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铅华 返璞归真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2391186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洗尽铅华 返璞归真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洗尽铅华 返璞归真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洗尽铅华 返璞归真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洗尽铅华 返璞归真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洗尽铅华 返璞归真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洗尽铅华 返璞归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洗尽铅华 返璞归真(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洗尽铅华,返璞归真评析瓦尔登湖中人与自然和谐的简约之美李爱玲(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摘要:瓦尔登湖是美国19世纪超验主义作家亨利.戴维.梭罗以亲身经历和深切体会著成的经典之作。书中行云流水般的景色描写和深刻玄妙的哲理阐述使其备受关注,其中尊重自然、关注生态整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念使人深思,与此同时梭罗对物质主义的批判、对简约生活的崇尚与对精神富有的渴望更使的作品大放异彩,启发人们探究生存的本质。关键字:瓦尔登湖,梭罗,自然,简约生活Abstract : Walden is a classic work written by Henry.David.Thoreau

2、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sentiment,Thoreau is an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author in nineteenth century. In the book,there are many smooth descriptions of scenery and profound philosophical expositions.Then the respect for nature, the attention of the ecological integral and the harmony of human a

3、nd nature provide much materials for peoples thought. At the same time, Thoreau criticism of materialism, pursuit of simple life and desire of rich spirit make this book quite outstanding,it also make contributation to the peoples meaningful lives.Key words : Walden, Thoreau, Nature, Simple life一、引言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碧落天无翳,仙湖水不波”在车水马龙的当下,静谧澄澈的湖光美景是人们的向往之地,而在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眼中,“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浓密突出的眉毛。”1 梭罗用他的生命和青春描述着这样一个平凡而又深邃的瓦尔登湖,这种人与自然的珠联璧合、交相辉映,是人类发展史上值得不懈追寻的永恒。1845年,从哈佛大学毕业的梭罗只身迈入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畔,建造木屋、采集食物、享受大自然的美、思考生活的价值,是其精神独立的宣告和呐

5、喊。两年两个月之后梭罗返回到城市,开始总结与探索在瓦尔登湖的感受与意义,并于1854年8月9日出版著作瓦尔登湖,拉开了生态主义文学的新序幕,从此备受关注。20世纪,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并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绿色圣经”,梭罗也因其著作中处处流露出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深邃的生态观念,被称为“大自然之子”。 瓦尔登湖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点,将人与自然,自我与环境,物质与精神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虽然书中偏重自然描写,向读者展示了自由空灵的大自然画卷,却没有单纯停留在实然层面,它带给人们更多的一种精神感受。梭罗籍以对大自然的热爱,认为生灵万物生而平等,花草虫鱼都是人类的友

6、伴,反对奢华轻浮的生活,他的这种理念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追求简约、诗意生活的典范,是一次从世俗到神性的精神之旅。二、回归自然,和谐共处微风从水上飘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透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穿过,留下圈圈年轮;我们从大自然中走过留下的是什么?从农业文明伊始,人们毁林开荒、掠夺资源,造成了植被减少、土地沙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2而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不择手段,对大自然过度索取,造成了环境污染、温室效应、酸雨、赤潮、沙尘暴、废弃物泛滥、水土流失、物种减少等

7、等生态灾难。梭罗所生活的19世纪,正是这样一个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的时代,城市中振聋发聩的机械声响,空气中难闻有毒的化工物质,因此在瓦尔登湖中描述的山明水秀、鸟语花香、苍翠成荫、韶光淑气的大自然美景深深的吸引着人们,梭罗在著作中也通过他清新绮丽的手笔向读者阐述着一种珍爱万物的生态观。1、尊重自然大自然养育了人类,然而人类却像是不听话的孩子在与母亲作对。在西方,人类与自然的对立开始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明确指出:“植物的存在是为了给动物提供食物,而动物的存在是为了给人类提供食物由于大自然不可能毫无目的、毫无用处的创造任何事物,因此,所有的动植物都是大自然为了人类而创造的”3 由此产

8、生的自然目的论和人类中心主义为我们统治和征服自然提供了一个充分的理由。然而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却向我们展示一个生机盎然、有独立灵魂的大自然,枭的嗥叫是“瓦尔登森林的地方语言”,湖上冰块的开裂是瓦尔登湖的“咳嗽声”,斜风细雨是“水和空气的歌声”大自然不是人类文明的附属品,它是世界重要的一部分,有独立的气息和生命,值得去尊重去关爱,罗尔斯顿指出,“每一个有机体都有它自己的善,这些善就是要求我们给予尊重的价值。”4 俄罗斯思想家奥斯宾斯基也认为,“地球是一个完整的存在物,我们应该认识到土壤、山脉、河流、森林、气候、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性,并且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尊重,不是作为人类有用的仆人,而是作为有生命的

9、存在物。”5尊重自然不仅仅是表层的环境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念。对于大自然真正的尊重应当是理性的,全面的。治污减污的方法不能根本解决生态危机,只有对生灵万物发自人类内心深处的重视和尊重,改变之前“为我所用”的片面生态观才是实现生态平衡的根基。2、生态整体主义众所周知,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是有限的,其总崩溃之时就是人类灭亡之日,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文明进展中的一个警钟。“生态整体主义并不否定人类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其强调的是把人类的物质欲望、经济增长、对自然的改造和扰乱限制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吸收、降解和恢复的范围内。”6关键在于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从而关乎人类的利益,使两者协调发展

10、。梭罗不仅敏锐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更洞察到万物运行的最高法则,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虽然梭罗也厌恨暴风雨损害了房子、冷天气冻坏了豆子、土拨鼠偷吃了食物,但是他却没有以自己的得失来评判大自然,而是安静的遵从岁月荣枯、草生木长的自然规律。然而对于打破大自然的宁静之美的现在工业产品,梭罗流露出一种嘲讽和无奈,“铁马吼声如雷他的鼻孔喷着火和黑烟”、“人不是行走在道轨之上,而是被压在道轨之下”、“车辆像一个沟中播种器,把所有焦灼的人们和浮华的商品,当做种子飞撒在田野中”。梭罗并不反对人类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而是提倡这应当符合自然规律,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在人们狂热的追求工业发展当时,梭罗提出这样有远见卓识

11、的观念确属不易,甚至在今日都是无比让人惊叹的。 “大自然比我们所认识到的还要广阔,不仅仅是指美丽,还有依据于观察者眼睛的观察到它自己的现实”7我们不仅要观草长莺飞、听鸟语蝉鸣,如果可能,还要探究大自然的灵性,人类正是通过与这些有感情、有思想的自然万物沟通和交流之时,才能不断洗涤心灵、升华精神。“在梭罗的眼里,自然不仅提供了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是人类的物质家园,自然的宽厚和丰腴也是人的生命具有丰富内涵的基础条件,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理解也是对自己的永恒品质的真实理解和把握。”83、人与自然的和谐受东方哲学的影响,瓦尔登湖中所展现出的梭罗的生态观蒙上了一股儒韵道骨的仙气,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12、相处成为惹人注目的独特品质。在梭罗眼中草木皆有情意、虫鱼皆有灵性。大规模的工业化、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不断改变着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梭罗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梭罗认为:人与自然是休戚相关的,大自然哺育了人类,人类也在反作用于大自然,我们应当热爱自然,与自然亲密、和谐地相处。因此,瓦尔登湖中处处渗透着与自然和而亲的美丽,让读者与自然水乳交融之时感悟生活的本质与生存的意义,“体味人与自然万物及精神的和谐,从中获得一种生命升华的体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华美的词语来表达对自然的挚爱。”9当梭罗在家乡康科德泛舟河上时,看到河边没有被破坏的景色而感慨:这世界被很好地保存下。但同时他也对被

13、人类破坏的自然迹象、对湖岸树木的砍伐感到痛心疾首,甚至警告人类说总有一天将沦落到啃地壳来获取营养的地步。因此,梭罗呼吁人类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回归自然并在自然中获取地获得人性。10在梭罗的笔下,大自然仁慈而慷慨,为人类提供阳光、雨露、春夏秋冬乃至万物,永远提供健康和生机。在瓦尔登湖中梭罗甚至把大自然称作曾祖母:“是什么药物使我们得以保持健康、安详和满足呢? 不是你我曾祖父的药物,而是我们大自然曾祖母的万能的蔬菜与植物性药材。”“要是任何人由于正当的原因而伤心悲痛,大自然也会为之感动。”由此可知,大自然与人类息息相通,它懂得并理解人类的情感,对人类充满了怜爱和疼护。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首要条件

14、是净化人类的认识,大自然值得我们去尊爱,不应该无限制的利用和开发。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绿色立法、合理行政,政府与民间相协调、国际与国内相交流,提倡低消耗、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到每一个人都树立珍爱自然的理念,人类方可以在这片美丽的沃土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瓦尔登湖如同一位绿色圣人,告知我们那一方曾经的净土林木葳蕤,丽藻春葩,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梭罗以亲身经历不仅向人们展示大自然的魅力,更以其超前的意识,召唤人与自然相融合。在著作中梭罗还提出,“为了宁静而成功的生活,我们必须和宇宙合而为一”,“故意和无必要地对任何生物施加哪怕最小的伤害,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自杀”。11他开始反对以工业发展、科

15、学研究的名义随意杀死其他生物,认为生命的力量不仅仅在于满足人类的一时好奇、一次贪欲、一包钱财,这也对人类到底应该怎样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在基本需求和奢侈享受中寻求平衡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梭罗在一直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他并不是为了隐逸而隐逸,为了孤独而孤独,而是在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尝试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生存方式。三、简约之道,诗意生活简约是一种了不起的奢侈,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反复呼吁,“简单,简单,简单吧!再简单些吧!”梭罗深刻明白自己所处时代的缺陷,工业膨胀、物欲横流,他用整个生命谴责人们的奢侈、浪费、毫无目标。面对社会的巨变,人们物质丰富却精神匮乏,他认为“大多数人都在过着安静而绝望的

16、生活,被自己无尽的欲望支配”。因此,梭罗提出“如果我们热爱智慧,并按智慧的指示,过一种简单、独立、大度和信赖的生活,那么,生存在这个地球上就非但不是苦事而且还是一种乐事。寂寞将不再是寂寞,贫困将不再是贫困,薄弱将不再是薄弱”。在梭罗看来,多数人过的是一种盲目追求身外之物、缺乏对人生精辟思考的生活。在几十载的光阴中,这些人终日为额外的欲求而奔波劳累,奴役般的被物质财富剥夺了自由和快乐,梭罗则则对人生持简约洒脱、淡泊自然、思想沉淀的诗意生活,正所谓生活用“减法”,思想用“加法”。1、 对物质主义的批判曾几何时,享受现代文明的人们,在混杂的钢铁森林中无休止地追求名利物欲,在纸醉金迷中迷失了自我,在奢华的衣行食宿中摒弃了人生的真谛。然而物质生活不该是人们生活的全部。梭罗理解的健全的人应当是肉体和精神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