人的感情和想早日与亲人团聚的愿望。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1931年9月18日那天,被烙上了灾难和耻辱的印痕,日寇的铁蹄揭开了这场悲剧的序幕,从那天起,沈阳、东北三省、乃至整个中华大地,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苦难与抗争,许多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十年过去了,1941年9月18日,日寇侵华依然疯狂,抗日战争异常艰苦。一位流浪在关内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着生他养他的家乡,找寻着北方的大熊星座,他满怀悲愤和思念,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土地的誓言。二、朗读:1、首先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体会文章

3、字里行间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深情?(板书:留恋、赞美、怀念故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土地)2、是啊,此时的作者内心燃烧着这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老师很想将这份感动,化作朗读,与大家分享。3、同学们,文章不仅情感深沉,而且语言怎么样? (生动)(板书:生动的语言表达深深的感情)三、深入:那么作者如何用生动的语言表达深情的?就让我们来细细品味。作者如何表达对丰饶美丽的东北大地的深情? 品味语言: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角度、遣词造句等方面来品味语言。(一)1、排比等修辞:作者在这段描写中为我们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和物产?用笔在书中画一画。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师:东北的物产

4、真不少啊!既有动物、植物,也有丰富的矿藏,景物叠加,加强对读者情感的冲击力。2、多角度描写:作者在描写这些东北特有景物和物产时还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色彩,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看到这么丰富的色彩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生: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和金黄的豆粒让我联想到这片土地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美丽,更主要的是这里是一片丰收的土地。生:黑色的土地,红布似的高粱和金黄的豆粒,让我联想的到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一片丰饶的土地。生:红玉,黑玉,让我联想到这片土地上劳作的人们,是那么勤劳、健康和幸福!)师:是啊,这是一片多么丰饶的土地啊!生活在这样的土地上的人们是多么幸福。除了从颜色的角度,作者还从哪

5、些角度去写家乡的土地?有什么表达作用?声音、气味(语句略),让人感受深刻、身临其境。3、我们应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语速? (激情赞美、深情怀念;语速慢)4、请学生推荐一名学生来读,可以适当评价。(二)传神的用词:1、作者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得幸福吗?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粒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在故乡的土地上,我想起无数的脚印,埋葬过的欢笑,稻颗粒上的蚱蜢,沉重的镐头,自己种的白菜。动词:写出作者在这片美丽、丰饶的土地上留下了欢声笑语。作者这片美丽丰饶的土地上生活得多么幸福,故乡的土地多么令人留恋和怀念。“埋

6、葬”:“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此处表明自己的欢笑已随那片土地的沦陷而一去不返。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我”:我和这片土地血脉相连,不可分割。 “过”:说明幸福美好随着那片土地的沦陷而一去不返,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师:用词传神,以传达情感。2、本段还有哪些词用得传神?“窜”:柳条生长速度之快,力量之强。“厌”:家乡的丰饶师:文章用很多传神的词语,尤其是动词,写出家乡土地肥沃丰饶美丽,带来各种生命的旺盛活动。3、朗读:是啊,这是一片多么丰饶的土地啊!生活在这样的土地上的人们是多么幸福。让我们来齐读一遍,感受感受这片土地的美丽和丰饶,感

7、受那里人们的幸福!师:作者运用排比等修辞和传神的词语,多角度描写等方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并用生动的语言表达深情。四、写作: 1、你对自己的家乡,是不是也有着和作者相类似的情感依恋并深深地爱着它?那好,就让我们运用今天所学,也写一写自己亲爱的家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章第二十三条: 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幻灯片展示)我的家乡依山傍水,景色怡人2、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快乐和大家一起分享啊?(生展示)师:联想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更加理解文中的深情。五、誓言: 1、如此美丽丰饶的家乡土地,谁能不去热爱!谁能不对他怀

8、有深深地眷恋!可是,作者深爱着的那片美丽丰饶的土地,那儿时的欢乐却成了记忆!是谁造成的这样?(日本侵略者)。师:是日本侵略者!是他们的铁蹄践踏,蹂躏了作者深深爱着的土地。面对这片自己魂牵梦绕的土地,作者的那份感情就像愤怒的浆液,决堤泛滥的河水,喷涌而出,不可遏制,一泻千里。作者发出了坚强的誓言!现在我们的国家现在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以美国为龙头的周边小国正在觊觎我们的土地。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及各企业事业组织,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国家

9、安全机关在国家安全工作中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组织人民防范、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幻灯打出)2、我们该怎样朗读作者的誓言呢?生:坚定,有“必定、必须”这些词语。生:应该铿锵有力的朗读,它是作者的誓言,是作者要与侵略者斗争的誓言。师:大家说的都很好!让我们铿锵有力的齐读作者的誓言!(多媒体展示誓言)3、假如你处在那个时代,那么你的誓言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4、生活在新时代的你,你的誓言又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5、我想此时此刻,我们一定饱含誓死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激情,那就让我们把这种昂扬斗志投入到学习中,用知识武器富强我们的国家!因为“少年强,则中国强!”请大家齐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10、幻灯片展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六、总结: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土地的誓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如此激情澎湃的端木蕻良,感受到了像他一样对东北故土和伟大的祖国充满着爱怜、向往、热爱的人们那炽热的情怀。其实,在我们的周围,也有很多蕴涵着强烈感情的篇章,或者是表现对祖国家乡的热爱,或者是表现对亲人友人的依恋,或者是表现对丑陋现实的愤慨请大家在课后找到这样的两段抒情文字,有感情地朗读它,记住它。在以后的日子里,大家也要常常积累,预祝大家成为语言和

11、情感的富豪!让我们在一首激昂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文吧!首先,本文主要讲解与土地有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因此,在讲解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祖国的领土的完整性,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于是自然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法律知识。其次,本文培养学生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的土地,就得合理得开发和利用,自然引出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知识。所以在本文中渗透一下两条法律知识: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及各企业事业组织,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国

12、家安全机关在国家安全工作中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组织人民防范、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章第二十三条: 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教学反思我觉得成功的课堂不是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悟出了多少。本人认为在教学时整体引导上还是不错的。本人在教学本课时,以“誓言”为切入口,“读”为外在活动形式,以“思乡爱国”情感为内在线索组织教学的。主要从以下五方面把握:(一)、悲情导读课前播放松花江上,上课时老师介绍导入、展示图片,: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一组再现的是什么时候的场景,有利于

13、学生感悟课文情感。引出自读。(二)、动情诵读播放土地的誓言配乐朗读,学生听读(默默跟读)。(三)、真情品读这篇散文语言凝练,每一词句都有韵味。因此在学生听读完后,老师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挑出感受最深的语句,老师顺着学生心意引导品读。教师心中要引导学生品读的语句有两处,第一处“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第二处“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学生挑选语句时,出现了下面三种情况,教师都一一给以破解。1学生找到第一处品读完后,老师设问“面对如此悲壮的家乡土地,作者发出怎样的誓言?”从而引导到第二处去品读。2学生找到第二处

14、品读完后,老师设问“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了故乡既美丽又遭受污秽和耻辱?”从而引导到第一处去品读。3学生找不到以上两处,老师可随时设问:土地的誓言什么?找原句回答。从而引导到第一处,再按“1”的方法,引导到第二处去。接着老师设问:从文中表达可看出,是谁的誓言?为什么拟题为土地的誓言?然后,提出三个总结性问题:1通过品读,你学到了哪些写作手法?2作者发出誓言的原因有哪些?3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读书方法?(四)、激情写作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的训练,激发学生热爱和依恋家乡的情感。(五)、激情誓言通过朗读作者的誓言,听和谐中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然而这一课,当我从自我的角度去审视时,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一)、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有时候不注视他们,顾左右而旁他,真不好。(二)、对学生还不完全放得开,总是下意识地去重复学生的问题或答案,深层的原因是对学生还不够有信心,生怕他们表达不清楚,达不到效果,其实这样,会让课堂填的太满。 (三)、有时有些操之过急,问题抛出来之后,学生要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见同学们 安静的时间长一些,就忍不住提示了,其实如果学生不用思考就给出答案,反倒该怀疑问题的质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