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的亮点hg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2460903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的亮点hg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的亮点hg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的亮点hg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的亮点hg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的亮点hg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的亮点hg》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的亮点hg(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 【摘 要】真实的课堂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课堂中的错误往往是学生最朴实的想法,其中蕴含着对问题的思考,也不乏聪明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作为21世纪的教师不能急于解释、下定论,而是要把错误抛还给学生,引导他们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给他们一些研究争论的时间和空间;更应该凭借着教师的教学机智,应时制宜,积极应变,善于将学生的“错误”合理利用起来,挖掘“错误”中合理的成份,从而让学生在争论中分析、反驳,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关键词】错误 制造 引出 将错就错 善待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以“

2、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的新课程实施之际,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学习错误,我们应该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这将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它的最终受益者无疑将是学生使学生得到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学时教师往往原本在思维程序中早已预备好的一份标准答案,忽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这样突如其来的插曲往往令教师有些措手不及。因害怕学生会再说出些什么“稀奇古怪”的错误观点,教者便阻挠、制止学生,并且不假思考地将学生本来正确的观点定性为“乱说”,最后,甚至强制性地将学生按在了座位上。这种对学生犯错畏之若虎的态度却恰恰掩盖了学习本来的面目,违反了课改的初衷,也掩盖了学

3、生真实的思维活动。敢于冲破教师设置的思维围墙,布满自信地“固执己见”引经据典,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我们怎能不为之喝彩?为孩子的勇气喝彩,也为其中闪现出来的亮丽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喝彩,这就是“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吧!怎能不倍加珍惜呢!一、制造错误,争中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错误制造,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比较、分析、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从分析错误中学会反思,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让学生内心的“不平衡”通过探究寻找了“平衡”的支点。案例1: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把学生四人一组做实验,要每组的桌上放了大小不一的圆柱与圆锥,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实验

4、工具,有的组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有的组圆锥与圆柱不等底等高;有的组两种都有。小组代表在教具中取实验用的空圆锥圆柱各一个,分头操作。实验开始后,教室里热闹起来了。有的学生取沙,有的在看沙子的多少,有的在记录,还有的学生之间意见发生了分岐,正在争论看他们的样子,都极为投入,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忙不是最终目的,操作是形式,找到答案才是目的,任何形式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实验之后各小组之间出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我们将空圆锥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第一组的学生说。“我们也是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第二组的学生马上接了上来。“不对,是四分

5、之一,我们倒了,而且每次都看得很准,四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第四小组的学生很肯定地说着。“我们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到空圆柱中,不到三次就装满了?”第三小组的学生有点迷惑不解了。“是三分之一”“是四分之一”教室里沸腾了,通过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学生找到了不同的结果,在相互的交流中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教师故意装着不解地说:“到底是几分之几呢?我也想试试!”教师从教具中随手取出一个空圆锥一个空圆柱,举起来说:“你们看,将空圆锥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里。一次,再来一次,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教室里的声音又大了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老师,你取的圆柱太大了。”

6、有个学生看了出来。教师在他的推荐下重新使用一个空圆柱继续实验,三次正好倒满。然后学生调换教具,再试,果然都是三次了。教师马上问道:“看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前提条件是什么?”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师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故意选用了一个大的圆柱容器。“噢,我明白了,圆柱与圆锥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次学生真的明白了,欢快地叫了起来,教室里布满了欢笑声。对于“等底等高”,学生往往会出现错误的理解,教师没有回避或遮掩,而是故意暴露错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学生学得主动,经历了一番观察、分析、

7、发现、合作、创新的过程,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从正确对待实验中的一些“错误”开始的。有时候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错误,给学生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走一点弯路,把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分析出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才会更深,体验才会更真。二、引出错误,争中反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老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但这样做却忽视了错误的价值。案例2: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灵活调控,变错为宝,使课堂变得更加出色。例如,在探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学生顺利完成了基础

8、练习,接下来是一道拓展练习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独立思考后,有下面一段课堂对话:生1: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因为长方形内角都是直角,和是360。所以我猜想一般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师:他从非凡到一般,得出四边形内角和是360的猜想,大家能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吗?生2:我在一个四边形里画一条直线(展示她的画法,实际上是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两个就是360。师:大家同意她的意见吗?学生们表示同意,正当教师预备进行课堂小结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反驳了她的发现。生3:老师,我不同意刚才生2的意见,我认为她的方法是错的。我用她的方法试了试,在四边形里面画两条

9、这样的线,就分成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一共是720,多了360。他的一番反驳,让教师犯难了。谁能简单地说她的发现是错的吗?怎样让大家都理解这多在哪里呢?教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发现画两条对角线就多出了360。为什么会多出360呢?请大家和这位同学一样,在四边形里画出两条对角线,仔细思考,分成的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与原来四边形的内角和有什么关系?然后小组讨论。这次意外的缘起是学生画一条对角线,引起错误的“发现”进行反驳,这个错误本身富有研究价值。讨论中同学们发现,多出360是因为在对角线交点处,新增加了一个周角,周角恰好是360。而这个周角不属于四边形的内角,在计算四边形内角和时,要减

10、掉这多出来的360。寻找、思考、交流和反驳的过程,正是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错误,更是一次机会。当时教师没有往下进行预设的小结,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操作,去分析,去讨论,去反驳,从而把这个错误转化为宝贵的课程资源。三、将错就错,争中明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者大可不必视学生的“错”为洪水猛兽,只要错的合理,错得其所,教师也不妨试一试“将错就错”,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理,因为学生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求知过程中,所习得的本领才是真正被他们所内化吸收的本领。案例3:我在上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去括号 这一节的内容,前一天的时候我已叫学生做好了预习工作。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

11、学生的反应都很好, 这样我一直很顺利的在讲授着, 到了学生互动环节, 我让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去板演。当时有一个题目是这样的: (9y-3)-2(y+1)+ 1,而当时一位同学的做法是这样的: 解原式= 9y-3-22y+2+1 =9y+4y =13y, 这位同学平时数学成绩是班上的中上水平,当时我并没有批评他,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讲解并扳书出正确的答案,解原式=9y-3-22y-4+1 =9y+4y-7+1=13y-6把正确的写出与这个错误的解作一个对比,让学生意识到这样的错误是哪来的, 充分利用好他这个宝贵的“错误”资源。 这样着重的对比也可以让学生在之后题目中避免这样类似问题的出

12、现。 由于上课前我预想到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在上课时就着重讲解出错的原因,这样下来后,学生的作业上就尽少的避免了这类错误的出现。 针对以上的“错解”,我没有急于解释,而是把错误抛还给学生,将错就错,学生则综合运用了估算、联系生活实际、认真审题等解题策略,这对锻炼学生的思维是何等的珍贵;由于我坚定地站在弱势群体这边,既让全班大部分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巧妙地保护了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箭双雕;采取了“将错就错”的策略,巧妙地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场,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思维被彻底激活了。四、善待错误,争中内化记得有人说过:“教室学生出错的

13、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善待学生的“出错”,课堂能够得到有效生成,也能在争论中内化知识。案例4: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教师请学生们拿出事先预备好的平行四边行的框架来玩一玩,启发学生从中发现。学生们一边使这个框架不断地变大、变小,一边在积极地思考着,相互地商量着。终于,一位学生带着探究后发现的兴奋走上讲台,俨然是一个“小老师”的模样用一个框架边演示边讲解:我把长方形稍稍一拉成平行四边形后,问同学:“你们知道现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为什么?”让教师始料未及的是几乎全班都是“7535”,这位“小老师”还慷慨陈词了因为两条邻边还是7和5,没变!无疑,已有的“长方形面积

14、计算”的认知基础局限了孩子们的视野,这的确就是孩子们的看起来似乎有些糟糕的“思维实际”,不过从中我们不也正能窥见孩子们数学建模的一面吗?孩子们潜意识里已试图运用已有的“邻边相乘”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了呀,不正说明“转化”的数学思想已深入孩子们的心灵了吗?课得继续啊!“怎么办?”真是急中生智:教师一声不吭,继续请“小老师”演示,只见“小老师”微笑着一拉、再拉,拉至几乎上下邻边挨近,教师故意提高嗓门问:“那照你们的想法一定还是五七三十五喽?”孩子们或搔头挠耳或面面相觑,还窃窃私语他们相邻的两条边的长度不变,乘积也应该不变,但是这个平行四边行明显地越来越小了,也就是面积变了,所以平行四边行的面积的计算不

15、能用相邻的两条边的乘积!教室里布满了欢笑声。学生错误“错”得顺其自然,在面对这个真实的错误后,老师没有回避,也不是等待,而是善待错误,顺水推舟,让学生不断的拉着那框架,在思考、争论、实践中内化知识,这就是“错误”带来的附加值。课堂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偏差”、“失误”也必然是其中的一部分,当我们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学生的“错误”时,“节外生枝”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一定是孩子们的共同兴奋点,课堂更是呈现出风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有时更是创新火花的闪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要创造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识。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更加出色;因为有了“错误”,课堂才生气和活力;因为有了“错误”,师生才更具灵性和个性。“宁要真实的缺憾,不要虚假的完美”将是我一生教学中不变的追求。最终,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参考文献: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中学青年教师3、中学数学教育4、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