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教育有敬畏心吗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2405862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对教育有敬畏心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们对教育有敬畏心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们对教育有敬畏心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们对教育有敬畏心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们对教育有敬畏心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对教育有敬畏心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对教育有敬畏心吗?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6日 16:05来源:科学时报作者:王长乐 我要评论字号:【 大 中 小】【打印】 屈指算来,将长期萦绕于心的“敬畏教育”思考写成文章发表,已经是六七年前的事了。而通过出书的形式弘扬“敬畏教育”的思想,也酝酿了好几年,如今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对作者而言,既有心想事成的欣慰,也有世事苍茫的沉重。敬畏教育,这个在人类社会中传承千古的文化情愫和精神常识,在今天还需要用理性的文字来详细地论说,实在让人没有轻松之感。而人们对其倾注的期望和寄托,是会变成过眼的云烟,还是能凝固成社会的自觉意识,在作者是心中无数的。作为学人,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认为应该说

2、的话说出来,至于社会现实如何,只能顺其自然。学者朱学勤认为,“六八年人” 多为“问题中人”。大意是由于学习的最美好时光被历史耽误,因而很难有系统的学术训练和准备,只能以研究问题为主。作者也是“六八年人”,对朱先生的话很以为然。自从进入教育研究领域以来,就一直在教育的问题中“打转”,而“敬畏教育”,就是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之一。其所以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在我们的社会里,虽然重视教育的呼声不断,对重视教育的承诺也不少,但真正的尊重教育的行动,不仅不多,而且还常常走形。比如:一些本来应该给予教师和学生的尊重,却常常变成了对教育功利性效应的尊重,变成了对教育功利性的强化,以至于一些多年前还不十分严重的教

3、育问题,却演变成了积重难返的教育顽症。诉诸常识,我们知道尊重一个人,关键是要尊重他(她)的权利和尊严,尊重他的精神和意愿,而不是简单地给他钱,或给他权(行政级别)。而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让他能够心情舒畅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就是对他最大的尊重。对教育也是一样,真正的尊重并不完全是给它充裕的经费和崇高的地位,而是真诚地支持和信任教育按照自己的规律和逻辑,追求自己的精神主旨和思想境界,培养品行纯正的、有文明教养的、能促进社会进步的、高素质的国家公民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而教育只要履行了自己本来的宗旨和使命,能不被社会尊敬吗?能没有尊严和自豪感吗?只是这些,我们的社会做到了吗?我们真正地尊重过我

4、们的教师吗?尤其是那些在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任教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们。我们真正地尊重我们的学生吗?尤其是那些承受着由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所形成的不公平教育效应的农村学生们,以及内心承受着贫困压力、被自卑折磨着的贫困家庭的学生们,以及那些因学习成绩不高而被学校歧视的学生们。我们真诚地倾听过教师和学生们的心声和意愿吗?理解过他们的期望和追求吗?完全地尊重过他们的教育权利和尊严吗?对此我们可能很难回答。因为在我们的教育历史中,人们感受到的往往是对权力和政治权威的敬畏,而少有对教育的敬畏。显而易见,敬畏教育,表示的是人们自觉自己对教育的无知,是对教育家和广大教师的品格、境界、学识的承认和尊重,是明白让懂教

5、育的人办教育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常识。当然,这个话反过来说,就是只有真正的教育家才有资格办教育,才有资格对教育发表意见,而不是我们社会中长期存在的只要是官,就敢管教育,就敢对教育指手画脚,发号施令,视教育为可以随心所欲地指拨或使用的奴仆。正是由于不懂教育是一项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主旨、具有自主和普世意蕴、绵延数千年的育人的事业,因而将教育视为可以随意为我所用的工具,让其时而为政治服务,时而为经济服务,时而为文化服务,时而为科技服务,而教育本然的文明社会、提高个人品性的性质却被丢弃了;由于迷信权力和圣人,相信权力是万能的,圣人是先知先觉的,他们都具有主宰教育的权威和能力,因而在我国不算短

6、的教育历史中,虽然有过一次又一次的对上级教育文件的学习,但却没有过让教育工作者们畅所欲言地讨论教育本质、教育宗旨、教育规律的活动;有过多次“学习领会、贯彻执行”上级教育会议精神的活动,但却没有过激励和支持教师们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展示自己的教育信念、弘扬自己的教育风格的活动。总之,主导教育的是立足社会意志的、内容不断变换的会议精神、领导讲话、上级文件,而不是对教育本质和真谛有深切体悟的教育家。由懂教育的教育家来办教育,在目前还只是口号和期望。而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观念,一些主导教育的人,便自然地漠视教育的权利和尊严,自然地对教育发号施令,颐指气使,要求教师进行符合“阶级斗争”要求的思想改造,要

7、求学生进行类似于“政绩观”的追求高分的应试性学习,以至于使不少教师成为只会照本宣科、教授应试知识和技术的“教书匠”,使不少学生成为“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凭没教养、善于投机钻营、熟悉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处世方法”的势利者。而社会的精神根基如此,其表象怎能不“道德滑坡”或“公德沦丧”?由于对教育缺乏敬畏,“许多官员从国外回来,不敢谈国外的物理、化学,却敢大谈国外的教育”。而大谈教育不仅在国内的会议上是一种时髦,而且也成为媒体与教育合作的热点。从一些媒体上的大学校长专访内容来看,每个高校似乎都有堪为典范的理念和特色,都有卓越的思路和方略,只是我们无法理解,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何以会有“钱学森之问”?会有

8、诺奖为零的困惑?会有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焦虑?会有社会上人言汹汹的对大学的诟病?显而易见,人们所谈的教育,并非是那种洗礼人灵魂、陶冶人性情、激励人志气、健全人心智、坚定人信仰的“使人成人”的教育,而是将教育作为“改变命运”工具的、带有“升官发财”气息的、以制造文凭和就业资格为旨归的功利性教育,与真正的教育精神和品性风马牛不相及。更有媒体发扬“国学”直觉思维的传统,将一些教育官员换算成教育家,从而在教育备受社会诟病和指责的情况下,却制造出了一批当代教育家。而正是这种对教育缺乏敬畏的现象,才积聚了作者的这个心结:呼吁“敬畏教育”。香港学者郎咸平先生在其参与的“财经朗眼”(广东电视台)节目中多次表示,

9、我国经济与西方国家(以美、日、西欧为主)经济的最大差距,不在于各种经济技术指标,而在于支撑经济活动的人文精神的稀缺。而人文精神的缺乏,则既源于相关决策和制度的不合理,又源于社会文化中的投机和浮躁意识。这种现象的形成既与社会的文化及制度有关,也与教育的品质和水平有关。而本书对“敬畏教育”意识和风气的呼唤,就是期望通过敬畏教育,达到对国民文化和道德精神的改造和提升,以便使我们的社会发展,奠基在先进的教育和文化基础上,并使其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先生认为,现在的中国教育已经是一列高速奔驰的列车,目的地在哪里,车上的人并不知道。但谁也不敢贸然下车,因为下车后的结果是什么,谁也不知

10、道。然而,这个奔驰的列车的司机并不是人们可以寄予希望或放心信任的教育家,而是虽然不断出错、却信心满满的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只是他们的信心,不是来源于为历史所证明、为社会所信赖的教育信念、教育良知、教育思想、教育能力,而是来源于与教育本质和精神风马牛不相及的行政权力。作者以为,如同只有科学家才能创造科学成果、艺术家才能创造艺术成果一样,只有教育家才真正懂得教育的真谛,才能透彻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宗旨,才对教育有无私的献身精神,才会坚定不移地守护教育的品格和精神。只有让他们来办教育,教育才能走上正轨,才能产生教育对社会和人类的文明价值和意义。而真正的敬畏教育,尊重教育家,让他们来办教育,正是本书写作的意愿。有必要说明的是,本书是作者近十年来所发表的部分文章的汇集,由于写作时间跨度大,因而文章的内容和观点中存在着明显的“落差”,这些当时的真实认识,反映了作者思想变化的轨迹,但愿能为读者提供思考的材料。另外,这些文章当时都是单篇写作的,因而在有些论题相近的文章中,存在着内容和观点相互穿插的现象,而文章作为一个整体又不好删改,只能保持原样,这样的文字虽然很少,但终是一种遗憾。但愿读者朋友能够谅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