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板采暖施工工艺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2463324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板采暖施工工艺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板采暖施工工艺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地板采暖施工工艺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地板采暖施工工艺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地板采暖施工工艺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板采暖施工工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板采暖施工工艺(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1.前言 12.地板辐射采暖施工工艺流程 12.1 地板辐射采暖工艺流程图 23.地板辐射采暖施工工艺 23.1地面清理 23.2绝热层敷设 33.3 铝箔保护层及钢丝网施工 33.4管道预制加工 33.5管道敷设 43.6电缆敷设 43.7分集水器安装 63.8伸缩缝的施工 63.9填充层及面层施工 73.10管道冲洗试压 83.11调试与试运行 91. 前言太原XXX站房工程冬季设地板辐射采暖,贵宾室采用发热 电缆地板辐射采暖形式,除贵宾厅及散热器采暖的区域其它部 位采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本工艺手册编制主要依据:建筑设备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 艺标准(北京建工第三版)、建筑给水排水

2、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 验收规范(50242-2002)、设计文件及相关资料。2. 地板辐射采暖施工工艺流程2.1 地板辐射采暖工艺流程图3. 地板辐射采暖施工工艺3.1 地面清理铺设绝热层的地面应清理平整、干燥、无杂物。墙面根部 应平直,且无积灰现象。3.2 绝热层敷设铝箔铺装应平整,搭接严密;绝热层及铝箔铺设完毕后, 即可铺设钢丝网,钢丝网应铺设平整,铺设时应避免破坏铝箔 纸;钢丝网铺设应搭接严密,接缝处用铁丝绑扎,并用钢固定 于地面,增强其整体强度,以便于安装和固定盘管。在供暖房 间所有墙、柱与楼(地)板相交的位置敷设边角保温带。边角 保温带应高于精装修地面标高(待精装修地面施工完成后,切

3、除高于地板面以上的边界保温带)。3.3 铝箔保护层及钢丝网施工铝箔铺装应平整,搭接严密;绝热层及铝箔铺设完毕后, 即可铺设钢丝网,钢丝网应铺设平整,铺设时应避免破坏铝箔 纸;钢丝网铺设应搭接严密,接缝处用铁丝绑扎,并用钢固定 于地面,增强其整体强度,以便于安装和固定盘管。3.4 管道预制加工管道进场后、加工预制前应对照图纸核定加热管的选型、 管径、壁厚,并应检查加热管外观质量,管道内部不得有杂质; 按照图纸及实际放线的尺寸进行管道预制下料,下料切断时管 径小于DN25用剪管刀,管径大于DN32用专用切管刀;管道切 断断面要平整、断面垂直于管轴线、无毛刺,保持断面清洁干 净。3.5 管道敷设3.

4、5.1 管道应按设计图纸标定的管间距和走向敷设,加 热管应保持平直,防止管道扭曲;弯曲管道时,圆弧的顶部应 加以限制,并用管卡进行固定,不得出现“死折”;管道管径、 间距和长度符合设计要求,间距偏差不大于10mm;埋设于豆石 混凝土填充层内的管道不应有接头;若有管道损坏必须增设接 头时,应先报监理工程师,提出书面补救方案,经批准后方可 实施。增设接头时,应根据加热管的材质,采用热熔或电熔插 接式连接,或卡套式、卡压铜质管接头连接,并应做好密封。 铜质管宜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3.5.2 埋设于豆石混凝土填充层内的接头均应在竣工图 上做好标示,并记录归档;管道敷设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固定, 固定方

5、法采用扎带将管道绑扎在铺设在绝热层上表面的钢丝网 上;管道环路布置不宜穿越填充层内的伸缩缝;必须穿越时, 伸缩缝处应设长度不小于200mm的柔性套管。3.6 电缆敷设3.6.1 发热电缆应按照施工图纸标定的电缆间距和走向 敷设,发热电缆应保持平直,电缆间距的安装误差不应大于 10mm。发热电缆敷设前,应对照施工图纸核定发热电缆的型号,并应检查电缆的外观质量。3.6.2 发热电缆出厂后严禁剪裁和拼接,有外伤或破损 的发热电缆严禁敷设。3.6.3 发热电缆施工前,应确认电缆冷线预留、温控器 接线盒、地温传感器预留管、供暖配电箱等预留、预埋工作已 完毕。3.6.4 发热电缆下应铺设钢丝网或金属固定带

6、,发热电 缆不得被压入绝热材料中。3.6.5 发热电缆应采用扎带固定在钢丝网上,或直接用 金属固定带固定。3.6.6 发热电缆的热线部分严禁进入冷线预留管。3.6.7 发热电缆的冷热线接头应设在填充层内。3.6.8 发热电缆安装完毕,应检测发热电缆的标称电阻 和绝缘电阻,并进行记录。3.6.9 发热电缆温控器的温度传感器安装应按生产企业 相关技术要求进行。3.6.10 发热电缆温控器应水平安装,并应牢固固定,温 控器应设在通风良好且不被风直吹处,不得被家具遮挡,温控 器的四周不得有热热源。3.6.11 发热电缆温控器安装时,应将发热电缆可靠接地。3.7 分集水器安装3.7.1 分集水器应在开始

7、铺设管道之前按照设计图纸定 位安装,安装应平正;分集水器垂直安装时,分水器安装在上, 集水器安装在下,中心间距宜为200mm,集水器中心距地面应 不小于300mm。分集水器下端距地面应不小于150mm。3.7.2 管道出地面与分集水器连接处,弯管部分不宜露 出地面装饰层。管道与分集水器连接应采用卡套式、卡压式挤 压夹紧连接;连接件材料宜为铜质;铜质连接件与PE管直接接 触的表面必须镀镍。3.8 伸缩缝的施工3.8.1 当地面面积超过 30m2 或边长超过 6m 时,应按不 大于6m间距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宽度不应小于8mm;在与内外 墙、柱等垂直构件交接处应留不间断的伸缩缝,伸缩缝填充材 料应采

8、用搭接方式连接,搭接宽度不应小于 10mm。3.8.2 伸缩缝填充材料与墙、柱应有可靠的固定措施,与地面绝热层连接应紧密,伸缩缝宽度不宜小于10mm。3.8.3 与垂直构件交接处伸缩缝的填料宜采用高发泡聚 乙烯泡沫塑料;中间布置的伸缩缝宜采用高发泡聚乙烯泡沫塑 料或内满填弹性膨胀膏;伸缩缝应从绝热层的上边缘做到填充 层的上边缘。3.8.4 伸缩缝是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工中必不可少的 部分,混凝土填充层设置伸缩缝,是为了防止地面热胀冷缩而 被破坏,考虑施工方便,规定伸缩缝宽度不宜小于8mm;与内 外墙、柱等交接处设置的伸缩缝,除有补偿填充层伸缩外,还 起到保温作用。采用低温热水辐射供暖方式时,与

9、地面邻接触 的墙内表面温度会升高,为了减少无效热损失和相邻用户之间 的传热量,同时考虑施工方便,规定与内外墙、柱及交接处伸 缩缝宽度不应小于 10mm。3.9 填充层及面层施工3.9.1 规范规定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分工上明确规定了 填充层应由土建承包单位负责施工,安装单位负责配合;填充 层施工时,管道必须保持一定压力,防止管道因挤压而变形, 也可及时发现管道是否有损坏;面层施工必须在填充层充分干 燥的情况下施工。3.9.2 填充层浇捣时,随时观察压力表变化,管道内水 压不应低于0.6MPa,填充层养护过程中系统水压不应低于0.4MPa。3.9.3 填充层施工中,严禁使用机械振捣设备,施工人 员

10、应穿软底鞋,采用平头铁锹;填充层不受干扰的凝固和硬化 时间:一般不加特殊掺合料的混凝土填充层为21d。最早48h 后才能踩踏。在此时间内不得对加热管和发热电缆进行加热及 放置任何形式的荷载,以免造成填充层开裂;塑料管的熔点较 低,多数都在1501801左右,很容易被电炉、喷灯等烤化, 因此施工中应对管道妥加保护。3.10 管道冲洗试压3.10.1 管道安装完毕后应采取分路冲洗、试压,水压试 验应在系统冲洗完成之后进行。冲洗应在分水器、集水器以外 主供、回管道冲洗合格后,再进行室内供暖系统的冲洗。3.10.2 水压试验应分别在浇捣混凝土填充层前和填充层 养护期满后进行两次;逐个回路进行。试验压力

11、应为工作压力 的1.5倍,且不应小于0.6MPa。在试验压力下,稳压1h,压力 降不应大于0.05MPa。水压试验宜采用手动泵缓慢升压,升压 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和检查,不得有渗漏;不得用气压试验代替 水压试验。3.10.3 在用冻结可能的情况下试压时,应采取防冻措施, 试压完成后及时将管内的水吹净、吹干。3.10.4 管道冲洗时,观察出水无杂质、色不浑浊为合格。 试压过程中随时观察压力表示值和检查管道及接头处,管道、 管件接头处无渗、无漏,压力降不大于0.05MPa为合格。管道 冲洗时,首先关闭分集水器上总进、出管上的球阀,并开启总 进、出管之间的旁通阀,对分集水器以外主供回水管路系统进 行冲洗

12、,冲洗合格后再分别冲洗各管道环路。3.10.5 水压试压、管道冲洗泄水时,应有组织的排放, 不得漫流造成污染。3.11 调试与试运行3.11.1 所有安装项目完成,且室内已封闭,热源具备试 运行条件方可进行调试和试运行;初始加热时,热水升温应平 缓,供水温度应控制在比环境温度髙10C左右,且不应髙于 321,并应连续运行48h;以后每隔24h水温提升3C,直至达 到设计供水温度。达到设计供水温度后进行每组分集水器连接 的各个管路进行逐路调节,直至达到设计要求。3.11.2 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供暖效果,以房间中央离地 1.5m 处黑球温度计指示的温度作为评价和检测的依据,达到设 计要求为合格。3

13、.11.3 为了避免对系统造成损坏,在未经调试之前和试 运行之前,应严格限制随意启动运行。调试和试运行的目的, 是使系统的水力工况和热力工况达到设计要求,为此,为具备 正常供暖条件是进行调试的必要条件,若暂时不具备正常供暖 和供电条件,调试工作应推迟进行。3.11.4 系统的试运行是确保并进一步考核和检验工程设 计与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认真进行。试运行时,初 次加热的水温应严格控制,升温过程一定要保持平稳和缓慢, 确保建筑构件对温度上升有一个渐变的适应过程。辐射供暖时, 由于有辐射传热和对流传热同时作用,所以既不能单纯的以辐 射强度来衡量,也不能简单的以室内空气的干球温度作为考核 依据,因此,供热效果的核定必须用能同时反映辐射和对流综 合作用的黑球温度作为评价和考核供热效果的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