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调查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2439960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调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调查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调查对象 全班幼儿调查方法 观察法调查人 何嘉欣背景资料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中班幼儿经过小班一年的生活、学习后,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但由于他们刚刚摆脱小班时期的幼稚和依赖性,又不具备大班时期的成熟和独立性。碰到一点点事情就爱告状,与他们相处,每天总会听到许多的告状声:“老师,冬冬抢了我的玩具。”“老师,

2、博博把图书给撕破了。”“老师,宇航在玩水。”面对孩子们频繁的告状行为,我从刚开始的立即冲去“救火”,到现在的麻木、无动于衷。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幼儿是一种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地方。那么,为什么孩子们这么喜欢告状?为什么在我处理后告状声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呢?通过观察与分析,我认识到:幼儿告状有不同的动机与情况,如果引导幼儿学会分析、学会自己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在班集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班级氛围,而且也会从日复一日频繁的告状声中解脱出来。中班幼儿爱告状,是受其此年龄阶段的思维

3、特点所影响,4岁5岁幼儿的思维具有特有的自我中心化特点,这种思维方式使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以自己的感觉特点出发,而不善于站在别人的观点和立场上想问题。因此,此年龄段的幼儿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不能理解别人的心情。平时同伴之间发生的摩擦,因认知发展的局限性,让他们不会用友好协商、互相帮助、好好说话等手段来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往往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中班孩子的告状内容五花八门,从某某骂人,某某抢东西,到某某人“原告”与“被告”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纵观前来告状的孩子,不难发现,大抵上可以分为这两类: 一、原告是直接受害人。 二、原告是路见不平,见义勇为的举报者。 笔者于2010年10月在肇庆

4、市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中三班做过一个统计,在某个餐后放松环节的情景中,截取30分钟,共出现以下情况: 原告 被告 之间的关系 告状原由 静静 阳阳 举报者 阳阳抓晓晓的辫子 多多 小智 受害人 小智说自己是警察要抓她 铭铭 小伟 受害人 小伟在奔跑时撞倒了他 静静 心怡 举报者 心怡采花 静静 骁骁 举报者 骁骁不和她玩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孩子的告状行为的具体发生的情况。 其中,原告以直接受害者的形象出现的次数为5次,以举报者的身份出现了13次,平均1.67分钟就出现一次。频率还真是非常之高。细看这些事情,在我们大人看来是是很小很小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孩子的眼中,是多么

5、的严重啊!他们一遍遍的往老师这里跑着,亮亮的大眼睛热切的盼着,盼着老师能给自己一个好的答复。 个案描述与分析:案例1:中午进餐前,老师要求大家安静伏台休息,开始大家还能倾听,等饭菜送到后,老师开始分饭菜时,个别小朋友开始“谈天说地”了,刘梓聪就来告诉老师:“李永琪在说话!”,老师因为要分菜比较忙没有理会他,但过了一会儿,讲话的孩子躲起来了,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响,刘梓聪也按捺不住,加入了说话的行列。分析:象刘梓聪小朋友的这种告状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询问,老师是支持这种行为呢?还是反对这种行为?他想从老师这里探个究竟。“李永琪在说话”的第二层含义是“我没有说话”,老师若对他的行为表示肯定,或给

6、予表扬的话,孩子会得到满足感,并能领会到成人的评价标准,他就会用这种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案例2:星期一上午孩子们正在阅读室里进行阅读活动,他们有的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同看一本书,有的自己选了一本书独自坐在角落里津津有味地看故事。这时候,许宇炫突然很气愤地过来“告状”:“老师,奥特曼是我先找出来的,高逸飞他抢我的看。”高逸飞也不甘示弱:“书我先拿到的!”两个人在老师面前争论不休,谁也不肯让谁。我先安定了一下他们的情绪,接着,转过脸来对炫炫说:“上次,你看西游记时,李欣桐硬是不给你看,你心里感觉怎么样啊?” 炫炫想了想说:“没书看觉得很不高兴。”老师趁机说:“那你不让飞飞看书,他也一样会很难过的呀

7、!你们两个想想办法,看看怎样才能让两个人都开开心心地看书?”炫炫和飞飞听了,商量了一下,决定两个人一起看书,于是他俩就坐到小椅子上看书去了。 分析:炫炫是为了求得老师的公正解决纠纷,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经常会出现意见不同、争夺玩具和书籍等纠纷。当这些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一方就会告诉老师,以求得老师的公正裁决或给予保护。在活动中通过引导、反省,并换位思考,相互间要理解、宽容,让孩子不仅要知道别人的想法,还要理解他为什么要有这种想法,让孩子考虑一下他人的行为是否有合理的一面。给孩子创设一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启发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炫炫和飞飞听了老师的话后,

8、两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到小椅子上一起看书去了。 案例3:进区活动后,个别幼儿没有把玩具放回到原来摆放的地方,当老师检查发现的时候,冯诗琪就来告诉老师:“是余柏成叫我放在这里的。”分析:这类告状都是孩子在做错事情以后,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试图推卸责任或者逃避惩罚。这时老师就要分清责任,该惩罚的绝不姑息。同时要让本以为告了别人状自己就没事的孩子认识到:把责任推给别人是不对的。虽然告状是一个简单的、平凡的行为,但是在每次告状的背后都隐藏着很多的背景和原因,由于幼儿的年龄还比较小,社会经验不足,社会行为技能相对较弱,希望得到别人帮助,或许在大人看来,这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孩子那里往往是看作无法解决的问题,无法承受的压力,进而成为他们遭遇消极情绪的源头。因此,我们应该视具体的情况而定,究其原因,对症下药,适当的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的看待问题,学会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