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展史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2434783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微生物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微生物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微生物发展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微生物发展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发展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生物(micoogaism,irobe)是一类体积微小 、构造简朴、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放大后才干看得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微生物形态构造、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及遗传变异等具有多样性,因此微生物种类繁多,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存在于土壤、空气、江河、湖泊,存在于动物与人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如消化道、呼吸道等。根据微生物的构造特点、遗传特性及分化构成可分为三大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oaryote)此类微生物细胞分化低,仅有染色质构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细胞质内除有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此类微生物按伯杰(Berey)分类涉及真细菌(ebatiu)和古细菌(ar

2、chaebacteium)。古细菌至今未发既有致病性的,因此与医学有关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均属真细菌,涉及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aryoe) 此类微生物细胞核分化限度高,有核仁、核膜和染色体,胞浆内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可行有丝分裂。涉及真菌、藻类及原生动物,与医学有关的是真菌(ungus)。非细胞型微生物 此类微生物无细胞构造,仅由一种核酸和蛋白质构成。缺少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irus)属此类微生物。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有益的,它们在自然界的氮、碳、硫等循环和构成生物生态环境中

3、是必需的,对生物的繁衍及食物链的形成,微生物均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已被广泛应用。在农业方面,运用微生物生产细菌肥料、转基因农作物及生物杀虫剂等。在工业方面,运用微生物发酵工程进行食品加工、酒类食醋和酱油等的酿造、抗生素生产,以及在制革、石油勘探、废物解决等生产过程中无不应用微生物。此外,在近年发展的基因工程领域微生物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基因重组中,细菌的质粒、噬菌体、病毒均作为载体被广泛使用;大肠埃希菌、酵母菌等是最常用的基因工程菌。人和动物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群,称其为正常菌群(nomal ra)。在正常状况下,这些正常菌群对机体有着生理、营养、免疫和生物屏障作用。

4、据此,运用正常菌群菌株及其产物生产生态制剂治疗菌群失调症等已得到广泛应用。自然界仅有少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是有害的,它们可引起这些生物体的病害,这些能致病的微生物被称为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croes)。微生物学(mroology)是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生命规律及其与宿主间关系的科学。人们为运用微生物有益的一面,控制微生物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必须不断地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根据应用领域可分为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和海洋微生物学等。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一门科学。重要研究内

5、容是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特异性避免和治疗原则等。医学微生物学不仅是基本医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临床医学、避免医学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微生物学在迅猛发展的生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中更是起着巨大的增进作用,甚至微生物生产已发展为独立的支柱产业,如微生物发酵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展望21世纪的医学发展和经济发展,微生物学仍是领先学科之一。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更新:04月3日阅读次数:1265【字体:大中小】医学微生物学是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长期以来人们通过反复实践和研究,逐渐结识并掌握了多种传染病病原体致病性及流行规律,并逐渐掌握对传染

6、病的避免和治疗措施,有许多传染病被征服,甚至被消灭。医学微生物学的历史是成千上万微生物学研究者用实践经验、血汗甚至生命写成的。其中许多微生物学家对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奉献并获得诺贝尔奖。学习微生物学发展史,将会启发和鼓励人们为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做出奉献。自远古以来,就有许多烈性传染病威胁着人类生存,但传染病的病原却长期未被结识。直到16世纪中叶,意大利学者GirolamoFrcstro(1831553)从梅毒的传染过程结识到传染性疾病是由微小颗粒传播,并于154年提出了传染性生物学说(contagium vivumtho)。国内明隆庆年间(1567-572)就浮现用人痘来避免

7、天花的措施。尽管人们发现天花、鼠疫等传染病有通过接触传染、空气传染和媒介传染的现象,但限于当时的条件,还不能证明这些传染性生物的存在。直到显微镜被发明后,传染性生物学说逐渐被确立。1676年荷兰人吕文虎克(Antony van Leewenhoe,1632-723)(图1)一方面制造出能放大00倍的显微镜,并用其第一次从污水、牙垢中观测到多种形态的微生物。这从客观上证明了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存在,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本。但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却长期没得到结识,微生物研究停滞在形态描述上。直到19世纪,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ou Pastu,1822-895)(图2)开创了细菌生理学时代,微生物学开

8、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巴斯德为理解释葡萄酒变质的因素,通过实验证明了有机物发酵与变质是由不同微生物产生的。证明酒类变质是污染了酵母菌以外的杂菌所引起的。人们结识到微生物间不仅有形态上差别,并且在生理特性上也有所不同。巴斯德为了避免酒类变质,还发明了加温(1.230分钟)解决法,即现仍延用的巴氏消毒法。此外,巴斯德还初次研制出了炭疽菌苗、狂犬病疫苗,成功地避免了炭疽病和狂犬病,创立了现今所用疫苗的原理。在创立微生物学过程中,另一有突出奉献的科学家就是德国医生郭霍(Rbt Kc,843190)(图3),她创立了细菌染色措施、固体培养基及实验动物感染等实验措施,为发现传染病病原体的鉴定做了大量研究并

9、提供了技术。她先后发现了炭疽芽胞杆菌(1876)、结核分枝杆菌(182)和霍乱弧菌(83),19因对结核病的研究和旧结核菌素制造荣获了诺贝尔奖。在她的带动下,许多重要传染病病原体又相继被发现,如痢疾志贺菌、白喉棒状杆菌、脑膜炎奈瑟菌等。由于郭霍创立的实验措施被广泛应用,到19世纪末几乎所有病原菌都被发现。此外,郭霍还提出拟定某种细菌引起特定传染性疾病的验证原则,即郭霍法则(Kochsposulate):在可疑病例中发现并分离出同一种病原菌;细菌必须能在体外获得纯培养并能传代;将这种细菌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引起相似疾病;从实验感染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出同种细菌。虽然此原则过于强调细菌方面,忽视机

10、体防御作用,但在拟定新的病原体时,仍有一定的指引意义。1892年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Dmiri Ianowsk,18641931)发现烟草花叶汁通过细菌滤器后仍保存其传染性。1898年荷兰学者贝杰林克(Marins Bejrk,1851-191)反复上述实验,觉得该病是由一类比细菌更小的“传染”生物体所致。同年rdich Leffle和aul rosch发现患口蹄疫动物淋巴液中具有能通过滤器的感染性物质,并命名为超过滤性病毒。9美国科学家Waltr Ree一方面分离到致人类疾病的黄热病毒。0世纪50年代后,病毒学研究有了奔腾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随着病原微生物学的发展,人们不断摸索防治传染

11、病的措施。英国医生琴纳(Edward Jenne,1749-183)于18世纪末研制了牛痘苗避免天花,是人类运用人工接种免疫法避免传染病的开端。德国学者贝林格(Emivon Brn,845-17)研制了白喉抗毒素,并用其成功地治疗白喉患儿,开创了被动免疫血清疗法。为此,19贝林格获得了诺贝尔奖。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Alxander Fln,18-1955)一方面发现污染的青霉菌能克制固体培养基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190年HwrdFlore和Ernst hin通过提纯初次获得青霉素注射液并用于临床。青霉素的发现不仅是人们对细菌等微生物自身生理代谢的新发现,也是人类突破当时应用化学药

12、物治疗传染病的新途径。为此Femin、Chain和Florey于195年因发现和改善青霉素而获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此后,在发现青霉素带动下许多种抗生素相继被发现和生产,如链霉素(144)、氯霉素(947)、四环素(98)、头孢霉素(1948)、红霉素(1952)、庆大霉素(963)等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物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微生物学有了奔腾发展而进入了现代微生物学时期。192年电子显微镜被发明,扫描电镜、免疫电镜、超薄切片技术相继浮现,使进一步直观地结识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超微构造、感染过程和致病机制成为也许。由于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细胞培养等技术的

13、浮现,微生物学研究措施也有长足发展。同步,微生物学的发展又推动了整个生命科学的研究。对基因编码和调控的结识重要来源于微生物学研究。细菌和病毒作为最简朴的生命形式,成了生命科学研究最便利的载体工具。基因克隆、核酸杂交以及聚合酶链反映(polymerse chan reaci,PC)等新技术大多奠基于微生物学研究。这些措施又加速了对传染病病原学诊断和对病原微生物的结识。特别是通过基因克隆、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弄清晰了许多病毒的基因序列和功能。随着人类基因组筹划的实行,1994年美国发起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筹划(Micoorganism Genome Pjct,MG)。通过研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获得了

14、大量微生物基因和功能信息。至5月4日记录完毕了几乎所有重要病毒科的86株代表株和67种原核微生物的全基因测序和注释工作。自1995年流感嗜血杆菌基因组一方面被测序后,结核分枝杆菌、幽门螺杆菌、脑膜炎奈瑟菌等致病菌基因图谱相继被提出,国内也完毕了福氏志贺菌、钩端螺旋体等6种病原菌的测序工作。在此基本上,对于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从分子水平上如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及调控基因得到进一步研究,不仅使传染病的诊断、防治研究获得飞速发展,增进人类控制和消灭这些传染病,并且还使人们不断发现和结识了许多新的病原体。新发现的致病性细菌诸多,例如,1976年嗜肺军团菌(L. neumphil)被发现;82年莱姆病病原体伯

15、氏疏螺旋体的拟定;982年幽门螺杆菌的分离培养成功;12年霍乱弧菌O139血清群以及996年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的发现。现代研究手段使我们不久结识了这些病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其流行对人类导致的危害。新被发现的病毒研究速度更是研究史上前所未有的,例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acuired mmudefiien syndome,AIDS)首例报告于9年,随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LuMontagnie等人就于1983年5月从一淋巴腺综合征患者淋巴结中分离到一株新的逆转录病毒,当时被命名为淋巴腺病有关病毒(lympoahy-assocadiu,LAV),后被证明LAV就是艾滋病病原体。196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其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an immunoefcienyvru,HIV)。随着艾滋病在全球蔓延而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注重。自病毒体被分离后的短短内,对HIV的生物学性状、基因构造构成和编码蛋白及功能,以及侵袭C+ T细胞等宿主细胞所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机制和该病流行病学、传播途径、致病性等研究均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如此,人们并没有完全征服它,艾滋病仍然在蔓延,死亡仍然威胁着成千上万HIV感染者。截止,估计世界HV感染者已逾600万,国内感染者已超过0万,目前有些国家正面临感染率迅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