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项练习16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2443929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项练习16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考语文专项练习16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考语文专项练习16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考语文专项练习16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考语文专项练习16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项练习1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项练习1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目 语文考试类型 中考标题 综合检测题(一) 内容一、基础知识。 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选择题: 1. 加线的字注音都正确的是( ) 广博 () 匀称() 效率 () 脑髓 () 截获() 憎恶 () 煞白 () 丛莽() 欧打 () 疾在腠理 () 一厝朔东() 狼亦黠矣 () 2. 没有错别字的是 ( ) 戳穿 伶仃 随声附合 凯旋 渊博 满院狼籍 修葺 腹诽 逞强施威 肆虐 暑名 户枢不蠹 3. 加线字字义解释有误的是 ( ) 零沽 (买) 油光可鉴 (观察) 贵恙 (病) 泰然处之 (对待) 赋予 (给与) 不屑置辩 (争论) 闲暇 (空闲) 无边无垠 (

2、边际) 4. 根据句意,依次填空恰当的是 ( )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 )。 母亲那种( )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标志 宽裕 标本 宽裕 标本 宽厚 标志 宽厚 5. 加线的词在本句中没有反义词的是 ( ) 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我喜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 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6. 加线的词在句中含褒义色彩的是 ( ) 农民诗人孙万福,那老当益壮的风度,给我的印象很深。 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不少的

3、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 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 7. 提取句子主干有误的是 ( ) 这场雨不是今年的第一场雨。 主干:雨不是雨 菜叶和垃圾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主干:菜叶和垃圾填没空隙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主干:赵州桥显示智慧和力量 各处的米像潮水一样涌出来。 主干:米涌 8. 依次填空恰当的是 ( ) 茶叶( )是中国人民的传统饮料,( )是世界人民普遍喜爱的饮料之一,( ),很早的时候茶叶就成为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了。 因为 所以 因此 不仅 也 因此 只要 就 所以 虽然 也 但是 9. 根据表达的需要,填

4、空恰当的是 ( ) 现在国内外风行快餐,它的特点就在一个“快”字。武汉钢铁公司开办了快餐食堂,( )职工们非常赞赏地说:“这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快节奏啊!” 用餐的时间被职工们极大地缩短了。 职工们用餐的时间能极大地缩短吗? 使职工们用餐时间不能不极大地缩短。 使职工们用餐的时间极大地缩短了。 10. 句子、出处和作者搭配完全正确的是 ( ) 句 子 出 处 作 者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白居易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吴伯萧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鲁 迅 “老爷荣任到此,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官符来不成?” 曹雪芹 11. 多义词“松懈”的

5、含义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 ) 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工作随便,学习松懈。 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 为了搞好总复习,许多同学废寝忘食,毫不松懈。 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12. 没有语病的是 ( ) 经过总结,我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 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瓢泼大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人在长期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13. 语序最顺当的是 ( ) 经阳光的照耀,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常绿树,现出可爱的亮绿色。 整整齐齐地排

6、列着,现出可爱的亮绿色,常绿树,经阳光的照耀。 常绿树,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经阳光的照耀,现出可爱的亮绿色。 现出可爱的亮绿色,常绿树,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经阳光的照耀。 14. 对修辞方法依次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 ) 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我用什么办法来报达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中国共产党。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夸张 反问 设问 比喻 比喻 反问 设问 拟人 夸张 设问 反问 比喻 比喻 设问 反问 拟人 15. 在文学常识方面说法有误的是 ( ) 根据表达方式的

7、侧重点不同,散文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藤野先生是叙事散文。 诗歌是指同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故事情节通常包括故事的开端、高潮和结局。 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不同,戏剧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白毛女是现代剧。 16. 作品、作家和作家国籍搭配有误的是 ( ) 变色龙 伏契克 俄国 最后一课 都 德 法国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丹麦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法国 17. 对句子大意理解正确的是 (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大意: 老人和小孩并且很快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意: 大大小小的监狱,虽不能一一察看,但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大意: 忧患(能

8、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大意: 假使我不当这个差,那么早就病了。 18.下面的句子与原文完全相同的是 ( )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责攸之、炜、允之慢,以告先帝之灵。 吾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辛勤地分秧插秧。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19. 话说得比较得体的是 ( ) “请您来做报告,想必您会感到荣幸!” “我很想参加你们的活动,可今晚实在没功夫,太抱歉了!” “宴会就要开始了,该来的怎么还不来?大家别着急,先等一等。” “老大爷

9、,您别这么磨磨蹭蹭的,行不行?” 20. 关于写应用文说法有误的是 ( ) 写信时,信纸第一行空两格写收信人的称呼。 写申请书,应该把申请的事情和理由写具体、清楚。 写申请书,正文后面不必写祝颂语。 通知的标题,根据需要可写为“通知”、“重要通知”、“紧急通知”或“关于的通知”等。 二、文言文阅读。 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

10、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 21. 第一段第一句,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 表明自己出身低微。 表明自己自食其力。 表明自己不求功名。 表明自己只求活命。 22. 作者“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是 (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3. 第二段,作者指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是 (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三、记叙文阅读。 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

12、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24. 对文中加点句子变换人称的作用分析恰当的是 ( ) 直接对话,更加真实。 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形式变换,更加活泼。 叙述自如,更加简洁。 25. 对文中“默默地”所表达的感情分析正确的是 ( ) 表达了“我”埋怨老师放假回家的心情。 表达了“我”关心自己喜爱的老师的心情。 表达了“我”对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 表达了“我”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