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做好规范的教学设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2448139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如何做好规范的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师如何做好规范的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师如何做好规范的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师如何做好规范的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如何做好规范的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如何做好规范的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我们的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我们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在认识问题上仍存在许多误区,下面笔者对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就个人的一些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一、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探索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意义建构,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及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由于高考的压力,

2、为了能加快教学进度,三年的课两年上完。有些数学概念结论完全是“抛盘子式”的教学,学生知道了结论、方法后便是大量的习题训练。例如人教版高一(上)(试验修订本)中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和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如果教学中只是告诉学生解法,再通过大量习题训练,其结果是学生在高一时这些解法都能记住,但等到了高三就像没学一样。这是因为这两种类型不等式的解法都有一个探索总结的过程,学生如果没有主动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是不可能真正灵活掌握的。这已经被很多学生的例子佐证过了。又如在函数教学中,新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函数的定义,并提出两个初中函数定义无法解释的两个问题:1y=1(xR)是否为函数,2y=x 与y= 从而抽

3、象出函数这一概念,这一过程相当重要。相比较以往教材中由映射再到函数这种模式要容易接受,更贴近于学生实际。如果我们忽视这一过程,那么学生对函数这一概念就根本不清楚,在今后在运用函数解决有关问题时必然会问题多多。当然现在很多数学教师都注意到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危害,但我们不得不警惕这种现象的一种变异现象,即有时对某些数学概念的处理往往是设计好过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按老师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学生没有自主性,没有再发现、再创造的体验,完全是照单全收。从而使得过程教学没有过程,仍然是“抛盘子式”的教学。因此新课程改革往往会因为高考指挥棒的威力在实施中会产生变形,希望我们数学教师能准确理解新课改的理

4、念,努力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二、过分强调双基不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应用意识的培养。我国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新课程改革要求继续发扬这种传统,但要与时俱进、克服“双基异化”的倾向。而我们在具体实施时,往往会因为高考的压力,偏偏往“双基异化”这个方向上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会因为某个知识点或题型是高考考试大纲上要求的,便进行了大量的习题训练,并人为的增加一些技巧性较强的习题训练,过分地强调某此细枝末节的内容,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走入了歧途。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得不到培养,而实际上它们完全是通过教师选好例题,精心地设计,与

5、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解决,这一过程而培养起来。基础知识的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在这其中只是基石,绝对不是主角。如果关系搞错,不仅使学生不能适应新高考的要求,而且还会对他们的终身学习产生不良影响。2003年江苏数学高考使不少考生都抱怨三年数学白学了,题目做那么多,有什么用,高考试卷上那些从未见过的新题还是不会做。实际上,这些学生还没意识到即使高考考好了(当然现在这种新高考也不可能考好)。这种通过强化双基训练出来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自身的那种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将会很差。到那时又会感叹十几年的数学白学了。因此中学教师必要搞清双基训练与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培养的关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6、与空间去提高自身的数学意识。三、过分强*境引入,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 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后,全国各地都在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动模式进行改革。现在比较普遍的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研究辨析与研讨反思与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应该说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实际的中学数学课堂上往往变了味。有的教师是为了情境引入而引入。例如:在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情境引入让学生大举现实生活中的抛物线的实例,再引入抛物线的定义。此举若在椭圆的第一课时还算可以。但放在抛物线的第一课时未免多余。实际上学生已有了圆锥曲线的概念就没必要这样引入了,可以单刀直入,这样效果更好。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

7、实际水平的引入,在教学中要尽量不用。数学课的引入方法多种多样,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运用,如实例引入,直观引入,实验引入,悬念引入,类比引入,故事引入,切忌为追求氛围而刻意做作,否则不仅是哗众取宠,而且将祸害学生,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不到相应提高,数学能力得不到发展。四、忽视学生数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以上三方面因素的存在必然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忽视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现在的学生学习非常的苦,情绪很容易波动。而数学由于学科的特点,可以不夸张地说百分九十的高中生不喜欢数学,但又不得不学。在平时的学习中不自觉地便带着一种情绪,甚至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就不端

8、正。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他们多体会解题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那么学生的情感将是脆弱的,遇到困难态度将是恶劣的。2003年江苏数学高考有的学生在试卷有不少题目不会做的情况下急得满头大汗,脸色发白,有的甚至泪洒考场,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有的学生甚至在考完后将一腔的怨气全发泄在老师身上,认为责任全是老师的。这反映了我们的数学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品德的提升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反而起到了坏的影响。另外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现实的评价体制的评价下,教师的教学不自觉地染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均分,这种教学价值取向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新的课程标准充分考虑了这些实际情况,在它的基本理念中有一条就是体现数学文化价值。笔者认为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要把数学当成一种文化,使学生不仅了解数学理性的一面还要了解数学人文的一面,从而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使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不管怎样,数学教师应该明确数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希望我们能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跟上数学发展的步伐,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数学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