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生态意识和对环境地破坏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2462454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地生态意识和对环境地破坏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地生态意识和对环境地破坏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地生态意识和对环境地破坏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地生态意识和对环境地破坏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地生态意识和对环境地破坏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地生态意识和对环境地破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地生态意识和对环境地破坏(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格式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对环境的破坏一、古人的生态意识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远古社会,人们往往不明晓生态环境的真相,畏惧自然界的变迁与灾害。这时,人通常总是以弱者的形象出现在自然生态的面前。于是,敬天、顺天,一切顺应自然,就成为这一时期的人们对待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态度。西汉前期的*子齐俗训篇中所描写的上古时期的人们为躲避洪水,常择丘陵而处之,即是显例。*子主术训篇云: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 即说明,自然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与影响,人必须顺应自然,并遵循其规律。但此言并不意味着人在自然面前无

2、能为力。与之相反,*子的作者们一方面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也十分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例如,*子修务训篇日: 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那么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这就是说,水依势东流,需人加以疏通;农作专业资料整理WORD格式1/22专业资料整理WORD格式物春天生长,需人去耕耘。如果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让其自生自灭,就不会有鲧、禹兴修水利之功;而后稷种植五谷之艺,也难有用武之地。当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生态环境,需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根

3、本前提。如*子修务训篇所云: 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在此种认识的根底上, *子主术训篇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 指出上因天时, 下尽地财, 中用人力,才是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的理想模式,才会取得 群生遂长,五谷蕃殖 的成效。而那种仅考虑眼前的利益,只顾及局部的开展,完全凭主观意志的诸如 以火嫫井,以淮灌山,此用己而背自然:1(修务训的愚蠢行为,即便可以满足某些人一时的欲望,却往往是事与愿违,与其初衷背道而驰,甚至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导致灾难性后果的降临。在从总体上阐释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后,为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从而到达合理、持久地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的目的,*子的作者们从多个方

4、面提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措施。这主要表现在:(一 )顺天意,遵时序,以时禁发,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步入良性循环状态。很早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根据寒暑气候更易的规律与农事耕作的要求,创制出指导生产、 生活实践活动的时令节气。 *子专业资料整理WORD格式2/22专业资料整理WORD格式在继承前人,特别是吕氏春秋有关学说的根底上,对一年四季时令节气及各种禁忌的认识更加充分而深刻。*予时那么训篇根据自然界生物的生长、发育的规律,阐发了一年十二个月保护生态的主X。从一月至十二月顺次是:禁伐木。毋覆巢杀胎天,毋麝毋卵,毋聚众臵城郭;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毋作大事,以妨农

5、功 ;修利堤防, 导通沟渎, 达路除道, 从国始,至境止。 田猎毕弋、臵罘罗网、 矮毒之药, 毋出九门。 乃禁野虞, 毋伐桑柘;毋兴土功,毋伐大树,令野虞,行田原,劝农事,驱兽畜,毋令害谷;禁民无刈蓝以染,毋烧灰 ;树木方盛,勿敢斩伐;完堤防,谨障塞,以备水潦 ;乃命有司,趣民收敛畜采,多积聚,劝种宿麦,假设或失时,行罪无疑;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 (是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 ); 乃命水虞渔师,收水泉池泽之赋;山林薮泽,有能取疏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导之 (是月也,荔挺出,丘蚓结,麋角解,水泉动。那么伐树木,取竹箭 );命渔师始渔 ,命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毫

6、无疑问,上述认识和主X来源于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的总结,其核心是严令伐杀,以保护生物的正常孕育与生长。由此说明, *子的作者们已认识到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故要求开展生产必须和保护生态相结合。只有顺应天时,严守时禁,爱惜生命,做到以时禁专业资料整理WORD格式3/22专业资料整理WORD格式发,才会取得良好的生产效益和生态效应,促成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双赢局面的形成。(二 )善待生命,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在现存的先秦秦汉的古籍中,阐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措施最为全面、具体而缜密者,首推*子 。其论及保护野生动物的种类繁多,既有陆上走兽,又有空中飞禽,还有水泽中的鱼鳖;其具体的保护措施既推崇 先

7、王之法 的法治作用,又重视道德规X的德治效能。恰如*子主述训篇所云: 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麝天,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臵罩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X于貉谷 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觳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在这里,作者主X取法 先王之法 ,实行 时禁 ,反对 涸泽而渔 、焚林而猎 的灭绝生物种群式的猎捕方式,提出保护幼兽、母兽,建立合理、有度的田猎制度。否那么,将出现 焚林而猎,得兽愈多,后必无兽 的恶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所遵循的行为标准,道德有时可以弥补法律规章的某些缺陷与缺乏,起到法律难以起到的作用。因此,*子

8、在提出效仿 先王之法 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同时,还格外重视强化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教育,强调发挥道德标准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中的作用,并用 密子治禀父,巫马期往观化焉,见夜渔者得小即释之,非刑之所能禁专业资料整理WORD格式4/22专业资料整理WORD格式也 1泰族训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不仅如此,淮南子说林训篇还提出了食其食者,不毁其器;食其实者,不折其枝 和塞其源者竭,背其本者枯的保持生态平衡的主X。为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对其生存环境还应注意保护,如*子说山训篇所言: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惟有如此,才会出现 禽兽之归假设流泉, 飞鸟之归假设烟云 1(主术训的

9、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三 )以农为本,合理利用、培植植物资源。在中国古代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底。由此促使以农为本的重农思想意识的形成。汉代农业生产技术开展迅猛,人们在如何保护自然资源、 积极开展农林畜牧渔等业方面, 观念更加深刻、正确,措施更具有可操作性。例如, *子主术训篇认为农业中的粮食生产对社会的稳定与开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食者民之本也, 民者国之本也, 国者君之本也。而*子诠言训篇那么把山林的完好,看作是百姓生活之资、财富之源, 地有财,不忧民之贫也,百姓伐木芟草,自取富焉。为使森林资源不枯竭,得以永续利用, *子主术训篇主X应按季节采伐森林, 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

10、另外,还应注重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如*子齐俗训篇所言: 水处有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 不仅如此, *子还要求统治者根据专业资料整理WORD格式5/22专业资料整理WORD格式天时地利,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积极养殖、植树,为民众造福。如*子主术训篇所云: 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硗上下,各因其宜。邱陵阪险不生五谷者, 以树竹木。 春伐枯槁, 夏取果颃, 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 为持久利用自然资源,富国富民, *子积极提倡以时树艺,培植自然资源。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对植树造林已有明确的认识。至汉代,已能依照自然生态规律植树造林。

11、 *子时那么训篇中所载的依月令种植杨、杏、李、桃、榆、梓、楝、柘、槐、檀、枣、栎等树,即是很好的例证。而上文所引的主术训篇也说明,种树要修整好土地,讲究时节;要根据土壤肥力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树种加以栽种,在丘陵山地上可广种树木。这些有关植树造林的正确主X与做法,至今仍在林业生产中应用。应该指出的是, *子建构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蓝图,在当时的社会里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更没有能阻止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究其原因,主要是统治者为穷耳目之极欲,满足生活上的奢侈豪华,掠夺性地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消灭森林,违背自然法那么所致。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已对朝廷猜嫌构陷诸侯王之举有着切肤之痛的X安及其

12、宾客,只能为了避嫌疑而借先王之法 来批驳时势政治,阐述其保护生态的主X。这在*子诸篇中表现得至为明显。前文对此已多有涉专业资料整理WORD格式6/22专业资料整理WORD格式及,现再举数例。例如,*子本经训篇指出,衰世的统治者开山毁林以求金玉,是导致万物不滋 的直接原因;构木为台,焚林而田,那么引起 万物不繁兆,萌芽卵胎而不成 ;大兴土木,会破坏生态资源尤其是森林资源,造成 阴阳谬戾,四时失叙 的严重后果,出现 万物天、草木之句萌花戴实而死者,不可胜数的惨象;甚至会由此影响到国家的安危,即凡乱之所由生者皆在流遁。流遁之所生者五 (金木水火土引者注 ) 此五者,一足以亡天下矣。*子说山训篇那么一

13、针见血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导致了生态的严重破坏: 宋君亡其珠于池,池中鱼为之殚。故林失火而泽忧。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上求楫而下致船。 诸如此类精心刻意所撰述的言论,在*子一书中几乎随处可见。在当时尊古崇往的社会里,此种言论易被执政者所承受,即使不被采纳,通常也不会因此而获罪。于是,这种不敢从正面表达出来的对当世生态环境的忧虑,以及对当世最高统治者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满,于隐微处也显示出强大的对抗力量。 *子一书一方面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也重视自然生态的变化开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改造,促使自然生态环境发生某些变化;其二是说自然生态环境本身的变迁开展。就前者而言,有历史记载以来的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度改造自不待言,专业资料整理WORD格式7/22专业资料整理WORD格式就是史前神话传说中有关人对自然生态的合理改造, *子也赞赏有加。像*子本经训篇所记的后羿射日、*子览冥训篇所载的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作者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就后者来看, *子对自然界生态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