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2530685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 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 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抒情词江城子、 咏物词水龙吟的理解和掌握。 课型课时 文本研习+活动体验。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新课导入: 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第二教学板块了解整理,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

2、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第三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芒鞋:草鞋。 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料峭:形容微寒。 3、背诵课文。 第四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3、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第五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

4、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第六教学板块拓展思维 1.赏析临江仙,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说说这首词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与定风波有哪些相似之处? 临江仙 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作于黄州。临皋,即临皋亭,乃长江边的一个水驿官亭,在黄州朝宗门外。整理元丰三年 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

5、。整理于本年春在此开荒植树,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为“东坡”, 并取以为号。又建雪堂,其时堂未建成,故仍回临皋止宿。 恨,感到缺憾。营利和试营业,为名利所纷扰。 夜阑,夜深。縠,有皱纹的纱。縠纹,喻指水面上细小的波纹。 提示:此词因何事而感?-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书写怎样的情怀?-展现了整理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提示:上片主要写什么?-词人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

6、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提示:下片主要写什么?-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长恨”二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体现

7、了整理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讨论、小结:写法上:两首词均以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前者以自然风雨写人生风雨,“回首”三句蕴含深刻;后者则以江面风平浪静象征内心的超然静,结尾两句实乃渴望灵魂解脱的象喻;都是以曲笔抒胸臆。 情感上:两首词均作于词人被贬黄洲后,均表现了词人旷达的气度和潇洒的人格。不同的是前者充溢着无所畏惧、勇敢前行的意志;而后者则交织着些许悲凉与伤感。 2.学了苏轼的词之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改变?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定风波。 2. 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第二

8、课时 教学内容:江城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课件)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

9、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以词悼亡是整理首创)。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 (激

10、发情感。) 四、课文分析 1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这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 2“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整理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世人是茫然无知了,而生者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3“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从心底迸发而出,

11、为全词定下了凄哀至极的主调。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而是历时愈久思念之情就愈深、愈浓。“两茫茫”传达出诗人和九泉之下的妻子共同的心情和感受: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4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 (1)“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

12、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整理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

13、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板书:梦前 (现实) 5下阕首五句记梦。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整理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

14、! 6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梦中(梦境) 7梦醒了,展现在整理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8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 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整理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板书:梦后(现实) 9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