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总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240560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总(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一、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论:这是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二生物起源论: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交、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三心理起源论: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四劳动起源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到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二、教育的开展一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教育水平低;2、没有阶级性;3、教育与原始或仪式有着密切联系。二古代社会与教育:1、我国奴隶社会学校庠-序-校,教育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2、欧洲奴隶社会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武士和雅典教育培养多方面开展的人。3、欧洲封建社会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和骑士教育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容是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三20世纪后的教育特点:1、终身化;2、全民化;3、多元化;4、化;5、教育手段和技术现代化。三、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 教育过程的根本矛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相对独立性;3、历史时代性。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2、创造性;3、示性;4、长期性。三教育学的开展:

3、1、萌芽时期: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 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方法的书: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昆体良。2、独立形态时期: 独立形态教育学诞生标志: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 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科学之父。 王夫之提出学习过程包括:学、问、思、辨、行。3、繁荣时期:1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实验教育学,反对赫尔巴特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2文化教育学:91世纪末,德国根本观点是人事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赫尔巴特纯粹概念思辨来进

4、展,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来进展,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进展。代表人物有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冶、专业教育、人的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根本观点是教育即经历的不断改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代表人物是杜威主义于教育经历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1939年出版的教育学首次对共产主义教育目的和任务在教育学书上作了区案件的论述,首次把教育学分成根本原理、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四局部。贤江的教育史ABC是中国第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史,他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第二章:教

5、育与人的开展一、人的开展概述一人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二人的开展:两方面 生理开展机体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 心理开展认知开展感知觉、记忆、想象等和个性心理开展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三人的身心开展理论: 1、认知开展理论:皮亚杰。 2、智力开展理论: 1三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元成分最重要、操作成分、知识习得成分。 2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成认智力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的。四人的身心开展的一般规律:1、不平衡性:开展顶峰是新生儿期和青春期;抓住关键期。2、顺序性:循序渐进。3、阶段性。4、互补性:重视生命教育。5、个别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二、人的开展的主要影

6、响因素一遗传:为人的身心开展提供物质前提,提供开展的可能性。物质前提二环境:为个体的开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对人的影响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必要条件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开展起主导作用;具有加速个体开展特殊功能;具有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开展个性的功能。主导作用四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人的身心开展的因和动力。决定作用三、普通中小学教育促进学生开展的特殊任务一童年期1、年龄特征:开展速度相对平稳,儿童身体缓慢生长,心理上一般没有十分锋利的自我冲突。儿童开场掌握书面语言,对外界的认识不再满足周围这一围。情感体验开场复杂化。儿童期是开展儿童意志的最正确时期。2、小学教育的个体开展任务:

7、帮助儿童学会学习并热爱学习,学会在学校中生活并热爱学校、集体,做学校、集体的小主人,旨在为今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打下坚实的根底。主要包括:1关心小学生的身心安康,增强其体质;2既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3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二少年期1、年龄特征: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最根本的特征是处于人生的过渡时期;有些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过渡期特征包括:1生理三巨变:性机能发育成熟;身体外形急剧变化;体机能迅速健全。2心理上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这是少年期心理开展最显著的特征。3心理上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4心理上从幼稚走向成熟。2

8、、初中教育的个体开展任务:帮助少年起飞,在认知方面,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关键期;在情意方面,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理想和丰富的学生情感体验。三青年初期1、年龄特征:个体身心逐步走向成熟,是最富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定向、个性定型时期,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的转变时期。2、高中教育的个体开展任务:主要包括:1保护与促进学生的身体安康和心理安康;2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开展一、教育与社会诸因素的关系一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制约着交易开展的规模与速度;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制约着教育结果的变化和容的选择;制

9、约着教育形式与手段的更新。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3、人力资本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最先提出。二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三教育与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有力地改变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2、教育对科技开展的作用:对科学知识再生产;推动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丰富科技活动,扩大科技成果。四教

10、育与社会文化1、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功能。2、校园文化:细分为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课程活动文化。五教育与人口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数量及增长速度制约着教育开展规模和速度;人口就业构造决定着教育的部构造;人口的地域分布制约着学习的布局和办学形式,影响教育投资的效果和开展速度。2、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的促进作用: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构造;改善提高人口质量。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三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开展的不平衡性。一种是思想意识落后于存在,另一种是认识了社会开展规律,出现新的教育思想。三、教育优先开展教育先行/超前开展一理论根底:

11、教育的三性根底性、全局性、先导性。二两方面的涵:第一,教育投资要适当超越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开展状态而超前投入;第二,教育开展要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开展。四、教育现代化一容:教育观念;教育容;教育条件;教育管理;教师素质。二特征:1、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开场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3、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第四章、教育目的一、狭义: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最根本的指导原则二、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一个人本位论:洛克二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诺杜尔普三文化本位论:斯普朗格、利特、狄尔泰四生活本位论:斯宾

12、塞、杜威三、教育目的的层次:一国家的教育目的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教师的教学目标四、现代教育目的的新特征:融合性;适度超越性;类主体性;五、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鼓励;评价。六、我国教育目的的提出一中国当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1982年中华人民国宪法二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立者和接班人。七、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P42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活动的运行机制动力系统;工作系统教育活动运行的主体局部;监控系统。二、学校

13、文化一涵义:精神文化在核心局部和制度文化外在表层局部二特点:1、以有形物质为载体的无形文化; 2、是一种软约束性的文化; 3、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文化; 4、是一种有个性的文化;三功能:导向;约束;凝聚;鼓励。三、现代学制的开展双轨制英国、单轨制美国、分支制。(一) 我国1958年9月,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提出建立并开展三类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二) 1985年6月,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构造,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根底

14、教育权属于地方,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四、我务教育的学制改革实验一五四制实验1、始于1981年,小学五年制,初中实行四年制。2、根本做法:调整课程方案,改革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立选用实验教材,加强乡土教材建立;加强劳技教育,切实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试行初四分流。二六三制实验1、最早可追溯到1922年的学制改革。第六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职业一世界独立师教育的开场:1681年法国天主教神甫尔创立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二教师职业的性质:1986年,国家发布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将教师列入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大类。三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1、传道者角色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角色四教师职业专业化1、最初提出的教师职业专业化有两个目标:一是争取专业的地位与权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二是提高教师的质量。2、教师的专业构造构成:1教师专业精神。包括教育信念、专业态度和动机、自主开展需要和意识。2教师专业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