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2537436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一)生态系统完善1、加强生态优势从整体上把握校园现状的生态优势,进行适当改造和引导后,形成一 个功能合理、景观优美的新的生态构架,原有地形地貌尽可能保持, 减少土方量;原有水系要有序引导疏通;原有植物,尤其是大树,尽 可能保留并养护好,避免施工时的伤害。绿化的比例须达到规范要求, 方能强化原有校园生态所具有之优势。除了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和山水态势外,随着对生态研究的扩展,天 空这一元素亦被引入,“缺乏天空的生态系统是不完善的。”人们视 平线前上方45度的视野内若无法看到天空,是不符合自然的生态设计。 因此设计师需精心考虑教学楼及宿舍楼前方的景观生态环境。国内外 著名大学的

2、主要教学楼与宿舍区都重视室内采光与楼间距的控制,尽 可能保证在主要教学楼的正南方有大面积的宽广地带,保证充足的日 照及开阔的天空视野。2、创造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校园校园建设中所创造的人工景观必须与保留、改造的自然景观相呼应、 协调,形成完整的大景观构架,即天人合一。校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不应是繁复的人工堆砌,清新的空气比人工景 观造型本身更有实用价值,大量供氧植物的配置令空气清新,使学生 不易因缺氧而贪睡和疲惫,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校园四周应尽可能以高大植物加以围合,以植物墙遮挡校园外喧哗 的社会环境,以利于内外空间的划分,适当在校园入口处点缀爬藤月 季、蔷薇等开花的攀爬植物和花灌木,以色彩强化

3、校园重点部位。坐 在校园内部小游园座椅上晨读是学生的最爱,如果所看到的是广阔天 空自然为最佳选择。复习疲惫时凝望天空少顷是眼科专家一致推荐的 舒目良方,广阔的天空对疏解疲劳的确有神奇的妙用。小游园如坐落 于高地或视野广阔之处为最佳,设计者在规划时需详细考察地形。若 地形受限,小游园前方有遮挡建筑,仅能“以遮回遮”,整齐的绿篱 可收束散乱的心续,但绿篱至少距离座椅三米以上,以免产生压抑。 学生在自修疲惫时以凝望绿篱调节身心。绿篱若过于密实,仍会产生 压抑感,在修剪上齐中有透,虚实呼应最为上乘。(二)功能组织合理校园的功能分区一般分为:校前区、教学区、行政区、文体区、学生 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生

4、态林区、湖泊水体区、科研生产区、后勤 区等。其构成形式可分为全集中型、主集中型、分散型等。校园的外部环境 空间包括校前区、入口大门、功能各异的广场、庭园、人行道与车行 道、山地、水面、绿地、运动场、展示场、试验场、露天剧场、屋顶 平台、屋顶花园等等,其中广场、庭园、露天剧场、展示场等是流线 中的“亮点”,吸引学生停留、驻足,并由点带线,引导整个流线。 通过道路、广场、绿地等环境元素组织、协调、沟通、运作,对各种 功能进行梳理,供学生学习、交流、生活、运动、游戏、种植、饲养、 劳动。线、点、面的结合讲求丰富、变化,避免横平竖直式布局,而 由各种美观多变的曲线、直线相结合,正向、斜向相搭配,产生丰

5、富 的景观视觉效果,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景观的设计完全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整对同学之内心世界产生引 导。在教学楼旁的景观设计必定是全校园最有序的设计,整齐修剪的 林荫道,带有竖向拉伸感的植物,厚重的植物色彩,易使学生活泼好 动的特点受到场所精神的约束,快速进入严谨认真的学习氛围中。(三)景观特色明显校园应充分利用本校地形、水面的优势,并巧妙运用校园外的景观造 景、借景,做到崇尚自然,独特,同时,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艺术水平,具有较高思想内涵,优先人文、张扬传统文脉,并融 入现代精神。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山水地形富于变化,至今仍不失其名园风采, 是学生散步读书、锻炼身体、修身养性

6、的场所。清华大学的清华园和 近春园,其中的“水木清华”和“荷塘月色”等景点,由于利用地形 优势,植物配置得当,加上朱自清先生所写的“荷塘月色”名篇,成 为吸引万千学子、具有无穷魅力之校园景观。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人文历史,新建校园有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在景 观设计上应充分彰显这些个性特色,突出校园精神。可通过景观造景 如雕塑、碑刻、小品、标志物等来表现校园人文。校园小品宜简炼含 蓄,留给学生多一些思索,多一些想象空间。校园环境规划原则(一)生态性原则生态是环境景观设计永远的主题,尊重、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校园 自然景观资源,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校园生

7、态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则。经济合理地利 用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实现向自然适度索取与最优回报间的平衡, 共生、共荣、共存、共乐、共雅。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中国的清华、北大,几乎所有的名校 都有着令无数莘莘学子骄傲的校园环境,以校园中固有的山坡、河流、 湖泊、凹地、绿地、树林等自然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环境格局的构架, 是建成优美校园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和植被,少 动土方,也是减少投入,获取高效益的有力手段,从而营造出一个山 青水绿、天蓝云卷、草木迭翠的生态校园。校园景点宜以植物造景为 主,且以乔、灌、草复层绿化为佳。(二)延续性原则1、与校园总体规划相吻合景观环境规划应在校园总体规

8、划指导下进 行设计,应是校园总体规划的延伸和拓展,必须强化校园总规的原则 和特色。2、与校园建筑应有机结合,融成一体,追求建筑“长”在自然环境 中的意境。(1)内外空间交流,绿地可局部伸入室内,延伸至室内空间。(2)制造一些通透性好的半开敞的“灰空间”,如门厅、门廊、廊 架、亭阁、平台等。(3)在硬质景观(广场、硬地、铺装等)中采用与建筑物相同或类 似的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延伸处理。3、原有山林坡地、水面应尽量让其自然融入校园环境中,使绿色楔 入校园环境,自然景观延伸到人工景观中。4、与校园的历史文脉相延续,相拓展。(三)人本化原则校园的特点是学生相对单纯一一年龄、文化背景大致相同;使用规律

9、比较简单一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为主;组成的元素较为完整 象个小城市,五脏俱全。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都必须以使用者为中心,以他们的行为作为模 数和参照,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供师生学习、交流、聚散、步 行休闲、文化娱乐、夜间照明及生活的系统。1、空间分割合理中心区轮廊明显,方位标志突出,道路直达便捷,色彩对比强烈,视 线走廊通透、聚焦。户外学习空间幽雅、安静,用植物围合成半封闭空间,有可停可歇的 坐凳、亭廊、花架等设施,夜晚照明好。2、尺度舒适、安全、方便管理教学楼教室边南北向的植物应以低矮为主,形成宽敞明亮的采光环境。 所有室外家具和设施必须符合大、中、小学生尺度和行为模式。主、次干道

10、分明,休闲步道1.5-2.0M左右即可。水边宜建生态性驳 岸,可设缓坡草地深入水中,水深处的平台、桥梁一定要设防护栏杆(高1.10M)。如人造水池,水深宜少于0.6M为宜,水中步石为安全 起见,在中、小学不宜设置。喷泉水景不宜多设,过于喧哗,且难以 养护管理,运行成本也高。3、可识别性强由于使用者定期更换(每年都有新生入学),来访者众多,建立识别 特征(易于辨认、找路)、结构特征(方向、主次等)、景观特征(主楼、雕塑、主广场等)、标识系统(指示路牌、建筑物标牌、公 厕等公共设施标牌)也是必需的。(四)人文性原则校园景观环境应能体现各种人文精神,能最大限度地强化激励学生、 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

11、,潜移默化,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道德 品质、艺术修养,完善人格,保持学校蓬勃向上、清新、净美的气质。 一般可运用以下方法将校园精神渗透到物化的环境之中。1、环境风格的建立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创建风格浓郁的环境特 色,是建立富有精神内涵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方法。2、历史环境的保护与纪念环境的创造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将这些历史反映到校园环境中,利用反映 校史的建筑、雕塑、碑刻、纪念林地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校园精 神。在学校扩建和改建中,尤要注意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 建筑实体,并让新的空间和实体与原有空间和实体相呼应,可设置一 些纪念性环境,如杰出人物、教育家的雕像、

12、纪念园、纪念林、壁画、 纪念亭、展示廊、小品等来突出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激励学生。3、现代精神的融入在设计中加入能反映现代学校教学宗旨、鼓励学生向科学高峰勇敢攀 登的现代精神,体现学校前进的朝气是必不可少的,可用一些抽象的、 现代感较强、质朴或现代的材料制作雕塑或标志物。(五)景观性原则景观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展示,运用视廊、节点、边界、路径、地标、 景区、开放、半开放、闭合的空间、主要视点等相关设计元素,运用 借景、组景、透景、隔景等设计手法,将天、水、气、山、地、绿引 入校园,形成布局紧凑,张驰有致,富于节奏感、韵律感,简洁大方 而又丰富多变、引人入胜的校园空间效果。(六)整体性原则校园功能各异,景观子系统必须在上一级系统宏观控制基础上,运用 统一的设计语言,统一的色彩体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强 调不同层面,不同区域景观设计的统一性,将各种序列空间合理组织 好。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