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复制与RNA转录小结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242738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NA复制与RNA转录小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DNA复制与RNA转录小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DNA复制与RNA转录小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DNA复制与RNA转录小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DNA复制与RNA转录小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NA复制与RNA转录小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NA复制与RNA转录小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DNA 复制1.DNA 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通过转录和翻译,将遗传信息传递给蛋白 质分子,从而决定生物的表现型。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就构成了遗传学的中心法 则。1在RNA病毒中,其遗传信息贮存在RNA分子中。因此,在这些生物体中,遗传信 息的流向是RNA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通过反转录将遗传信息传递给 DNA,再由DNA通过转录和翻译传递给蛋白质,这种遗传信息的流向就称为反中心法则。DNA dependent DNA po1ymeraseDDDP DNA dependent RNA po1ymeraseDDRP RNA dependent RNA po1

2、ymeraseRDRP RNA dependent DNA po1ymeraseRDDPDNA复制的复杂性:DNA复杂的高级结构如何解开成单链; 单链内部碱基配对如 何解决; 酶学; 错误如何避免。2. DNA复制的特点2.1 半保留复制 DNA 在复制时,以亲代 DNA 的每一股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 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股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半保留复 制 (semi-conservative rep1ication)。DNA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是在1958年由M. Meselson和F. Stahl所完成的实验所证明。 该实验首先将大肠杆菌在含15N

3、的培养基中培养约十五代,使其DNA中的碱基氮均转变为 15N。将大肠杆菌移至只含14N的培养基中同步培养一代、二代、三代。分别提取DNA, 作密度梯度离心,可得到下列结果:2.2有一定的复制起始点DNA在复制时,需在特定的位点起始,这是一些具有特定核苷酸 排列顺序的片段,即复制起始点。每个DNA复制的独立单元被称为复制子(replicon),主 要包括复制起始位点(Origine of replication)和终止位点(terminus)。原核生物的整个染色 体上一般只有一个复制起始位点。真核生物有多个。2.3需要引物 参与DNA复制的DNA聚合酶,必须以一段具有3端自由羟基(3-OH)的

4、RNA作为引物(primer),才能开始聚合子代DNA链。RNA引物的大小,在原核生物中通 常为50100个核苷酸,而在真核生物中约为10个核苷酸。RNA引物的碱基顺序,与其模 板 DNA 的碱基顺序相配对。2.4 双向复制 DNA 复制时,以复制起始点为中心,向两个方向进行复制。但在低等生物 中,也可进行单向复制(如滚环复制)。由于DNA聚合酶只能以5J3方向聚合子代DNA链,即模板DNA链的方向必须为35。 因此,分别以两条亲代DNA链作为模板聚合子代DNA链时的方式是不同的。以35方向的亲代DNA链作模板的子代链在复制时基本上是连续进行的,其子代链的聚 合方向为53,这一条链被称为前导链

5、(leading strand)。而以53方向的亲代DNA链为 模板的子代链在复制时则是不连续的,其链的聚合方向也是 53,这条链被称为滞后链 (lagging strand)。25不连续性由于亲代DNA双链在复制时是逐步解开的,因此,随从链的合成也是一段一 段的。 DNA 在复制时,由滞后链所形成的一些子代 DNA 短链称为冈崎片段 (Okazaki fragment)。 冈崎片段的大小,在原核生物中约为 10002000个核苷酸,而在真核生物中约 为 100 个核苷酸。2.6 DNA复制的保真性为了保证遗传的稳定,DNA的复制必须具有高保真性。DNA复制 时的保真性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遵

6、守严格的碱基配对规律; DNA 聚合酶在复制 时对碱基的正确选择; 对复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校正。小结: DNA 复制的特点 半保留 起始点 引物 方向性 不连续 高度 精确性3. DNA复制的条件3.1 底物 以四种脱氧核糖核酸(deoxynucleotide triphosphate)为底物,即 dATP, dGTP, dCTP,dTTP。 (dNMP)n+dNTP(dNMP)n+1+PPi3.2模板(template) DNA复制是模板依赖性的,必须要以亲代DNA链作为模板。亲代DNA 的两股链解开后,可分别作为模板进行复制。3.3引发体和RNA引物弓I发体(primosome)由

7、引发前体与引发酶(primase)组装而成。引 发前体是由若干蛋白因子聚合而成的复合体。在原核生物中,引发前体至少由六种蛋白因子 构成。蛋白i、蛋白n、蛋白n”、蛋白dnaC与引物预合成有关,蛋白n与蛋白dnaB与识别 复制起始点有关,并具有 ATPase 活性。 引发酶本质上是一种依赖 DNA 的 RNA 聚合酶(DDRP),该酶以DNA为模板,聚合一段RNA短链引物(primer),以提供自由的3-OH, 使子代DNA链能够开始聚合。3.4 DNA 聚合酶 (DDDP)DNA 聚合酶的种类和生理功能 在原核生物中,目前发现的 DNA 聚合酶有三种,分别命名为DNA聚合酶I(pol I),D

8、NA聚合酶II(pol II), DNA聚 合酶III(pol III),这三种酶都属于具有多种酶活性的多功能酶。参与DNA复制的主要是 pol III和 pol I。pol I为单一肽链的大分子蛋白质,可被特异的蛋白酶水解为两个片段,其中的大片段称为 Klenow fragment,具有53聚合酶活性和35外切酶的活性。pol III由十种亚基组成,其中a亚基具有5J3聚合DNA的酶活性,因而具有复制DNA的 功能;而亚基具有35外切酶的活性,因而与DNA复制的校正功能有关。原核生物中的三种DNA聚合酶在真核生物中,目前发现的DNA聚合酶有五种,分别命名为DNA聚合酶a (pol a),DN

9、A 聚合酶卩(pol卩),DNA聚合酶y (pol Y),DNA聚合酶8 (pol 8), DNA聚合酶 (pol )。 其中,参与染色体DNA复制的是pol a (延长滞后链)和pol 8 (延长先导链),参与线粒体 DNA复制的是pol y,pol与DNA损伤修复、校读和填补缺口有关,pol卩只在其他聚合酶 无活性时才发挥作用。3.5 DNA连接酶 DNA连接酶(DNA ligase)可催化两段DN*段之间磷酸二酯键的形成,而 使两段DNA连接起来。DNA连接酶催化的条件是: 需一段DN*段具有3-0H,而另一段DN*段具有5-Pi基; 未封闭的缺口位于双链DNA中,即其中有一条链是完整的

10、;需要消耗能量,在原核 生物中由NAD+供能,在真核生物中由ATP供能。36单链DNA结合蛋白单链DNA结合蛋白(single strand binding protein, SSB )又称螺旋反稳蛋白(HDP)。这是一些能够与单链DNA结合的蛋白质因子。其作用为:使解开 双螺旋后的DNA单链能够稳定存在,即稳定单链DNA,便于以其为模板复制子代DNA; 保护单链DNA,避免核酸酶的降解。3.7解螺旋酶解螺旋酶(unwinding enzyme),又称解链酶或rep蛋白,是用于解开DNA双链的酶蛋白,每解开一对碱基,需消耗两分子ATP。目前发现存在至少存在两种解螺旋酶。 大肠杆菌拓朴异构酶I的

11、结构3.8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拓扑异构酶I可使DNA双 链中的一条链切断,松开双螺旋后再将DNA链连接起来,从而避免出现链的缠绕。拓扑异 构酶II可切断DNA双链,使DNA的超螺旋松解后,再将其连接起来。4. DNA生物合成过程4.1 复制的起始 DNA 复制的起始阶段,由下列两步构成。 4.1.1 预引发: 解旋解链, 形成复制叉:由拓扑异构酶和解链酶作用,使DNA的超螺旋及双螺旋结构解开,碱基间 氢键断裂,形成两条单链DNA。单链DNA结合蛋白(SSB)结合在两条单链DNA上,形 成复制叉。DNA复制时,局部双螺旋解开形成两条单链,这种叉状结构称为复制叉。 引发体组装:

12、 由蛋白因子(如dnaB等)识别复制起始点,并与其他蛋白因子以及引 发酶一起组装形成引发体。4.1.2引发在引发酶的催化下,以DNA为模板,合成一段短的RN*段,从而获得3端自 由羟基( 3-OH)。4.2复制的延长421聚合子代DNA:由DNA聚合酶催化,以35方向的亲代DNA链 为模板,从53方向聚合子代DNA链。在原核生物中,参与DNA复制延长的是DNA聚 合酶III;而在真核生物中,是DNA聚合酶a(延长滞后链)和6 (延长先导链)。4.2.2 引发体移动: 引发体向前移动,解开新的局部双螺旋,形成新的复制叉,随从链重 新合成RNA引物,继续进行链的延长。4.3复制的终止4.3.1去除

13、引物,填补缺口:在原核生物中,由DNA聚合酶I来水解去除 RNA引物,并由该酶催化延长引物缺口处的DNA,直到剩下最后一个磷酸酯键的缺口。而 在真核生物中,RNA引物的去除,由一种特殊的核酸酶来水解,而冈崎片段仍由DNA聚合 酶来延长。4.3.2连接冈崎片段:在DNA连接酶的催化下,形成最后一个磷酸酯键,将冈崎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DNA长链。4.3.3真核生物端粒的形成:端粒(telomere)是指真核生物染色体线性DNA分子末端的 结构部分,通常膨大成粒状。其共同的结构特征是由一些富含G、C的短重复序列构成,可 重复数十次至数百次。线性DNA在复制完成后,其末端由于引物RNA的水解而可能

14、出现缩短。故需要在端粒酶 (telomerase)的催化下,进行延长反应。端粒酶是一种RNA-蛋白质复合体,它可以其RNA 为模板,通过逆转录过程对末端DNA链进行延长。整个DNA复制过程中,只有复制起始受细胞周期的严格调控。DNA甲基化与DNA复制 起始密切相关oOriC中有11个GATC回文结构(一般说来,256bp才应有一个GATC重复)。 DNA子链被合成后,母链立即被甲基化(称为hemimethylated)。此时,oriC与细胞原生质 膜相结合。只有当oriC被从膜上释放出来,子链被Dam甲基化后,才能有效地与DnaA蛋 白结合,起始新一轮的DNA复制。复制起始可能还受ATP水解过

15、程调控,因为DnaA只有 与ATP相结合时才能与oriC区DNA相结合。Once in each cell cycle 原核生物核真核生物DNA复制的异同:不同点: 复制起点数目复制叉数目调 节方式5. DNA 的损伤与修复5.1DNA的损伤(突变)由自发的或环境的因素引起DNA 一级结构的任何异常的改变称 为DNA的损伤,也称为突变(mutation)。常见的DNA的损伤包括碱基脱落、碱基修饰、 交联,链的断裂,重组等。5.1.1引起突变的因素:A.自发因素:(1)自发脱碱基:由于N-糖苷键的自发断裂,引起 嘌呤或嘧啶碱基的脱落。每日可达近万个核苷酸残基。 (2)自发脱氨基:胞嘧啶自发脱氨基

16、 可生成尿嘧啶,腺嘌呤自发脱氨基可生成次黄嘌呤。每日可达几十到几百个核苷酸残基。 (3) 复制错配:由于复制时碱基配对错误引起的损伤,发生频率较低。B. 物理因素:由紫外线、电离辐射、X射线等引起的DNA损伤。其中,X射线和电离辐 射常常引起DNA链的断裂,而紫外线常常引起嘧啶二聚体的形成,如TT,TC,CC等二聚 体。这些嘧啶二聚体由于形成了共价键连接的环丁烷结构,因而会引起复制障碍。C. 化学因素:(1)脱氨剂:如亚硝酸与亚硝酸盐,可加速C脱氨基生成U, A脱氨基生成 I。(2)烷基化剂:这是一类带有活性烷基的化合物,可提供甲基或其他烷基,引起碱基或磷酸 基的烷基化,甚至可引起邻近碱基的交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