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1 论语十则 含答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247025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1 论语十则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1 论语十则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1 论语十则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1 论语十则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1 论语十则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1 论语十则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1 论语十则 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学习资料整理精品学习资料整理精品学习资料整理1论语十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论语(ln) 踰矩(y)诲(hu)盍(h) 轻裘(qi) 曲肱(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可谓好学也已(“已”通“矣”)(2)是知也(“知”同“智”,聪明、明智)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伐(2)克(3)是(4)信(5)道(6)而(7)为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请事斯语矣(名词作动词,实践)(2)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3)不义而富且贵(名词作动词,合乎道义)(4)老者安之(使动用法,使安于)(5)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作动词,修正)(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

2、以为乐)(7)知者动(动词作形容词,活跃)(8)戒之在得(动词作名词,泛指对财货、名誉、地位、美色等的贪欲)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古义:一旦,表示假设。今义:一天。(2)及其壮也,血气方刚古义:等到他。今义:连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后者和前者有从属关系。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判断句)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2)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句)译文: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常识速览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

3、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相传曾学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50岁时曾任鲁国的司寇(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并当过三个月的代理宰相。罢官后,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而未能再仕。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易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编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创私人讲学之风,相传弟子有3 000 人,著名的有72人。自汉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也被后人尊为“圣人”。语录体经典论语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涉及哲学、政治等,内容丰富。全书现

4、存20篇,分为492章。每一篇都用第一章的头两三个字作篇名,如学而述而公冶长等。论语各章独立成篇,其排列次序在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大致归类,每一章只有三言两语,简单明了,接近口语,后人称这种简短的形式为语录体。论语所体现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以仁释礼。“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2)孔子提出了“孝悌”和“忠恕”两个辅助思想,主张以“温和”的方式治理动乱的社会。(3)孔子还从“仁”出发,提出了许多道德修养理论,如“克己复礼”。他还把“仁”推演为恭、宽、信、敏、惠等具体的道德要求,以及中庸之道。质疑手记

5、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整体感知节选的论语十则,通过孔子与弟子的谈话,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等问题做了形象而生动的说明。在学习方面强调知识的继承创新和复习的必要性,在学习态度方面讲到要虚心要惜时,在个人修养方面突出坚毅精神和换位思考的必要性。文本层析一、阅读论语十则的前面三则,回答问题。1这三则是孔子关于学习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关于学习有哪些主张?_【答案】从节选的这三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习有如下主张: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苛求生活条件的好坏,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6、;学习要谨慎,要深入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即“敏于事而慎于言”;要善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即“就有道而正焉”;在学习的问题上,要有恒定的志向,才可以有一定的作为,要谦虚、诚实,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2孔子为什么主张“慎于言”?_【答案】孔子主张“慎言”“讷言”,即少说话,说的时候要慎重,其原因是:(1)孔子很重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言忠信”“言思忠”,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而如果爱说话,就难免言过其实,言行不一致,于道德就有亏了。(2)孔子认为说话要择取恰当时机,这样才不会引起人的反感,也才能发挥作用。(3)孔子认为德是内,言是外,内在充实

7、自然能发之于外,外在却不一定对内在有所裨益,更反对花言巧语,“巧言令色,鲜矣仁”。二、阅读论语十则第四至六则,回答问题。3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_【答案】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仁”,就是为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境界。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知之”“好之”“乐之”有何联系与区别?_【答案】这一则里的“之”字没有说明是指什么,一般认为是指学问。知之、好之、乐之是三种不同的境界。 了解,只是一般的关心;爱好,则是一定的投入;

8、只有以此为乐者,才将全部身心置于其中,也才会有真知灼见,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而这,正是知之者、好之者所无法相比的。孔子对于“知之”“好之”“乐之”作了明显的境界层次区分。其实这三者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可以说“知之”是一种认识,“好之”是一种兴趣,“乐之”是一种情感。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没有认识,就不会产生兴趣,更谈不上情感。相反,认识越深刻,兴趣就越浓厚,情感也就越丰富。5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_【答案】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

9、,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三、阅读第七至十则,回答问题。6如何看待孔子对于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_【答案】这种思想和儒家提倡的安贫乐道的思想一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利用它要求被剥削的人民安于贫困,以巩固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发展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重视和坚守民族气节、革命气节的优良传统。没有“于我如浮云”的精神,就做不到富贵不淫;没有“不改其乐”的精神,也就做不到贫贱不移。前一方面的影响是消极的;后一方面对于我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积极作用。7读过“颜渊问仁”一则,你对“仁”有什么样的认识?在这个性张扬的今天,你认为“克己复礼”还值得提倡吗?_【答案】“仁”是一个具有动态标准的道德理想。孔子曾对不同的学生问“仁”给予了不同的回答。这则明显是对颜渊而言的,强调“仁”要求克制私心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针对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虽然孔子强调用“礼”来约束“自身”的言行,以达到“复礼”的目的,在主张个性张扬的今天,似乎不切合实际,但是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