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使用筷子就餐来历中日用筷习俗比较分析组图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2450577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5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使用筷子就餐来历中日用筷习俗比较分析组图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国人使用筷子就餐来历中日用筷习俗比较分析组图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国人使用筷子就餐来历中日用筷习俗比较分析组图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国人使用筷子就餐来历中日用筷习俗比较分析组图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国人使用筷子就餐来历中日用筷习俗比较分析组图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人使用筷子就餐来历中日用筷习俗比较分析组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使用筷子就餐来历中日用筷习俗比较分析组图(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人使用筷子就餐来历 中日用筷习俗比较分析 组图筷子是一种食具,用于夹起食物并把它们送往口里。英文名:chopstick(单根筷子) ,chopsticks(一双筷子)。起源於中国,古代叫 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帮助吃饭的工具),也叫筯,还叫棶,因为 箸 和 住 是谐音字,有停住、不吉利的意思,后来就用停住的反义字”快“加个竹字头,就成了现在筷子名称的由来。(清朝赵翼曾引用明朝陆容的菽园杂记说:起於吴中。凡舟行讳住讳翻,故呼箸为快子)筷子从古代就流传至邻近国家,当今已成为东南亚多个民族常用的饮食工具。筷子多为竹制,亦有金属、象牙与塑料等。筷子是中华民族发明的进食工具。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

2、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据考古资料证明,在远古时代,先民已懂得用树枝和竹枝夹取食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筷子的国家,远在商纣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使用筷子。 大禹为传说的中国用箸第一人就餐使用筷子,在我国先古时代就有了,古代人为了工作想吃饭快些,就有了“筷子”。我国东北有一则民间传说,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木质筷子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後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久而久之,大禹练成了用树枝夹取食物的本领,他的部下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也不会把双手弄脏,於是纷

3、纷仿效,这样就产生了用筷子吃饭的习俗,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舜时代,洪水泛滥,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极大影响,于是命禹去治理水患。为了清除水患,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生怕耽搁一分一秒。有一次,禹在一个岛上煮肉,肉煮熟后因为在沸水里太烫而无法用手抓食。禹特别着急,他还要赶在洪峰前做很多工作呢,不能因为等锅里肉和水都凉了而浪费时间啊。突然,他灵机一动,砍下两根树枝把肉夹了出来,吹两口就能吃了。从此,为了节约时间,禹总是用削好的两根树枝吃饭,久而久之,对两根树枝的使用也越来越熟练。其他人见到禹这样吃饭既不烫手,也凉的快,还不会把手弄得油油

4、的,开始模仿他的方法,于是,渐渐就形成了今天大家都使用筷子的习惯。纣王是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我国是筷箸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世纪的1144年前後,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但却从象牙筷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中国人使用筷子,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

5、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粥汤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帮助。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妲己发明筷子商朝纣王,暴虐成性,整天

6、花天酒地而且特别挑剔,总是说这个菜太凉啦、那个肉太烫啦,很多厨师就这么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妲己虽说是纣王至爱,但纣王发怒时还是会略有害怕,于是,每次都会在纣王吃饭前先尝一尝是否合口。有一次,妲己感觉菜有些烫,可是纣王吃饭时间不能耽搁,急中生智,从头上取下玉簪子,把菜夹起来吹凉后送入纣王口中。纣王大喜,认为这是一种享受,于是让工匠制作两根长玉箸,天天由妲己来喂自己吃饭。后来这种吃饭方式流传到民间,普及开来。在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但是据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现的钢箸,经考证其年代是早于纣王时代的。1961年云南祥云大波那铜棺木出土3根圆铜筷,经碳14测定为公元前4

7、95年左右春秋中晚期文物。姜子牙发明使用筷子据说,关于筷子的由来民间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姜子牙喜欢钓鱼,整天又钓不着,只有空着两只手回家,他的妻子很生气。一天姜子牙又钓鱼回来了,妻子连忙喊他吃饭,姜子牙很饿伸手就去抓肉吃,这时不知从哪儿飞来一只小鸟,落在他的手面上抓他,他赶走了,又去抓肉吃,小鸟又落在他的手上抓他,他想这是只神鸟吧?我赶走了两次怎么又飞回来了,这时,小鸟说话了,姜子牙跟我走,就飞了出去,姜子牙也随之而去。小鸟飞到一个篱笆上停了下来,抓了两根小竹棒给姜子牙说:“你拿去夹肉不要用手抓了。”姜子牙听了小鸟的话,就把两根竹棒拿回家,坐下就夹肉吃,这时竹棒冒出一股烟,姜子牙很惊讶,怎么会

8、冒烟呢?是不是肉有问题?坐在跟前的妻子看在眼里,说出了实话,肉里我放毒药了想毒死你。从此以后,姜子牙吃饭的时候都用这小竹棒,以防辟邪,再后来人们都把它叫筷子了。筷子在一些研究者看来,这是中国的,在饮食上是中国的国粹。在我们的周礼上就记着:“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就是说孩子到能吃饭的时候,你一定教他用右手拿筷子吃饭。筷子,从文献记载来讲,应该是在商代最早发明。但是,考古提供一些证据呢,应该说能证明商代有了筷子,但是还可以往前提。因为在殷墟出土了一座大墓里头出土了铜制的筷子头,它只是一个套头,铜做的。然后上面要接上一个木杆,来做成一个完整的筷子。当然,现在出土的时候,那木杆已经腐朽了。最早的筷子应

9、该是比较简单,后来就做成铜的,做成了金银的,甚至是还有玉的,但大量地使用的还是竹木制的。 我们现在发现最早的铜筷子,应该是属于春秋时代的,在云南的一座铜棺里头,发现有一双筷子。另外,在安徽的贵池一座春秋墓里头发现了一双筷子。这个筷子有圆的,有扁的,还没有像我们现在的一头圆一头方的这种筷子。我们还要提到汉代画像石。汉代画像石里头有很多使用筷子的场面,在他们的饭桌上,在他们的盘子、碗里头,都明确地放有筷子,它都刻画出来,比较生动。其中,有一幅 孝子图,他的儿子拿着筷子夹着一个食物送到他父亲的嘴里去,表示他的孝敬,表现了用筷子的场面。在敦煌的一幅壁画上面,也是男男女女围坐在一起,在吃饭,大家每人面前

10、除了一个勺子,还有一双筷子,这两大件,一件不能少。 在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里头,在这些夜宴的主人的餐桌上面,也放了有筷子。不仔细看呢是看不出来,但是当时的画工是很仔细,是画了筷子的;而且是一个人一双,是画得很明确。在其他的一些绘画的材料上,我们都能看到筷子的图像,它表现了古代中国人把筷子作为餐桌上必备的一个餐具。这应该是中国饮食文化一个文明的象征。我们现在吃饭用的筷子最开始叫做“箸”,筷子的叫法起源于明代,在陆容的菽园杂记中有相关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原来,“箸”和“住”同音,而船家们最怕抛锚停住,因此把“箸”改成了“快儿”,意思是让船快行。由“箸”

11、到“筷”的称呼转变始于明朝江南一带的民间忌讳。由于明代吴中地区民间船行忌讳说“住”和“翻”,因此人们就将“箸”改名为“快”,意思是船开得快,而不是停住在水中。后来因为当时很多筷子是竹制的,“快”又被加上“竹字头”,筷子的名称就这样传播开来。其实,至今还是有很地区把筷子称呼为箸儿、箸子的。不管叫筷子还是箸,这种轻巧、灵活、多用的工具一直在为中华文明做着贡献,甚至影响到了周边国家。据说常用筷子还能锻炼脑力,许多老外都在笨手笨脚、一脸窘相的同时,还不忘对其大为夸赞、感叹惊奇。寻遍世界,人类的进食工具主要有三种:筷子、刀叉和手抓,在筷子发明以前,中华祖先们也经历着手抓的痛苦,既烫又不卫生,于是就有了筷

12、子。 在中国民间,筷子历来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的婚庆礼仪中,成双成对的筷子寓意快生贵子、快快乐乐、和睦相处等好兆头;筷子外形直而不弯,还被古人视为刚正不阿的象征,文人墨客咏颂筷子的诗歌也不少。 筷子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筷子谜语。如“姐妹两人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她们第一尝。”“身体生来几寸长,竹家村里是家乡;吃进多少辛酸味,终身不得见爹娘。” 在中国几千年“筷子文化”的传承中,对筷子的使用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禁忌:如使用长短不齐的筷子、用筷子指人、用筷子敲击碗和盘子、将筷子插在饭头上、将筷子颠倒使用等。 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

13、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 古今中外制作筷子的材料多达余种,除了常见的竹、木材、兽骨、象牙等制作的筷子,还有金、银、玉石、水晶、翡翠、寿山石、虬角、犀角、玳瑁、绿孔雀骨、鱼骨、珊瑚等珍贵材料制作的筷子。有的筷子不仅是一种餐具,还是一种艺术品,在筷子上题词、刻诗、绘画、烙画、镶嵌、雕镂等艺术形式多姿多彩。 小小的筷子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筷子的使用在东亚地区影响十分广泛,以至于一些学者将“东亚文化圈”形象地称为“筷子文化圈”。筷子於唐、宋、元、明、清

14、统称箸 筷子有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郑玄注释:挟,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挟提。汉代著名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著史记时,称商纣时期的筷子为箸,古写为木箸。两汉又出现了筋字。隋唐时李白行路难诗曰:停杯投筋不能食;杜甫丽人行诗云:犀箸厌饮久来下,鍪刀镂切空纷纶。从两位大诗人的诗句中,我们知道,唐代筋与箸通用。不过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统一称箸但箸的名称,并非保持到底,明代发生了变化。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

15、,以图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为快,但清康熙并不承认民间将快加了竹字头的筷字。这可以从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得到证明。但皇帝也难以抵挡民间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红楼梦四十回,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处称箸,两次呼筋,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己习以为常,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筋,并没有如推蓬寤语所言忘其始也。我国的历代筷子 要论述筷箸,最好不要凭空而论,参照实物而论也许不会给人泛泛而谈之感。因为先秦之箸,多为竹木制品,不像青铜器埋入地下数千年依然形器完整,即使銹迹斑斑,或有些残缺,也可修复。而筷箸因身材细小,又是竹木材质,入土多易腐烂,根本无迹可寻。但是近五十年来,由於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从古墓中也发掘了一些古箸。 据文物1980年8期记载:安徽贵池里山徽家冲窖藏出土,青铜箸一双。由於岁月的腐蚀两支铜箸长短不齐,但相差无几,平均为20公分,经考证为春秋晚期之物。 最著名的为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1973年出土的三干多件精美文物中,有一双竹箸,长17公分,直径03公分。笔者1989年曾去长沙拜访湖南博物馆高馆长,当他知道我是一名热心的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