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240035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310.3.10“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一章中很重要的知识,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会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进一步了解“消元”的思想。 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与代入法相同, 仍是“消元”化归思想, 通过代入法、加减法这些手段,使二元方程转化为一元方程,从而使“消元”化归这一转化思想得以实现。 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注重化归意识的点拨与渗透, 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会理解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教学后发现, 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快学会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一开始给出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在例题选取上把有方程组

2、的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分别为 1 和-1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交给学生, 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 先让学生用代入法求解,再把两个方程直接相加达到消元的目的,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课题,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理解加减消元法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明确使用加减法的条件,体会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加减法的优越性。之后,通过展示两个书写较好学生的练习来帮助学生规范书写, 同时明确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接下来,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巩固加减消元法的应用,并在练习中摸索运算技巧,培养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同学

3、们对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较浓厚的兴趣, 解答答起来也特别得心应手, 但有个别同学在方程相减时出现负号的运算上比较容易出错, 运用的灵活性掌握得不太好, 解答起来速度较慢, 我想只要多加练习, 一定会又快又准确的,这一点在许多学生身上已经得到印证。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教学反思2013.3.26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从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 景入手,(购物的问题、鸡兔同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 过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 课 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速度与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尤其在问题情景教学中,学生必然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从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到

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在解应用题上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飞跃。很 多学生还不懂得寻找等量关系。学生在解题过程当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是:设未知数时会忘记带上单位,遇到题目中单位不一致的不懂得换 算成统一单位,比如小时与分钟!总而言之,教会学生分析和寻找等 量关系是利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一个突破。课堂上设置小组交流这一环节,交流的内容有对新知识的探究、 对问题的理解、计算方法及体会、学生相互纠错等(避免满堂交流, 没有目的的交流,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在有价值有目标的 交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并给以指导)。通过学生学习小组 交流,增强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通过解释、推断和对自己思 想进行口

5、头和书面的表达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学生之见的合作 交流,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必要的学科知识, 对于提高每个学生的口头 表达能力及数学语言的规范及交际能力、 合作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很大 的作用通过这一节的教学,我有许多感触,事实上,学生的潜能是不 可低估的,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去探索、 去研究,这样他们的求知欲望反而会更强烈, 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会 大大提高。2013.4.11同底数幂的乘法是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已经在七年级上册中学过乘方,已经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这为本课奠定了基础,但时间过长,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适当的复习。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对幂的意义的理解、运用和

6、深化。整式的乘除法是代数部分的基础,它为后面学习方程,函数做了准备。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这一规律 (性质) 的过程,然后理解其运算性质, 并能利用这一性质解决一些与同底数幂的乘法有关的实际问题。 从课堂发言和练习来看, 学生在探究其性质时, 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符号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发展。本节课采取了 ppt 课件教学模式,并对每一个过程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自主学习中把课本内容设置成了几个问题,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在合作探究中能以学生为中心, 做到全体参与, 使学生有问题意识和探索欲望; 不仅重过程而且重结果,重应用。课前我精心设计探究计划,选择和组织恰当的教学材料;

7、在指导教学过程中, 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 不停地做出各种判断, 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学习探究;提问不仅有序、有提示、有鼓励、有启发、问在有疑之处.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了这几点: ( 1)指数相加而不是相乘 (2)负数、分数乘方加括号(3)法则逆用要灵活( 4)指数不写是1。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即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幂的意义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得出这一性质,这一过程比较顺利,效果满意。学生在完成教材中的例一、例二时,正确率较高。为了加深对这一性质的理解,也将同底数幂乘法、 乘方运算以及整式加减集中运算经行辨析, 学生基本上也能辨认清楚。 在此

8、基础上接着对于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逆运用进行探索, 以上的教学环节,实施流畅,效果满意。回顾这一节课,这节课在教学过程的进度把握的比较好,而且条理比较清晰,课堂气氛很好,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后面的练习题的设计,缺乏新颖,没有难度的变化,而且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忘记了返回刚开始情景导入中遗留的未解决的问题。 另外课堂语言要注意规范和简练。在以后的教学中, 首先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完成教材的基本要求, 对于进一步挖掘教材而延伸的知识点则要注意难度。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 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变式, 要有梯度。 立足基本目标, 精讲多

9、练,在学生熟练掌握后, 再组织学生探索一些特殊题型和解题技巧。 作为一名年轻的新老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进行反思。多学习教学理论,争取在课堂教学形式上有所突破。2013.4.27平方差公式的教学目标是: 1、会推导公式(a+b) ( a-b) =a2-b2,2、理解平方差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简单计算;本节课我从复习旧知入手, 在教学设计时提供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等活动。学生刚接触这类乘法,对于公式中的字母a、 b 用其他代数式替换,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我就运用和。来表示,让学生在题目中先找出和O,左

10、边为两数的和乘以两数的差,在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a浣全相同,另 一项(b与-b)互为相反数。右边为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即完全相同的项 的平方减去符号相反的平方。公式中的a,b不仅可以表示具体的数字, 还可以是单项式,多项式等代数式。 提醒学生利用平方公式计算,首先观察是否符合公式的特点, 这两个数分别是什么, 其次要区别相同的项和相反的项,表示两数平方差时要加括号。 平方差公式(a-b)(a+b尸矣b2,它是特殊的整式的乘法,运用这一公式可以简捷地计算出符合公式的特征的多项式乘法的结果.我很细地给学生讲了以上特点,学生容易接受,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错误主要是:(1)判断不出哪些项是公

11、式中的a, 哪些项是公式中的b; (2评方时忽视系数的平方,如(2m)2 =2m 2。针对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对于共性的或思维方式方面的错误及时指正, 以确保达到教学效果。 平方差公式是乘法公式中一个重要的公式, 形式虽然简单,学生往往学起来容易,真正掌握起来困难。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公式,不能完全理解其含义和具体应用。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深入的专研教材,结合教学目标与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 克服自己的弱点, 尽量使数学课生动、 自然、有趣。2013.5.191、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图形平移”和“三线八角”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我通过创设一个疑问: 能不能通过平移画两直线平行?

12、得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数量关系?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索。2、整个课最突出的环节是平行线性质的得到过程,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白纸,三角板,在上课时学生通过自主画图进行探索,得到猜想,再通过验证发现的。 即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 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结论,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交流与合作。3、教学中,设计了知识的拓展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平行性质的理解。4、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从简到难,由简单的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到平行线性质两步或三步运用,学生容易接

13、受。课堂教学永远是进行时态,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我们老师端正认识,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的学习权,把课堂学习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 当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有困难时, 及时给予帮助,主动参与学生其中,点燃学生自主互动学习的火花,把机会还给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思维,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示学生的学习, 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顺水推舟,加以点拨、提升、延伸或展开阐述,从而使学生对问题探究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升华到一个新的层次, 充分体现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参与者,那么我们就会在学生自主互动的学习中实现更好的高效课堂。1、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对教学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尝试, 注重学生的自己分析, 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尽量有意识地锻炼学生使用规范性的几何语言。2、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有:自身对课程内容的讲解时缺乏灵活性;逻辑语言的表述有时还不够明确,引导学生时,语言不够到位;师生之间的互动配合默契程度还需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