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239326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牵头单位 宁波市委政研室参与单位 宁波市农办 宁波市计委 宁波市建委 宁波市规划局宁波市财政局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城乡联动发展的决策,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特制定本规划纲要。一、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已经从一个经济薄弱的商埠小城发

2、展成为国内经济发达、活力强劲的城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完成了轻重工业的结构转换,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实现了由城市化匀速发展时期向加速发展时期转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在总体小康基础上正在向更高水平迈进;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58亿元,人均4700美元,新口径完成财政收入2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882元和7018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5.7:57:37.3,形成了以临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高

3、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化步伐加快;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所辖县均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的成绩。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不断深化城乡体制改革,构建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及撤县建区、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全市乡镇由149个减少到91个,街道从16个增加到57个,行政村从近5000个减少到3187个,城镇布局和规模更趋合理,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化率达到57%,中心城

4、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副中心城、中心镇为主体的城镇梯度发展格局。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公路、水、电、通信等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基本实现了市域1小时交通圈,班车通村率达87,通等级公路行政村达到85.6%;城镇型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进展顺利,408个村完成村庄整治,40个村成为省、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农村生态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农村劳动力及被征地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推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基本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和职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有36.5万人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

5、保障,341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中心镇、小城镇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实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建立“片区综合价”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一批近郊村完成集体经济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造,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三)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对统筹城乡发展既带来难得机遇,又提出了迫切要求,宁波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初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

6、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以及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体制和社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三农”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市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必然选择。全市各级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摆上重要位置,加大统筹力度,加快推进

7、城乡一体化,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四)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设施、产业、人口布局;以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为动力,统筹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为支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城乡繁荣,加快形成“体制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五)总体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8、的体制和机制,初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地区差别明显缩小,为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基本消除城乡户籍差别,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待遇公平,建立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土地制度和公共财政体制。消除农民就业体制障碍,实现城乡就业管理服务一体化,城乡劳动力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下。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大都市形态和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民定居点规划和村庄整治建设全面完成,形成比较合理的市域空间布局和城镇结构体系,实现区域有机联系、人口相对集聚、资源集约利用。城市化率达到65%,农

9、村新社区比例达到50%,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50万人以上。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产业互动发展,三次产业相互融合,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实现城乡联动、区域均衡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实现40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5:52.5:44。城乡社会发展同步。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形成城乡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和12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和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建立完善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

10、网络和疾病预防体系,每千人医生数和床位数分别达到2.5个、4.0张;村文化阵地“六个一”达标率接近100%,建成一批示范性村落文化宫;城乡老年休养、娱乐、教育、康复事业加快发展,残疾人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城乡社会保障对接。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全面覆盖各类企业与职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普及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参保率达到6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五保户自愿集中供养率100%,基本形成项目齐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标准接近、相互衔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

11、著提高,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水网”、“气网”、“信息网”、“生态环保网”基本形成。构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通村公路配套协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通公共交通;城乡联网供水率80%以上,基本形成城乡联网供水格局,95%以上农民用上清洁饮用水;天然气管道基本实现中心镇以上联网;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达到60%,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农村;镇区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率80%,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卫生厕所普及率90%以上;生态型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各县(市)基本达到生态县建设要求,“生态宁波”基本成形。城乡居民利益同享。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预期

12、寿命达到78岁,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重超过15%,恩格尔系数降至0.35以下,基尼系数降至0.40以下,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三、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任务(六)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编制市域总体规划,以市域总体规划为龙头,修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各功能组团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居住建设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农田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完善城镇职能等级体系,形成以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为主体,梯次

13、鲜明、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的城市发展框架。加强中心城市各区片的沟通协调,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培育中心城市功能,增强中心城市对市域发展的集聚和辐射作用,规划到2010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达到200万人以上;加快各副中心城市向中等城市发展,增强其在县(市)域范围的中心功能以及对中心城市的替补功能;深化中心镇综合改革,推进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充分发挥中心镇在吸纳农村转移人口、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拉开大都市发展框架。市域北部为都市区,南部为生态发展区,以滨海线和国道主干线为城镇发展轴,形成T字型城镇空间结构。把农村居民点纳入统一规划,以县为单位编制县域村庄布点规划,按照规模

14、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调整村庄布局,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形成梯次合理的农村居住点布局,构建基础设施共享网络。保护和培育镇村个性,发展一批特色镇、特色村。(七)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把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推进产业联动,形成一二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蔬菜、水果、水产、竹笋、茶叶、花卉六大农业优势产业和蔺草、贝母、草食畜禽三大农业特色产业。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15、为方向,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等五大临港型大工业,以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精密仪器仪表、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模具、文具等十大重点优势制造业。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会展、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文化传媒等服务产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根据区位条件和空间规划,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北部都市农业区、南部生态农业区、沿海渔业经济区三大农业经济区,建设沿海、沿湾、沿路三大工业产业带,构筑都市商贸科教圈、现代物流圈、生态旅游圈三大现

16、代服务业功能圈,高标准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促进城乡产业合理集聚。重视发展城市大工业的延伸配套产业,加快城市服务业向农村的延伸辐射,增强城市对农村的产业带动效应;大力发展各次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产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服务业开发,依托山、海、林、园、果、湖等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格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和工业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知识型产业和节约型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乡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实力。(八)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动就业容量的扩大,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就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为城乡居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的就业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