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整理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254113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原理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经济学原理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经济学原理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经济学原理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经济学原理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原理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原理整理(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学原理资料1.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层次如果研究单个企业、单个居民消费和生产,属于微观层次;如果研究整个社会就是属于宏观层次。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都是单个的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资源如何良好运行的问题,社会的总体资源总量是如何决定的。 2.弹性理论1.弹性的涵义。弹性,是指在经济因素中,自变量的变化会引起因变量多大的变化。如果自变量的变化影响了需求量或者供给量,并且因变量的变化幅度更大,我们就称为富有弹性。2.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量受商品自身价格的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是度量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自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价格变动1%引起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多少。3.需求的收入

2、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简称为收入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商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动的反应程度,即收入水平变动1%引起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多少。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指一定经济资源因用于某种特定用途而放弃了该资源在他用途使用中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它通常由某项经济资源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来加以衡量。 4.市场及类型市场是指从事物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洽点。从本质上讲,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在经济分析中,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的特征,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市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1)完全竞争市场的

3、特征。完全竞争市场是所有市场结构中的一个极端,它通常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场: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和众多的厂商;消费者需求和厂商供给的产品没有任何差异;消费者和厂商具有完全信息;从长期来看,厂商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这一行业。(2)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西方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当厂商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时,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且都等于市场均衡价格,这就决定了完全竞争市场是有效率的。垄断竞争市场(1)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垄断竞争市场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和厂商;厂商生产具有差别的产品,这些产品之间存在很好的替代性。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自由的。(2)垄断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

4、垄断竞争厂商实际上是处在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的中间,更多的靠近完全竞争,所以就这一点而言,完全竞争比垄断竞争效率高,垄断竞争比完全垄断的效率要高。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又称寡头市场,是指只有少数几家厂商提供产品供给的一种市场结构。这个市场的基本特征是:行业中只有少数几家大厂商,这些厂商提供整个市场的产品,它们的供给量占有市场较大份额;厂商生产的产品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有差异;任何一个厂商的决策都会影响到其他厂商;厂商的竞争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价格竞争外,也有非价格竞争,因而市场价格有时相对稳定。垄断市场(1)垄断市场的特征。垄断市场是指行业只有一家厂商提供市场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具体地

5、说垄断市场的特征是:行业只有一家厂商,而消费者却是众多的;厂商提供的产品不存在任何替代品;行业中存在进入障碍物,使得其他行业中的厂商难以进入。(2)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从长期来看,市场只有一个厂商经营,就可以调整厂商自己的成本状况,使自己获得利润,不至于有亏损。 5.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及其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简写为GDP。(1)我们所说的GDP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GDP,在国内也会说一个省的GDP。一个国家的GDP一般是先由各部门或者各地方将自己的GDP计算出来然后汇总,形成全国的GDP。(2)这里的国家指的是领土(或领域),就是一个国家领

6、土范围内的生产总值。(3)应区分于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所创造的生产总值。国民可能在本国的领土之内,也可能在外国,只要是本国的居民通过投资或者自己进入生产过程的形式获得的产值,都可以计算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有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三种。常用是后两种方法。用收入法计算的GDP和用支出法计算的GDP是相等的。支出法是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单位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加总起来用以测算GDP的方法,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法是站在需求的角度来核算的。收入法是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

7、总值可以表示为:国内生产总值=个人收入(工资)+租金+利息+利润+间接税+折旧。所有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就是居民,所有者应该获得的收入就是GDP。 6.绿色GDP绿色GDP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融合环境经济学方法对传统的国民经济合算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的一种方法,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对人为活动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治理需要费用后剩下的国民生产总值。融合了资源与环境的绿色GDP也称为可持续的国民生产总值SNP,或可持续国民收人SI,体现了“谁污染,谁付费”原则和“谁使用,谁付费”的精神。 7.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复合系统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方面

8、面,一般从人口、资源、环境、技术和制度方面来着手分析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1)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我们追求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追求人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居于首要地位,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人口是经济社会系统的核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归宿是为了人;人口规模的大小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因素;人口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人口结构的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2)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前提,资源的永远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与资源的开发和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因为要保护资源

9、和环境而盲目地限制和停止对资源的开发。(3)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可持续的目标的手段。科技进步对可持续的作用表现在:科技进步是资源代换原理的客观基础和条件,促进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资源代换,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步减轻,降低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科技进步可以有效地拓展人类对资源利用的空间,并高效地使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的各类需求;科技进步可以使人们增加环境保护意识,采取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丰富了环境保护手段,提高了人们保护环境的能力。(4)制度与可持续发展。制度在可持续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度在可持续发展中有基础作用;可持续发展因素中,资源和环境因素的特殊

10、性,特别是外部性问题,凸显出制度的重要性。 8.中国老年化的特点(1)人口提前老年化达到高峰;(2)经济社会不太发展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化;(3)摆脱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很大;(4)老龄化的程度呈加速发展趋势;(5)人口老龄化呈现发展不平衡的格局。9.性别比失衡的影响(1)儿童成长环境异常,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和习惯;(2)可能造成劳动力市场供给失衡,部分适合特定性格的劳动岗位供求脱节;(3)造成婚姻挤压现象;(4)可能引发单亲家庭增加,离婚率上升等问题;(5)可能造成针对女性的犯罪(如拐卖妇女、性犯罪等活动增加)。10.污染削减的三大支柱由于污染的外部性特征,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污染者不会主动进

11、行污染削减。在现实中,政府、市场、社区是促使污染削减的三大支柱。政府作用:政府可通过三种手段对污染者进行管理,一是命令控制型手段;二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手段;三是鼓励性预防政策手段。市场的作用:市场具有引导生产的功能。社区的作用:社区有助于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可以弥补由于政府决策者自身的局限性造成的政策低效;社区有助于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11.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之一:税赋理论斯密指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和公债,税收的来源不外是工资、利润、地租等三种收入。他认为,最适合课税的是地租,同时斯密也不反对向工资和利润课税,只要遵循合理的税收原则。斯密提出了四项赋税原则:1.公平。

12、一国国民都须按各自收入的一定比例或各自能力纳税,做到负担公平。2.确定。纳税日期、数额、方法都应明确,并且避免随意变更。3.便利。纳税方法、日期都要顾及纳税人是否方便或容易。4.经济。赋税征收尽量减少税收费用。 12.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可以用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一个规律来概括:1.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2.两个级数: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人类社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口过剩、失业和贫困。3.一个规律:支配人类命运的人口自然规律会采取各种措施限制人口增长。13.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一)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

13、只要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有效需求”机制决定就业水平,失业产生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用“有效需求”不足解释失业是不科学的。一方面,他的“有效需求”是建立在庸俗的供求均衡论基础上的;第二,对商品的有效需求不足,只是一种现象,不是失业和危机的根本原因。(二)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凯恩斯认为效需求不足原因是由以下三大“基本心理规律”造成的: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它意味着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消费的部分会趋于减少,储蓄部分会趋于增大,该规律作用的结果,会引起消费需求不足。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即随着社会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会递减,该规律作用的结果,会引起投资不足

14、。3.流动偏好规律。流动偏好规律的作用使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从而阻碍投资扩大。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引起消费不足、投资不足,从而造成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导致失业和经济危机。三大“基本心理规律”贯穿着心理因素,进一步说明了他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凯恩斯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消费的阶级性。凯恩斯所说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造成“投资需求”不足,造成危机,是一种颠倒因果关系的观点。凯恩斯所说的流动偏好规律歪曲了利息的本质和来源。(三)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凯恩斯否定自由放任,但他并不全盘否定传统经济学,并不否认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15、他只主张国家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宏观需求管理,刺激“有效需求”,刺激消费需求特别是刺激投资需求,以消灭失业和经济危机。他主张提高私人消费,提倡奢侈浪费和实行高额累进税政策;主张刺激私人投资;主张公共投资于财政赤字政策(凯恩斯经济政策重点);主张经济扩张政策。他认为采取这四项政策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强调社会需求,实现充分就业,消除危机。14.税收基本要素纳税人(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课税对象(课税的目的物,对什么进行课税)、税率(所课征的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例)。纳税原则(1)税收公平原则是设计和实施税收制度的最重要的、也是最首要的原则,是指政府征税要使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经济能力或支付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反之不同。衡量税收公平标准:受益原则,即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中获得效益的多少,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支付能力原则,根据纳税人的支付能力,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2)税收效率原则,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税收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率配置,使社会从可用资源的利用中获得最大效益;从经济机制的角度,税收要有利于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从税务管理的角度,税务行政要讲求效率等。税收效率原则要求政府征税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提高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