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技术操作守则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2418214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7.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醉技术操作守则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麻醉技术操作守则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麻醉技术操作守则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麻醉技术操作守则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麻醉技术操作守则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麻醉技术操作守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醉技术操作守则(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麻醉日常工作规范一、择期手术麻醉前的准备和麻醉前用药(一)麻醉前访视1.手术前1d麻醉科医师必须到病房访视手术病人访视的内容包括如下几方 面。1 1) 了解病人的发育、营养状况及精神状态:2 2) 了解病人的现病史、既往史、麻醉于术史、家族史、药物过敏史及烟酒嗜好等。(3)有无并存疾病及其程度与治疗情况。(4)查阅术前有关检查资料,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5)评估病人对于术麻醉的耐受能力。(6)检查术前准备是否充分,还需要进行哪些必要的准备。(7)询问病人对于术和麻醉的理解和(或)顾虑,听取和解答病人提出的有关问题,消 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和焦虑心情,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8)对于危重或疑难

2、病例应进行麻醉前讨论。3 .阅读病历(1)根据临床诊断和病史记录初步了解和评估病人的病情。(2)根据病情制定对病人重点询问和检查的计划。(3)查阅与麻醉有关的化验及检查是否完备。4 .访视和检查(1)询问手术麻醉史、吸烟史、药物过敏史及药物治疗情况,并存疾病的严重程度及 治疗情况,平时体力活动能力及目前的变化。(2)以关心和鼓励的方法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和焦虑心情,必要时可酌情将麻醉方 法、术中可能发生的不适感及应该配合的情况,向病人进行恰当的解释。以适当的 方式向病人或其亲属介绍麻醉方法的选择、可能发生的麻醉并发症及意外、药物不 良反应等,耐心听取和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以取得病人的理解、信任和

3、合作。由 病人或被授权的亲属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3)观察病人的体型、组织结构,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昕诊心律及上肺呼吸 音。重点检查心、肺及呼吸道,脊柱及神经系统,并对并存病的严重程度进行检查 和评估。(4)根据所选择的麻醉方法进行特殊检查,如椎管内阻滞麻醉应检查脊柱情况,必要 时应拍摄脊柱X线片。全身麻醉应检查有无义齿、胡齿或牙齿松动,张口程度,头 颈活动度等,以判断气管内插管的难易程度。5 .麻醉风险坪估麻醉的风险性与手术复杂程度并非完全一致,手术复杂可使麻醉的风险性增加,而 有时手术并不复杂,但病人的病情和并存病却为麻醉带来许多困难。为了提高麻醉 的安全性,应根据访视和检查结果,对

4、病人的病情和其对麻醉及手术的耐受能力做 出全面评估。美国麻醉科医师协会(ASA)将病情分为5级(表I-I),有重要参考价值表1-1ASA病情分级和围手术期病死率分级标准病死率(衿-1体格健康,行一般手术0.060.08n除外科疾病外,有轻度并存病,功能代偿健全0.270.40m并存病较严重,体力活动受限,但尚能应付日1.824.30常工作IV 7.80 23.0并存病严重,丧失日常工作能力,经常面临生V 命威胁9.4050.7无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 24h的濒死病人注:.急症病例注急或E,表示风险较择期手术增加(I) I II级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良好,风险性较小。(2)田级病人的器官

5、功能虽在代偿范围内,但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降低,风险性 较大,如术前准备充分,尚能耐受麻醉。(3) IV级病人因器官功能代偿不全,麻醉和手术的风险性很大,即使术前准备充分, 围手术期的病死率仍很高。(4) V级病人为濒死病人,麻醉和手术都异常危险,不宜行择期手术。围手术期的死亡率与ASA分级的关系密切。(二)常规检查项目1 . 血、尿、便常规。2 . 血型,凝血参数。3 .血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脂肪代谢功能、电解质、HBsA吸抗HIV、梅毒抗原等。4 .心电图、胸部X线片,疑有呼吸道梗阻者应摄颈部正、侧位X线片。5 .年龄A 60岁或长期吸烟者检查动脉血气分析。6 .开胸手术、慢性

6、阻塞性肺病(COPD行上腹部手术者,检查肺功能和动脉血气分析。( 三 ) 纠正或改善病理生理状态1. 改善营养不良状态使血红蛋白高于 80g/L ,血浆清蛋白高于 30g/L ,血小板高于8 乂0 9/L。2. 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3. 有并存疾病者,应请相关专业医师和麻醉科医师会诊,对其严重程度做出评价,并做相应的麻醉前准备。4. 合并心脏病者,应重视心脏功能的改善。凡有心力衰竭史、心房纤颤或心脏明显扩大者,应以洋地黄类药物治疗 ; 术前以洋地黄维持治疗者,手术当天应停药。5. 长期服用自受体阻滞药治疗心绞痛、心律失常和高血压者,术前应持续服用至术日晨,术后及时恢复服用。6.

7、 合并高血压者,应经内科系统治疗控制血压至稳定,收缩压低于 24.0kPa(l80mmHg、舒张压低于13.3kPa (l00mmHg较为安全。在选择抗高血压药时,应避免用中枢性降压药或酶抑制药,以免麻醉期间发生顽固性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其他降压药可持续用到手术当天,避免因停药而发生血压剧烈波动。7.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者,术前应停止吸烟至少2 周,并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行雾化吸人和胸部物理治疗以促进排痰; 应用有效抗生素 35d 以控制急、慢性肺部感染。8. 合并糖尿病者,择期手术应控制空腹血糖不高于 8.3mmol/L ,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急诊伴酮症酸中毒者,应静滴胰岛素消除酮体、纠

8、正酸中毒后手术; 如须立即手术者,虽然可在手术过程中补充胰岛素、输液并纠正酸中毒,但麻醉的风险性明显增加。( 四 ) 胃肠道的准备1 . 应常规排空胃,以免发生反流、呕吐或误吸,及由此导致的窒息和吸人性肺炎。2 .成人术前应禁食6h,禁饮4h。3 .小于6个月的小儿术前应禁食(奶)4h,禁水2h; 6个月到3岁的小儿术前应禁食 (奶)6h,禁水3h;大于3岁的小儿术前应禁食(奶)8h,禁水3h。( 五) 麻醉设备、用具及药品的准备1. 麻醉前必须准备和检查麻醉和监测设备、麻醉用具及药品 o2. 无论实施何种麻醉,都必须准备麻醉机及急救药品。3. 麻醉期间必须检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麻醉实施前对已经

9、准备好的设备用具和药品等,应再一次检查和核对。术中所用药品必须经过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六) 麻醉前应做的准备1. 核对手术病人的姓名、住院号、床号、术前诊断和手术名称等。检查麻醉前用药是否使用,是否按要求禁食,核对血型及备血情况。2. 麻醉时检查义齿是否已取下,活动牙齿应通知病人及时处理。3. 检查麻醉机、监护仪、麻醉用具、氧气和吸引器等;核对所准备的药品、剂量,并在注射器上标识清楚。4. 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监测心电图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并作为基础值记录在麻醉记录单上。( 七) 麻醉前用药1. 麻醉前用药应有麻醉科医师根据需要开医嘱,由病房护士执行;急诊或特殊病人可由手术室护士执行。

10、2. 根据麻醉方法和病情选择药物种类、用量、给药途径和时间。二、麻醉选择的基本原则 麻醉选择主要指麻醉方法、麻醉药物、监测项目和方法等的选择。麻醉的选择主要 由麻醉科医师来进行,如果外科医师或病人有特殊要求,可与麻醉科医师协商,但 麻醉科医师有决定权。在保证手术病人安全的前提下,应选择对病人生理扰乱轻, 镇痛、镇静、肌松完善,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能满足手术操作要求的麻醉方法和 药物。但任何麻醉方法都有一定比例的失败率,为了保证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允 许在手术期间更改麻醉方法。1. 根据病情来选择麻醉。病人的年龄、主要器官的功能状态、原发病对生理的影响 程度是决定该病人对麻醉耐受能力的主要因素。

11、2. 根据手术复杂程度和要求来选择麻醉。麻醉的风险性与手术复杂程度并非完全一致,手术复杂可使麻醉的风险性增加,而有时手术并不复杂,但病人的病情和并存病却为麻醉带来许多困难。3. 根据手术部位选择麻醉。如颈部或胸壁手术,可选局部浸润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加强化、神经传导阻滞、硬膜外阻滞或气管内全麻。胸内手术一般都在气管内全麻下进行 ; 全肺切除术、 支气管成形术、 支气管胸膜瘘、 湿肺、 脓胸及一侧肺有出血者,在胸腔镜下手术、支气管肺灌洗等,应选用双腔气管内插管全麻; 为了便于胸内手术的操作,食管手术及肺叶切除术也可选用双腔气管内插管全麻。腹部及盆腔手术可选用蛛网膜下腔阻滞( 腰麻 ) 、硬膜外阻滞

12、、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全麻或硬膜外阻滞加全麻。4. 根据技术条件选择麻醉方法。在自己能够胜任的情况下,选择安全性最大、操作最熟练、最有把握的麻醉方法。5. 各种麻醉方法都有一定的失败率,因此,应允许在麻醉期间根据具体情况更改麻醉方法。三、麻醉期间的观察、监测和记录( 一)观察1. 只要是需要专职麻醉科医师施行的麻醉,都必须由专职人员实施并在现场观察,不得擅离职守。2. 主要任务是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结合必要的监测措施,及时发现和积极处理麻醉期间出现的异常变化,以保证手术病人的生命安全。3. 保持自主呼吸的病人,观察病人的呼吸运动类型 ( 胸式或腹式呼吸) ,呼吸幅度及频率,口唇粘膜、皮

13、肤及术野血液的颜色,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呼吸道梗阻、缺氧或二氧化碳蓄积。全麻病人在气管内插管后,应听双侧肺呼吸音以确定导管的位置是否正确。( 二) 监测是指采用特殊仪器或设备来测定病人的某些生理参数。应根据病情需要、手术方式及其风险性的大小和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1. 常规监测项目为 : 血压 (无创性 ) 、心电图 (心率和心律) 、呼吸频率和Sp02。2. 病情较重或手术较大者,除监测上述参数外,可选择监测直接动脉测压、中心静脉压(CVP)、尿量和体温。3. 对于危重病人或风险性大的手术, 除监测上述参数外, 可选择监测肺动脉压(PAP)、肺动脉模压(PAWW口心排血量(CO),并计

14、算血流动力学参数。4. 全麻病人应监测潮气量和呼吸频率、每分钟通气量(MV)或呼气末CO浓度(ETC02),以保证病人的通气功能正常。并设置气道压和通气量的报警界限,以便发现呼吸环路的意外脱离。5. 有条件者可选择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监测吸人氧浓度(FI0 2) 、 ETC02、 麻醉气体浓度和肌肉松弛程度等参数。( 三 ) 麻醉记录1. 凡是需要专职麻醉科医师实施麻醉者,都必须填写麻醉记录单。2. 麻醉记录单应逐项填写,记录必须完整。3. 麻醉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1) 病人的一般资料、手术名称、麻醉方法等。(2) 麻醉期间 (包括入手术室时、麻醉诱导期及维持期、手术及麻醉结束时) 每间隔51

15、0min记录1次血压、脉搏、Sp02和呼吸频率,必要时记录体温。(3) 记录麻醉期间用药(包括麻醉前、麻醉诱导期用药及维持期用药,各种拮抗药和特殊用药等) 的药名、剂量、用药途径和时间。(4) 麻醉期间输液、输血及输注的其他特殊体液的名称、用量及起止时间。(5) 椎管内麻醉的穿刺部位、方法及阻滞平面范围 ; 全麻气管内插管的途径、导管类型(如单腔管、双腔管、喉罩等)和号码。(6) 主要监测方法、手术体位、重要手术操作步骤及其他重要事件。(7) 麻醉结束后,填写主要麻醉药总量,术中输液、输血量,失血量、引流液量及尿量等。四、手术结束后病人的转运1. 手术和麻醉虽然结束了,但手术及麻醉对病人的生理影响并未完全消除,病人的各种保护性反射仍未完全消失,潜在的危险仍然存在。因此,在转运病人时,至少应有麻醉科医师、外科医师和卫生员各一人共同护送。麻醉科医师应位于病人头部,负责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处理紧急情况。2. 一般病人手术后应等待病情稳定后才能离开于术室,包括病人神志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能自主保持呼吸道通畅,自主呼吸( 吸人空气 ) 时能维持在90%以上。; 接受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