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革背景下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研究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413052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6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给侧结构性革背景下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供给侧结构性革背景下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供给侧结构性革背景下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供给侧结构性革背景下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供给侧结构性革背景下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供给侧结构性革背景下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给侧结构性革背景下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研究姚凤阁 姚凤阁(1971-),男,山东黄县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从事农村金融理论与实务研究;李福新(1993-),女,黑龙江省牡丹江人,金融学硕士研究生,从事农村金融理论与实务研究。 李福新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和风险控制研究”(17BJY119)(哈尔滨商业大学1.商业经济研究院;2.金融学院,哈尔滨150028)摘要:我国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在对农业经济增长逻辑的不断深入认识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改革经验借鉴基础上,结合现阶段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农村工作主线。

2、粮食主产区肩负着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和安全的重责,研究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发展作用突出。本文从粮食主产区发展现状出发,提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主产区;对策建议一、 引言农业生产在经济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所承担的主要任务以及面临的问题表现为“农业问题”。在这一阶段,粮食产出水平已能满足基本需求,但农民收入水平仍面临持续下降的情况,农业兼业化逐渐严重,此时要解决农业产业相对落后的问题,需要按照工业化的模式对农业进行产业化改造。美国现代农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世纪初期商业化农场的萌芽、二战前后农业的产业化以及目前基于全球化的全球

3、价值链,其发展的动力主要取决于工业革命与经济全球化(Summer,2014;Lamb,2002;King et al.,2010)。目前,各级国际机构与专家在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建议中,也多是基于全球的发展背景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世界银行,2008;Lee et al.,2012;Pietrobelli and Federica,2008;Choudhary et al.,2015)。纵观中国“三农”发展进程,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40年间,我国农村经济经历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农村居民纯收入实现了133.6到12363元近百倍的增长,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4%下降到了4%以下。这些创举来之不易,

4、与我国农村改革密不可分。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既使得我国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更是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生产力得到极致的发挥,粮食产量逐年增高,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得到稳步提升。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有其弊端,例如分散经营,基础设施建设难以为继,难以达到规模效应、不利于农业科技水平的创新发展。2015 年 12 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指出,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的供给。农业供给侧结构

5、改革概念的提出,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的客观规律所在。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思路和主要内容,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改革谋篇布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在2016 、2017年一号文件的基础上强调了乡村振兴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为“三农”发展提供新动能。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保障国家

6、粮食安全,粮食主产区是主导力量。关于粮食主产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吴桂淑(1995)以吉林省产粮大县为例,在对粮食主产区经济落后现状及成因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喻国华(1997)分析了我国粮食主产区产业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和多年积累的有益经验,提出了粮食主产区产业发展的方向与思路。侯立军(2008)阐述了粮食主产区建设与粮食安全的密切关系,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第二,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的研究。郭淑敏(2006)在分析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粮食

7、生产的影响的基础上,以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黄淮海流域和东北三省三大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19792003年间不同作物在不同区域的单产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的研究,总结了五大粮食作物不同区域的优势表现。并提出发挥中国粮食主产区比较优势,提高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路与对策。罗光强(2013)指出为提高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必须构建提高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国家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战略规划,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第三,财政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研究。张明梅(2

8、004)通过剖析我国粮食直接补贴在方式、效应、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建议。魏后凯(2012)提出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当前亟需从国家战略高度,制定实施一个专门的国家粮食主产区政策,建立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推动产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第四,粮食主产区城镇化或农业现代化研究。石如根(2012)通过分析全国粮食主产区城镇化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深入剖析了土地、产业和制度等制约粮食主产区城镇化的主要因素,结合对河南省的实证分析,探讨粮食主产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化的合理路径。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理论研究。贾康、徐林(2013)提出了有“新”有

9、“立”、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供需平衡和结构优化、从供给端发力的经济主张。贾康(2013)相对于需求侧而言,供给侧调控的复杂性、长期性和缓慢性等特点更加突出,新供给学派提出了“八双”、“五并重”等政策主张。刘霞辉(2013)指出,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不是扩大产能,而是更有效地重组生产和市场,提髙产出效率,并促使供求趋向均衡,重点是提高供给要素的效率,促进要素质量的提高。根据新供给经济学,金年海(2013)认为政府要通过制度提升经济增长的程度与持续性解除对企业这一主要供给主体的约束。继走过 2016 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之年、2017 年改革深化之年之后,2018年以提升农业效率和供给质量为目的的

10、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和安全保障的核心区域,粮食主产区在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任务更重、挑战更大,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尤为重要。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现状及问题(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现状粮食总产量持续提升,三大主粮比重相对稳定。自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至2015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2016年产量略有下降,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2),粮食主产区各省历年粮食总产量(见图1),13年间增长了37%,年均增长2.85%。2004-2016年的13年间,粮食主产区粮

11、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重一直稳定在75%-76%的水平。2004年以来,全国粮食累计增长14678.05万吨,年均增长1129.08万吨,其中,粮食主产区增产12660.87万吨,占全国粮食增量的86.26%。图1 2004-2016粮食主产区各省粮食产量图2 2004-2016年全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出现大幅下降,由2006年的10%,在2010年达到20%后,在2015年下降到5%,下降趋势明显。从粮食产量增长率看,也出现了拐点,一度出现负增长,到2015年也低于了5%,增速放缓。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一定改善。表1为2004-2016年粮食主产区各地区农村居民

12、人均纯收入和恩格尔系数变化表。由表可知,在2004-2016这一时期内,粮食主产区各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表现出增长的趋势,平均增长速度为161.60%。其中,尤以安徽省增速最快,为264.46%,而河北省增速最慢,为26.23%。恩格尔系数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平均下降21.34%。其中,湖北省下降51.87%,跌幅最大,山东省下降0.24%,跌幅最小。由此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在数量上得到快速增长,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这都表明粮食主产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森林覆盖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农业的可持续性,表2列出了2006-2016年粮食主产区各地区森林覆盖率的相关历史数据。根

13、据下表,从时间维度看,粮食主产区各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基本表现出平稳增长的趋势;从空间维度看,江西省的森林覆盖率最高,至2016年达到63.10%;其次为湖南省,至2016年达到59.57%;山东省和江苏省的森林覆盖率较低,2016年仅有16.73和15.80。总的来看,粮食主产区各地区发的森林覆盖率逐渐提高,农业可持续性逐步增强,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自然基础。表1 2004-2016年粮食主产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恩格尔系数变化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涨幅(%)恩格尔系数跌幅(%)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涨幅(%)恩格尔系数跌幅(%)辽宁省194.76%31.65%江西省221.98%17.68

14、%河北省26.23%22.13%河南省232.81%18.26%山东省39.74%0.24%湖北省246.38%51.87%江苏省46.16%24.26%湖南省224.31%32.30%吉林省210.34%27.68%内蒙古85.34%28.54%黑龙江220.44%22.10%四川省87.84%16.35%安徽省264.46%17.07%平均值161.60%21.34%表2 2006-2015年粮食主产区森林覆盖率时间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辽宁省30.9532.9732.9735.1335.1335.1335.1338.243

15、8.2438.2438.24河北省17.6917.6922.2923.2526.0022.2922.2928.0028.0023.4123.41山东省13.4413.4413.4416.7216.7216.7216.7216.7316.7316.7316.73江苏省7.547.547.5410.4810.4810.4810.4815.8015.8015.8015.80吉林省38.1038.1038.1040.4040.4040.4040.4040.4040.4040.4040.40黑龙江39.5039.5039.5043.2043.2043.2043.2043.2043.2043.2043.16安徽省26.0626.0626.0626.0627.5327.5327.5327.5328.6528.6527.53江西省60.0560.0560.0560.0563.1063.1063.1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