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说课课件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2433711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说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化学说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化学说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九年级化学说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九年级化学说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说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说课课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化学说课课件 空气的成分不是固定的,随着高度的改变、气压的改变,空气的组成比例也会改变。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九年级化学说课课件,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九年级化学说课课件一、依据课标说理念: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通“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二、依据学情说教材?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拟零碎,不够深入。学

2、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根底,而本课是用实验的办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根底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开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合乎“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那么。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根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根底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

3、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2和课题3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根底,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那么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2、结构特点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珍贵的资源、“爱护空气。这三局部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顿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根底拓展深

4、入,外表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根据教材及课程规范,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表明。3、教学目标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察看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过程与办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根本办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

5、单实验解决问题;2.初步学会用察看、实验的办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叙述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办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开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4.开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红磷。三、创设情景说策略“教无定法,

6、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办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开展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办法,要求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生开展奠定根底。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跃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办法,重视实验现象的察看、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开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

7、的运行机制,从而到达掌握知识和开展技能的目的。四、立足互动说流程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新课导入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一、空气的存在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怎么证明空气的确存在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则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为什么风景区的

8、空气比拟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拟差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焚烧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以下问题:怎么证明空气的确存在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则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实验探究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方法能证明空气的确存在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表明空气的确存在吗列举的实例和实验可能有:1:把一个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塑料瓶内的水无法回升到顶端,表明塑料瓶内的确存在空气。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瓶口冒出,松

9、开手后,塑料瓶中出现水柱,表明空气的确存在。3: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斥了空气。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获取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思考并答复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拟各种计划的优缺点,学生进行实验,对实验的现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结论。意图及目的:以有关空气的故事或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设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二、【实验探究2】空气的组成主题设置:人

10、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则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提出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若。收集证据,设计实验: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将木条先放在一瓶氧气中焚烧,再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到一瓶空气中;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展示一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气中的石灰水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

11、、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思维延伸: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1、通过对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你有何感想2、拉瓦锡通过这一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3、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有无缺乏开拓视野:稀有气体的发现史。获得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证据,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学生自主学习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1.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所表现的科学态度2.了解拉瓦锡得出的“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体会其实验原理3.了解空气中还有各种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认

12、识拉瓦锡的结论中的缺乏意图及目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搜集证据的能力, 学会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告诫学生不迷信权威,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学史进行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的教育。【实验探究3】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主题设置: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设计计划:利用拉瓦锡的实验办法再进行实验;思维迁移:仿照此实验,提供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及红磷,我们能否利用它来测定氧气

13、体积呢【实验探究3】: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察看现象并思考.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并将集气瓶内水以上的局部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3.向焚烧匙中参加稍过量的红磷,关闭弹簧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4.提示学生察看红磷焚烧现象。5.冷却后,翻开弹簧夹,再由学生察看现象。6.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集气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水进入到一定高度后,能否继续回升,不能继续回升又表明了什么7.用燃者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察看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实验,并解释实验原理水为何进入集气瓶内,可先提一个问题:滴管怎么吸取液

14、体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体 学生讨论如何吸取【学生思考】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并报告讨论结果。学生察看红磷焚烧的现象:红磷焚烧时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热量,并有大量白烟,最终焚烧停止。学生察看:翻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中,约占红磷焚烧前瓶中空气体积的1/5。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答复。意图及目的: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培养察看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养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学生间友谊和凝聚力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结论:a.由于过量的红磷焚烧时耗尽了人造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

15、压强降低,翻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瓶中。而且集气瓶内氧气被耗费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b.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c.集气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它不能焚烧也不支持焚烧。 反思:做这个实验时如果进入的水达不到1/5,是什么原因呢红磷的量为什么要过量 思维点拨: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证能够将瓶内氧气耗尽;整个装置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要注意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再翻开止水夹。拓展与运用:按上述办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还有何缺乏红磷可否用蜡烛、木炭、硫等其他物质代替学生体会实验原理并从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缺乏,没有把氧气耗尽;没有等到冷却就翻开止水夹。学生讨论后得出:上述体积是估算的,存在较大误差。意图及目的: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评价能力。拓展反应:作业设计1、思考题: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对反馈物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