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5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与文物word教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2449331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选修5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与文物word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5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与文物word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5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与文物word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5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与文物word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5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与文物word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选修5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与文物word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选修5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与文物word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 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第3课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与文物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遗址的建筑布局及特点遗址的建筑布局是:北部的卫城,南部的“圣堂”,中间的谷地特点是:都用花岗石砌成,石缝无黏合物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与文物的发现是揭示历史的重要依据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大津巴布韦高超的建筑艺术成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多样性的表现出土的文物有工具和工艺品;进口货;皂石器展示资料感知历史非洲人民凭借聪明才智,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明遗址反映的历史状况遗址是古代津巴布韦国家的首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通过大津巴布韦遗址与考古发掘,探讨南部非洲

2、历史的文明进程感知理解史论结合全面概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南部非洲的文化传统,培养人文主义精神,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遗址的建筑与文物。难点遗址反映的历史状况。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布局及特点、出土的文物两个方面揭示了1100年至1500年前后南部非洲的文明所反映的历史发展状况与线索,从而揭示了古老的非洲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在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有着同样的灿烂与辉煌。由于本课重点介绍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建筑布局与特点和出土文物,建议在教学中多运用影视图片资料,加强直

3、观教学,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探索历史奥秘的兴趣,并为后面化解难点做知识准备。 本课引言引用了考古学家麦克维尔和戴维逊的记述并配以大津巴布韦遗址椭圆形建筑物北面入口处的照片。这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大津巴布韦遗址的成就与神秘,使学生产生探索历史遗迹的求知欲。建议教师以文字和照片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引入新课。问题一:你能否从麦克维尔的记述中推断大津巴布韦遗址当初的规模?问题二:从大津巴布韦遗址椭圆形建筑物北面入口处的照片,你认为这样设计入口的意图是什么?学生在猜想中不知不觉进入了探索的领域。 第一目“遗址的建筑布局及特点”教材首先概要介绍了大津巴

4、布韦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其次重点介绍了遗址的三个组成部分和特点,揭示了大津巴布韦遗址的恢弘气势与神秘,以及南部非洲的建筑艺术的成就。在介绍之前,先告诉同学因为今天津巴布韦国家以考古遗址命名,为了有所区别,就在津巴布韦遗址前加了一个“大”字。(1)遗址北部的卫城。了解卫城的建造时间、建筑特点及建筑式样和作用,以及在这里出土的重要文物,并且了解“卫城”得名的由来,以突出卫城的重要性。(2)南部的椭圆形建筑物“圣堂” 。建筑时间、建筑式样及特点,圆形椎塔的建筑设计,显示了这里建筑的与众不同。介于卫城与“圣堂”之间的谷地。介绍它的布局特点与规模。关于建筑遗址的三个组成部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

5、充图片以及音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建筑布局的空间感。从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中,我们发现建筑都是用花岗岩石砌成,没有使用木结构。不用拱门和圆顶,而且石头与石头接缝处不施灰浆,未用任何黏合物。它对现代人来说仍然是个谜。建议让同学阅读【资料回放】,初步了解石头建筑的三种类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无黏合物的石头建筑技术怎样才能做到毫无缝隙呢?教师补充说明“在这些花岗石上烧火,然后突然浇水,利用冷缩热胀的原理使岩石裂成平整的石片,然后再用硬槌将这些石片修饰成平整的石砖。大津巴布韦遗址就是这么建造起来的”,以增强对大津巴布韦遗址高超的建筑技术的了解。教学建议:根据所掌握与了解的大津巴布韦遗址的资料,结合学

6、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手绘制一份遗址布局平面图,同时探究它的建筑目的与用途?注意尊重学生的发言,保护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第三目“遗址反映的历史状况”的探究做铺垫。第二目“出土的文物”对大津巴布韦的发现最早是西方人对财富的渴望的结果。因为在19世纪,一些寻宝者不负责任的行为极大地阻碍了今天的考古工作。这些寻宝者以古迹开发公司的名义,对这一历史古迹进行了合法的洗劫。后来对遗址的考古也仅限于想证明遗址文明与外部文化有关。因此对遗址的发掘与保护就显得力不从心。仅就出土的文物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工具与工艺品。通过展示陶器碎片,纺锤,铁质箭头、矛头,铁渣、铸模,叶形铁锄、斧头和工艺品中铜、青铜、黄

7、金镯子等出土的实物图片,并介绍它们的出土地点,为第三目的学习做铺垫。同时注意引领学生“意识到自己周围存在有历史的证据,并通过这些证据来刺激他的想象和对历史的评价”。注意让学生运用这些实物史料进行历史的探究活动。例如:纺锤的发现证明了古津巴布韦人掌握了纺织技术,而不像种族主义者们把非洲人描述成野蛮未开化的民族;大量铁农具的出土,表明了当地农业的发达,同时促进了建筑业的繁荣等等。进口货。有棉、丝织品、花瓶、玻璃珠子,波斯的小花碗和中国明朝的青瓷碎片。建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的横向联系与比较,尤其是中国明朝青瓷碎片的出现,更加有力的证明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亚非经济贸易往来,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

8、民之间的了解。皂石器。介绍什么是皂石。它是滑石的变种,常与绿泥石、头角闪石和云母等相伴生。具有云母的晶体,质地的硬度和油滑的触感,不受任何酸类的影响。可以放进资料库。重点介绍皂石鸟,即“津巴布韦鸟”石雕,是津巴布韦的珍贵文物,用皂石雕刻而成。目前有个被国家列为国宝。现在它被作为津巴布韦的象征,印在国旗、国徽和硬币上。让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神鸟归来的曲折历史,使学生明白,我们要尊重各国历史,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第三目“大津巴布韦遗址反映的历史状况”首先让学生明确遗址反映的时间。经14C的测定:遗址11世纪开始建设,1500年前后被遗弃。关于石头城建设的目的,有多种说法,让学生通过【历史纵横】

9、了解不同的观点,开拓学生的思维,勇于大胆置疑。本目是教学难点。大津巴布韦遗址不仅反映了古津巴布韦社会的政治状况,而且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材从遗址建筑与出土文物本身去复原历史。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如从遗址的建筑上看,可以认为它是国家的统治中心,宗教服务于政治。从出土的进口货上看,反映了大津巴布韦贸易的发达与广阔的疆界和极盛时期。从出土的大量牛骨中,可以证明畜牧业的发达。纺锤的发现说明当地人已能织布。铸模及铜铁金器说明冶金技术发达。尤其是大量铁农具,说明生产力水平高。工艺品的发现说明人们懂得装饰,手工业技术发达。从大津巴布韦的建筑技术看,他们已能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进行石头

10、建筑,并懂得几何学、力学等建筑知识。尤其是不施灰浆而毫无缝隙的技术十分高超。这种城市式的建筑动用的劳动力数量惊人,说明农业生产的发达。教材阐述这一部分内容,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学难点容易突破,学生也容易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品质。在教学中,学生从分项理解到总体归纳,以形成对古津巴布韦国家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如政治状况、经济发展程度、对外贸易状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最后,在探究津巴布韦国家衰落的原因时,引导学生运用原因分析法,从内外因两方面比较,得出大津巴布韦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人口过于膨胀的结果。使学生从历史中得到教训,人类要想更好的存在下去,必须走可持续发

11、展的道路。由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分组描绘古津巴布韦人一家一天的生活。要求有描述商人家庭的,有描述农民家庭的,有统治者一天的生活,有被统治者的一天的生活。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知识与能力掌握的情况。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遗址的建筑布局与特点。通过对引言的解读,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对考古发现的兴趣,使学生迅速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例如问题一:你能否从麦克维尔的记述中推断大津巴布韦遗址当初的规模与建造者的艰辛?问题二:从大津巴布韦遗址椭圆形建筑物北面入口处的照片,你认为这样设计入口的意图是什么?引入新课。然后运用多媒体或音像资料展示并介绍三个重要概念:卫城、椭圆

12、形建筑、谷地。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建筑物的特征,以发现大津巴布韦文明在建筑上的独特性。以增进对南部非洲文明的敬仰,对当地人民智慧的了解。问题三:请你设想当时建造石城会遇到哪些困难?建造石城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此目问题的设置呈阶梯状,由易到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究人类古文明的兴趣。出土的文物。教材分三类介绍了出土文物。这三类出土文物构成了一幅古津巴布韦人的生产、生活、文化画卷。教学中通过展示大津巴布韦出土文物的实物图片,以增强学生对津巴布韦历史的感性认识。领略世界各国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如介绍出土的叶形铁铲,它就有别于我国铁铲的式样。紧接着教师提出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在1

13、9世纪人们对南部非洲还没有多少了解的时候,中国明朝时期的青花瓷器在大津巴布韦就有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介绍本课一个重要概念“皂石鸟”时,着重讲述皂石鸟的出土到遭受劫掠的命运和今天它作为津巴布韦人民的骄傲出现在国旗与国徽的非凡经历,让学生懂得尊重历史,尊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反对文化上的殖民与强盗行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历史思维品质与能力。大津巴布韦遗址反映的历史状况。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大津巴布韦遗址与出土文物的情况,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探究大津巴布韦的历史状况,让学生养成回答问题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先让学生回答“大津巴布韦遗址在哪些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和技术

14、水平?并举例说明”。其次让学生回答“大津巴布韦遗址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状况”。这样的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逐渐形成综合概括的能力。关于大津巴布韦国家衰落的原因,教材提供了三种说法。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例如,关于津巴布韦国家衰落的原因,哪一种说法最合理?从中我们得到什么教训?旨在讨论中让学生掌握历史原因分析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人类要想更好的存在下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教学案例案例一在学习遗址的建筑布局与特点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大凡历史悠久的国家都会保留着几处废墟,让后来的人们追忆和凭吊

15、祖先们的足迹。津巴布韦的国名意思就是“石头城”,取自于古代的大津巴布韦城。大津巴布韦城是世界著名的几大废墟之一,和古罗马斗兽场和庞贝古城等等其他的古迹比起来,大津巴布韦城好像在人们的眼中更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因为到目前为止,人们虽然知道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建造的这座城堡,但是人们还是搞不清楚,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修建这座石头城。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认为它是外星人的作品。但是经过考古学家长时间的研究,他们终于用14C考察证明出大津巴布韦城确实是古代津巴布韦人的杰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津巴布韦遗址去领略它神秘而迷人的风貌。案例二在介绍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 、幻灯展示图片并介绍皂石鸟。“津巴布韦鸟”石雕最早发掘于19世纪末的大津巴布韦遗址。在津巴布韦遗址中发现的最珍贵的文物是当年用于装饰花岗石建筑顶部的“津巴布韦鸟”。鸟身如鹰,而头似鸽,脖子高昂,翅膀紧贴身子,长约50厘米,雄踞在1米高的石柱上,其工艺精细,造型雄健,艺术价值连城。这种鸟是津巴布韦一个部族世世代代崇拜的图腾,一直信奉至今。现在它被作为津巴布韦的象征,印在国旗、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