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方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2464236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方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方案高素质农民培训总体要求是:坚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 线,以农民需求为中心,统筹培训资源,培养有文化、懂技 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满足现代农业发展 的人才需求,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持续进步、农民全面 发展。一、目标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 统筹整合各类培训教育资源,聚焦产业培训、技能提升等重 点任务,实施农业产业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实施新型经营主 体带头人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现代青年创新创业培养工程等 “三大工程”。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要求, 坚持以农民需求为中心和分级分层分类精准培训的原则,强 化培训质量和项目监管,全年

2、培训高素质农民 16908人,其 中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培训 2350 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 培训2673人,领军人才培训1620人,致富带头人培训3182 人,分行业大户培训6298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 300人, 社会化服务组织骨干培训 223 人,师资及基地负责人培训 100人,农业经理人培训 90人,创业创新青年培训 50人, 境外培训 22 人。二、培训任务及分工()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能力提升培训。新型农业经营 主体带头人培训包括农业领军人才培训、现代青年农场主、 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分行业大户等培训。1农业领军人才培训。由相关行业组织级以上农业产业 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级农业合作

3、社理事长负责人进行分 专业培训,计划培训1620名。每种类型全年培训不少于10 天,每天不少于8学时。其中,理论培训不少于4天,生产 实践、现场观摩、实训实操等不多于 6 天。后续跟踪服务不 少于 5 次。培训标准为 450 元/天/人。2.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 从全省遴选经营管理能力强、 具有市场开拓精神、产业发展效果好的现代青年农场主 300 名,进行为期 3 年培育,每年培训不少于 10 天,每天不少 于 8 学时,后续跟踪服务不少于 6 次。培训标准为 400 元/ 天/人。3.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培训。 由市级农业农村部门根据 各自实际情况,对及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 家

4、庭农场负责人等开展示范性培训,计划培训 2350 名。每 种类型全年培训不少于 10 天,每天不少于 8 学时。其中, 理论培训不少于 4 天,生产实践、现场观摩、实训实操等不多于 6 天。后续跟踪服务不少于 6 次。培训标准为 350 元/ 天/人。4、分行业大户培训。由县级农业农村部门统筹,按照 产业需求,遴选一批新型经营主体骨干,分行业开展培训。 全年培训不少于7天每天不少于8学时,计划培训6298人 其中,理论培训不少于3天,生产实践、现场观摩、实训实 操等不多于4天,后续跟踪服务不少于6次。培训标准为320元/天/人(二)农业产业实用技术培训。1脱贫致富带头人培训。结合特色产业精准扶

5、贫四个 示范带动工程,支持3182名(含新型农民培训250人) 脱贫带头人参加致富带富能力培训。全年培训不少于5天, 每天不少于 8 学时。其中,理论培训不少于 2 天,生产实践、现场观摩、实训实操等不少于 3 天,后续跟踪服务不少于 6次。培训标准为 220 元/天/人。2.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 重点面向种养大户、小农户增强创业兴业能力,参训人员每人至少熟练掌握 12 项 实用技术技能。全年培训 2693 人,年培训时间累计 10 天, 每天不少于 3 小时。理论培训不少于4 天,实际操作不少于6 天。培训标准为 100 元/天/人。3.社会化服务组织骨干培训。 根据各地乡村产业发展需

6、求,结合“村品、乡企”、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 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农业合作社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 重点工作和领域开展社会化服务骨干人才培训 223 人,年培训时间累计 10 天,每天不少于 3 小时。理论培训不少于 4天,实际操作不少于 6 天。培训标准为 100 元/天/人。(三)现代青年创业创新培训。1农业经理人培养。按照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规范, 在全省遴选90名年龄在25-55周岁、高中(中专)及以上 学历、具有农业行业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的人员参加培 训,培训标准为 10000 元/人。2现代创业创新青年培养。遴选返乡创业大学生、中高 职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等农业从业者计划

7、培训50 人。全年培训不少于10天,每天不少于8学时。其中,理 论培训不少于4天,生产实践、现场观摩、实训实操等不多 于6天,后续跟踪服务不少于6次。培训标准为400 元/天/ 人。(四)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和基地负责人能力提升培训。 在全省农民教育师资库中遴选热心农民教育培训教学工 作、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教学组织能力的一线教师,以 及国家及认定挂牌的农民教育培训基地负责人 100 名,组织 参加跨省能力提升培训。培训时间不超过5 天,培训标准为 600 元/天/人。(五)探索试点境外培训。计划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骨干和管理人员开展设施农 业、大田作物栽培、水肥一体化灌溉、牧场管理等技术培训 2

8、期22人。每期培训时间14天,每期培训费用43万元, 培训标准约600元/天/人。其中,培训人员自理国际国内往 返交通费1.2万元。(六)加强农民培训基础设施建设1强化农民田间学校规范化管理。加强农民田间学校运 行管理,充分发挥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实训的作用。重新修 订农民田间学校建设规范,制定农民田间学校管理办 法,农民田间学校实行统一命名编号、挂牌管理。开展农 民田间学校星级评定,制定全省农民田间学校星级评定办法达到星级评定标准的给予资金补助,实行择优劣汰。优先选择产业集聚度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好、学员相对集中 的地区建设农民田间学校。新建农民田间学校 20所。2组织认定T批级农民培训(

9、孵化、创业创新)基地。按照产业类型,根据国家农民教育培训基地管理办法,认定 一批示范性综合培育基地、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实行 挂牌管理,为高素质农民实习、实践创造条件,满足农民教 育培训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计划认定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 基地 40 个。3提升农民培训能力建设。完善农民培训学员库、师资 库、教材库、基地库等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农民培训需求调 查统计,加强农民队伍信息统计和入库管理,故到及时更新、 动态管理。建立和完善师资选聘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培训 师资库,遴选优秀师资入库,打造名师队伍。严格按规定向 进入师资库并完成授课任务的教师发放讲课费。加强培训培 育、实训实操基地的遴选管

10、理,采取考核认定、效果评估、 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培训机构和实训培养基地。强化培训教 材建设,按照分层开发、择优选用的原则,丰富教材和课程 资源,优先选用省部级规划教材,积极编写具有当地特色的 农民教育培训教材。推进教育培训与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培养 积极探索农学结合、弹性学制、送教下乡等培养模式,就地 就近定向培养具有中高等学历的高素质农民。4推进农民培训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培训,充分利用科教云平台开展在线学习,只极开发学习资源。 支持各实施单位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按培训对象线上学习 情况支付在线学习的费用,逐步向线上培训、线下集中、 实训观摩的三段式培训过渡。加强教育培训资源建设,

11、围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保障农产品质 量安全、农村生态环保等为职业农民量身打造一批精品课程。 积极组织专家、教师和农技服务人员上线服务。三、工作要求(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要切实加强组织 领导,统筹抓好机制创新、队伍管理、延伸服务等工作,推 动对高素质农民队伍的管理和扶持政策的落实。细化制定实 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主要内容、进度安排、保障措施和 监督考核等,完善运行机制,提升培训工作质量。(二)选准培训对象,创新培训方式。 要以村为单元, 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摸底调查,摸清县域内有意愿参加培训 的农民底数及需求,实施入库管理。建立完善农民教育培训 体系,统筹利用好农广

12、校、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 推广机构等教育培训资源,引导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 作社、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发挥自身优势参与教育培训工作。 鼓励市场主体建设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为农民教育培 训提供各类便捷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相应补 贴。坚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实训相结 合、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分阶段组织集中培训、实 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推行农民田间学校,探索菜 单式学习、顶岗实训、创业孵化等多种培训方式。每班次培 训不超过 100 人,以实习实训培训为主的每班次不超过 50 人。(三)加强绩效考核,规范项目管理。继续对农民教育 培训工作开展线上线下绩效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综合考核结果。严格遵循培训资金标准,建立农民教 育培训资金专账,统筹使用培训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各单 位、可结合自身情况,根据培训的类型和层次采取差异化补 贴标准,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通过过程性评价、结 果性考核和实践技能考评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学员学习 成果,对合格者颁发培训证书。(五)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各地要充分利用 各类传统媒体及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多渠道多形式 宣传一批高素质农民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形成一批好经验、 好典型、好模式,树立发展标杆,营造良好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