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分米、米》教材内容说明-dd53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2462288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厘米、分米、米》教材内容说明-dd5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厘米、分米、米》教材内容说明-dd5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厘米、分米、米》教材内容说明-dd5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厘米、分米、米》教材内容说明-dd5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厘米、分米、米》教材内容说明-dd5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厘米、分米、米》教材内容说明-dd5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厘米、分米、米》教材内容说明-dd5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厘米、分米、米教材内容说明(一)单元教育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实际意义,知道分米,了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初步认识线段。3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正确地进行测量。4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二)单元教材说明测量物体的长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是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初步的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用定量刻画的方法认识客观世界

2、的开始。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自选工具测量,认识厘米以及用厘米测量物品和线段的长度,认识米以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认识分米以及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结合单元内容,安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我们的测量”。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为了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定义,教材特别重视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注重在实际测量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含义。本单元的内容编排有以下特点:第一,在实际测量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含义。本单元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安排了动手测量活动,并在

3、实际测量中引出新知识。如,在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品的长度不能得到统一结果的前提下,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在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测量黑板长度的活动中,引出“米”的新知识;在测量不够1米的几十厘米彩带的活动中,引出“分米”的新知识等。第二,借助实物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首先,本单元对厘米和米的初步认识与体会,都是借助学生熟悉的直尺、米尺等工具进行的。另外,对于每一个长度单位教师都要找到与之对应的学生身边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如,人的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粉笔盒的边长大约是1分米等。第三,在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的活动中,了解线段。在标准中第一学段没有了解线段的要求,主要考虑到测量物

4、体的长度实质是测量线段的长度。另外,在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纸条、毛线的过程中,自然就能抽象出线段,发展为测量线段,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作铺垫。第四,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估测是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数学,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活动。在本单元的学习活动中,不论是认识长度单位,还是应用长度单位测量,都提出了“先估计一下,再测量”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本单元共安排6课时,内容编排如下:课时知识点素材与活动第1课时自选工具测量1比较铅笔与蜡笔长度2测量课桌面的长度第2课时认识厘米并测量1观察尺子认识厘米2测量橡皮和铅笔长度第3课时线段的初步

5、认识1测量纸条、毛线、线段的长度2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第4课时认识米并测量1用尺子测量黑板的长2观察米尺认识1米第5课时认识分米1测量彩带长度2观察尺子认识分米3测量教室门的宽和高第6课时我们的测量2测量身体的某些部位2用自己身上的工具测量第1课时(教科书1页、2页),自选工具测量。教材共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选择学生常用的铅笔和蜡笔,提出“估计一下,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的要求。学生进行估计后,蓝灵鼠要求“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量一量”。活动二,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首先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课桌面有多长,同时认识课桌面的长指的是什么,然后设计了两个层面的测量活动。第一

6、,选用身边的物品作测量工具,呈现了小组学生用铅笔、文具盒作工具测量的学习情境,还用大头蛙的话提示“可以用拃量”。在学生交流不同工具测量的结果后,提出“议一议”的问题: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同呢?通过学生讨论找到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大家用的工具不同。接着安排了第二次测量:大家都用蜡笔作工具再量一量。在学生动手测量并交流的基础上,用大头蛙的话总结出:要得到同样的结果,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单位。“试一试”设计了用蜡笔作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面宽度的活动,通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再次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练一练”设计了学生用自己的橡皮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以及用曲别针测量自己学习用品的长两个实际测量活动

7、,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许多物品都可以作长度单位,另一方面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感受用同一物品作测量单位的意义。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选择的物品都是学生每天使用的。活动一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估计和量一量“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的过程中,了解“大约”的含义,体会“量”的方法,学会描述测量的结果,并为活动二做准备。活动二的两个操作目的明确:第一,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丰富测量的活动经验,感受不同工具测量结果的多样性;第二,学生们用同样的工具测量,得出同样的结果,体验使用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本节课的测量活动对学生来讲,没有困难,教学

8、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使用不同测量工具得出不同测量结果的原因,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抓住重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口说明空间。活动一,首先让学生理解“大约”是什么意思(大概、差不多),然后指导学生实际量一量。要让学生学会量的方法。方法1,两支笔一端对齐,在铅笔上一根蜡笔长度的地方划上线,再移动蜡笔接着量;方法2,可以用几根蜡笔接着摆,看一看一支铅笔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活动二,小组合作测量时,为了充分体现不同工具的测量结果,教师可似具体指导各组使用的工具。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用的什么工具,怎样测量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测量

9、结果。在讨论“议一议”的问题时,引导学生理解“测量结果不一样”主要指得出的数据不一样,使学生想到:数据不一样,是因为使用的工具不一样。最后让学生都用蜡笔再次测量,通过结果的一致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第2课时(教科书3页、4页),认识厘米并测量。教材用文字说明:要准确表示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然后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观察直尺,首先用兔博士的话介绍:尺子上的“厘米”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然后出示了标出1厘米长度的直尺图,给出了厘米的字母表示和记法。接着,让学生找出几种长大约是1厘米的物品,以学生交流的方式给出了“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和“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

10、米”两个事例图。在学生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等长度,并用手比一比。给出了学生描述2厘米的话语和相应的图示。活动二,用厘米作单位测量,安排了两个测量活动:第一,测量一块橡皮的长度,以学生交流的方式给出一对一错两个测量示意图,蓝灵鼠提出:谁做得对呢?通过红红的话说明“测量时,橡皮的一端要和0刻度对齐”;第二,测量一支新铅笔的长度,要求“先估测,再用直尺测量”,在测量完实物后,又要求测量书上的铅笔图。“厘米”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本节课“认识厘米”是在上节“要得到统一的结果,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单位”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的重点是借助直尺和实际物品,帮助学生建立

11、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难点是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几厘米。教学活动中,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比划、找实物、测量的时间。如,当学生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后,要让学生用手比一比,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帮助学生建立起1厘米实际长短的表象。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有哪些大约1厘米长的物品,把学生头脑中1厘米的表象与实物联系起来。在用直尺测量橡皮时,先让学生尝试测量,在交流测量过程和结果时,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教师可以用亮亮没有对准0刻度线的错误作为反面教材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关于在直尺上找几厘米的活动,可让学生了解有几个1厘米的小格就是几厘米。第3

12、课时(教科书5页、6页),线段的初步认识。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用直尺测量,设计了两个测量内容:(1)测量彩色纸条的长度,呈现测量的示意图和丫丫说“这个纸条的长是8厘米”的情境图。(2),测量一段毛线的长,认识线段。给出弯曲的毛线和蓝灵鼠“毛线的长怎样测量呢”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测量毛线长度的方法。教材给出亮亮的话和测量毛线的示意图。教材用文字说明:毛线拉直后,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同时给出拉直毛线和线段的对应图。接着,“试一试”设计了用直尺测量线段的练习。活动二,用直尺画一定长度的线段。教材首先说明,用直尺还可以画一定长度的线段,然后要求“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并用兔博士的话和图示给出画

13、线段的方法。“练一练”中设计了测量长方形、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画线段、比较测量线段长短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并在实际测量中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线段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在前面的学习中,虽然没有认识线段,但是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时,已经用到。如,长方形有4条边,三角形有3条边,其中,图形的这些边,都是线段。本节课初步认识线段,不要求总结线段的特点,目的是结合测量纸条、拉直的毛线事例,体会“线段是一段可以测量的、直的线”,进而丰富测量的内容,并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作好铺垫。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毛线和线段的测量以及画一定长度的线段,难点是由拉直的毛线抽象出线

14、段。课堂活动中,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抓住每个活动的重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的空间,由测量具体物品的长发展到测量线段的长?由测量线段的长发展为画一定长度的线段。关于由毛线抽象出线段的过程,要注意两点:第一,毛线不是线段,是具体的物品,毛线拉直后可以看作一条线段;第二,画出的与毛线同样长的、直的线是线段。第4课时(教科书7页、8页),认识米并测量。教材共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测量黑板的长度。教材呈现了用直尺测量黑板的情境图和两个同学的对话,女同学说:“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再加起来。”男同学说:“用直尺测量太不方便啦!”在此基础上,用兔博士的话说明: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

15、米”作单位。教材给出了介绍米和米的字母表示的文字,呈现了标有100厘米的米尺和折尺、卷尺等插图,大头蛙告诉学生:米尺和折尺的长度都是1米。接着,让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活动二,认识1米,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安排了两个内容:(1)拿一把米尺,看看1米有多长。教材给出了学生用身体体验1米有多长的两幅图。同时,蓝灵鼠提示“指一指你周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2)看一看米尺上有多少个1厘米。教材给出标出100厘米的米尺图和说明文字“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的小格,从而得出1米100厘米”。“练一练”设计了先估计再测量,选择恰当长度单位描述物品长短的活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基

16、础上学习的。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用直尺测量的过程中,感受用直尺测量不太方便,进而引出学习较大长度单位的需要。活动二,通过让学生用米尺与自己身高比较、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寻找周围长度约是1米的东西等,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理解1米的实际意义。再通过看米尺上有多少个1厘米,得出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讲难度不大,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教学活动中,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熟悉的事物,建立1米的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与身体比一比,伸开双臂用米尺量一量,用手比划一下,找出身边熟悉的事物看一看等。第5课时(教科书9页、10页),分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和米的认识编排思路一样,教材共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测量彩带的长度,引出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