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体育馆初步设计说明书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2540972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8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体育馆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体育馆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体育馆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体育馆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体育馆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体育馆初步设计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体育馆初步设计说明书(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 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体育馆初步设计 设 计 说 明 书第一章 设计总说明第一节 概 述一、工程概况1、本项目位于绍兴文理学院中心区(河西校区)西南角、毗邻104国道南复线的地块,地势平坦。位于学校两条规划轴线的交汇处,形成校区新的景观节点,面向景观河方向完全敞开。利用体育馆和二期建设游泳池之间的起伏地形,将两者有机地连为一体,使整个规划更加大气、完整。同时将停车空间与人行广场自然分离,并将规划路的噪音和视线于拢有效隔离。2、功能布置方面,体育馆建筑主要由二部分组成:主比赛馆、训练馆、乓乒球练习房等组成,设计上考虑各部分能够多功能使用灵活分隔与独立运转相结合。体育馆建筑的建筑面积为16

2、200.56平方米。体育馆主比赛馆可供手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举重、武术等室内竞技比赛之用,主要承担校际体育教学、比赛及训练兼用的场馆,相对于城市级、国家级的体育馆更加注重经济实用、而且还体现学校建筑所物有的文化内涵。主比赛馆包括竞技场地、公共活动用房、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演职员、贵宾、记者用房、医疗及支持体育馆正常运转的设备用房。观众席为4956座,其中固定座位4124座,活动座位828座,残疾人座位4座。二、设计依据1、计划立项批文。2、规划用地地形图及规划用地红线图。 3、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规范与规定。第二节 设计规模及设计范围一、设计等级 1、建

3、筑等级 根据体育建筑设计规范规定,绍兴文理学院体育馆工程为中型体育馆建筑,等级为乙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2、防火等级 根据GBJ16-872001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现将本建筑耐火等级定为二级。 3、抗震等级 根据国家抗震裂度划分区域表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确定该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二、设计规模 1、体育馆用地面积: 20100平方米。 2、体育馆的设计规模及项目组成: 总建筑面积:16200.56平方米,主要包括如下子项: 其中:主比赛馆建筑面积: 12899.26平方米 篮球训练馆建筑面积:3301.3平方米(包括半地室面积) 机动车停车位:小车74辆

4、 其中: 半地下车库 32辆 地上 42辆 大巴 10辆 自行车停车位:470辆三、设计范围 根据绍兴文理学院与本院签订的设计合同,由本院承担绍兴文理学院体育馆建筑及周边广场工程的总图、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及通风空调专业的工程设计工作。 设计范围未包括建筑室内高级装修、综合布线、建筑声学设计。其它外部电源、通讯线路、城市道路、煤气、供热、市政工程设施等均相应的部门承担。 设计范围虽未包括建筑二次装修,但考虑到设计的完整统一性和便于建设单位掌握本工程总造价,在施工图阶段对二次装修提出方案性设计要求。第三节 环境分析设计与工程地质概述一、环境分析设计体育馆设在学校两条规划轴线的交汇处,形成校区

5、新的景观节点,面向景观河方向完全敞开。利用体育馆和二期建设游泳池之间的起伏地形,将两者有机地连为一体,使整个规划更加大气、完整。同时将停车空间与人行广场自然分离,并将规划路的噪音和视线于拢有效隔离。在校区东西轴线上设置系列运动主题雕塑体为对景,并在主入口大台阶上设置色彩明快的弧形墙面,围合面成欢乐动感的叠水池,结合入口广场上丝带飘逸的铺地共同营造体育建筑轻松动感的运动氛围。游泳池附属用房采用小品建筑轻弪飘逸的形态,使学校正方向的人流有良好的视觉效果。游泳池场地则临河布置,并向水面延伸滨水木栈道,使之与自然运河河道浑然一体,宛如天成。人造小丘上种植规划乔木,形成浓荫蔽日的休闲场所,并设置林间小道

6、和休息凉亭,为师生提供休闲纳凉的好去处,在面向泳池侧面结合坡地形成自然形态的看台,并在宛如片片白帆掩映于绿树丛中.邻水界面采用自然驳岸,体现江南水乡的亲水近水的特性.二、工程地质概述(略)详见第四章主体结构设计部分说明。第四节 设计基本原则一、设计基本原则1、为学校中心区增添一个亮点,使其有机融合。保持校园空间的完整性。2、追求项目的合理性、可实施性以及标志性,创造一个健康的绿色的体育场馆。3、以创造宜人的校园公共空间为原则,设计中强调合理的使用功能布局,顺畅的交通组织,丰富的空间序列,愉悦的环境气氛,通过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公共空间的设置,为市民创造一个生动、实用、舒适的文体活动环境。4、体现绍

7、兴文理学院蓬勃发展的动态趋势,创造独特的形体,在满足体育馆建筑的功能要求和校园总体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表达现代技术经济发展的文化理念。二、有关技术措施1、建筑1)独具特色的建筑造型,与周围环境氛围营造的设计理念,赋予体育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且更具雕塑美感。通过虚实对比及材料质感对比,体现经济实用、美观大方的建筑造型。2)注重体现“环境、生态、文脉”这个当今时代建筑的主旋律,并贯彻于建筑的各个角落。富于生态意义的透明屋顶局部可电动开启天窗,既可透光使比赛大厅的采光效果更好,又可疏导气流,减少空气负压和排烟,同时还能获得虚实对比强烈的新颖建筑造型效果。2、结构主体建筑采用框架结构,屋盖为大跨度新型钢

8、桁架结构,看台下为框架结构。充分体现建筑技术的先进性及建筑与结构的完美统一。3、空调根据使用功能采用“上送下回”的中央空调系统,以满足大空间及体育比赛要求。第五节 技术经济指标一、技术经济指标总用地面积: 36200体育馆用地面积: 20100总建筑面积: 16200.56 其中计容率面积:13083.16不计容率面积:3092.4建筑高度: 24m容积率: 0.65覆盖率: 45.62%观众厅总座位数: 4956席 其中: 固定座位: 4124席 活动座位: 828席 残疾人座位: 4席机动车停车位:小车74辆 其中: 半地下车库 32辆 地上 42辆 大巴 10辆 自行车停车位:470辆二

9、、主要用房面积分配:1、运动员用房:部 位面积()位置备 注运动员准备室156一层运动员检录处118一层运动员休息室290一层4套医务急救室63一层2间2、新闻媒介及广播电视用房:部 位面积()位置备 注记者工作区60一层转播室27一层3、竞赛管理用房:部 位面积()位置备 注办公、管理227一层5间仲裁室50一层资料复印、编辑打字32一层裁判员休息室90一层2套数据处理室156三层会议室89一层4、观众用房:部 位面积()位置备 注贵宾会客休息室190一层2套医务室27二层休息室178二层卫生间378一、二层门卫27二层5、技术设备用房:部 位面积()位置备 注空调机房482一层(局部半地下

10、层)新风排风机房高低压变配电房160半地下层消防控制、弱电机房49一层器材器械库120一层灯光控制室38四层音控制室38四层6、训练馆部 位面积()位置备 注篮球训练场地788一层淋浴间92一层2间办公管理46一层储藏室46一层举重训练室92一层健美健身房138二层乒乓球室138二层7、观众厅部 位面积()位置备 注观众厅2754一三层该部分面积为所有看台投影面积(不包括活动座位面积)。第二章 总平面设计第一节 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一、设计依据除设计总说明中所阐述的依据性文件外,尚有: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CJ3787)2、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5088)3、体育建筑

11、设计规范(JGJ312003)(J256-2003)4、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87)5、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6、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GJJ7597)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2001年版)9、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10、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97)11、国家及地方其他有关建筑设计规范与规定。二、基地与环境基地位于绍兴文理学院中心区(河西校区)西南角、毗邻104国道南复线的地块,地势平坦。位于学校两条规划轴线的交汇处,形成校区新的景观节点,面向景观

12、河方向完全敞开。利用体育馆和二期建设游泳池之间的起伏地形,将两者有机地连为一体,使整个规划更加大气、完整。同时将停车空间与人行广场自然分离,并将规划路的噪音和视线于拢有效隔离。建设场地地势平坦,周围自然环境较好,视野开阔,风景秀丽。基地的地形、地质测量(详见说明第四章说明)。第二节 总平面布置一、布局体育馆整体布局在学院两条规划轴线的交汇处,即是学院的中心区(河西校区)西南角、毗邻104国道南复线的地块,面向景观河方向完全敞开,并且利用体育馆和二期建设游泳池之间的起伏地形,将两者有机地连为一体,使整个规划更加大气、完整。同时将停车空间与人行广场自然分离,并将规划路的噪音和视线于拢有效隔离。二、

13、竖向设计 体育馆0.00m标高相当于绝对标高7.00m。三、交通流线组织比赛大厅、训练场地以及相应的辅助用房如贵宾厅、运动员休息室、裁判休息室、媒体用房、管理用房以及设备用房相对独立,训练馆独立于主馆外,靠近规划路一则,可通过内部通道现主馆紧密联系,通关闭时亦可直接对外使用。鉴于体育馆平时主要人流来自校区,本设计主要出入口设在地块东南侧校区道路上,并设置集中硬地广场,作为学院整体规划轴线的交汇点,并设计若干斜向道路加强地块的导向性。临104国道一侧则在对外比赛时临时开放作为贵宾入口。人流设计利用大平台上下分离、左右独立。观众入口由大台阶将人流引至二层平台进入观众厅,疏散则经由观众厅各个方向的出口分流。运动员入口设在一层东面,工作人员及媒体入口设在一层南部和北部,而贵宾入口直接面向104国道开口,方便快捷,互不干扰。第三章 建筑设计第一节、 设计依据及设计要求一、设计依据除设计总说明中所阐述的依据性文件外,尚有: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CJ3787)2、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50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