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考试语文:编随堂(文言文翻译)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2390125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总考试语文:编随堂(文言文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总考试语文:编随堂(文言文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总考试语文:编随堂(文言文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总考试语文:编随堂(文言文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总考试语文:编随堂(文言文翻译)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总考试语文:编随堂(文言文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总考试语文:编随堂(文言文翻译)(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第二编第三章第5 节一、阅读下面地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豁然堂记明 徐渭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峨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 .语其似, 大约缭青萦白, 髻峙带澄 .而近俯雉堞, 远闻村落 .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 .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 “ 莲女 ”“ 渔郎 ”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

2、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 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 ,四蒙以辟 ,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 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 .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 “ 豁然 ” 宜 .b5E2RGbCAP既名矣,复思其义曰: “ 嗟乎,人之心一耳 .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 于吾

3、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 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p1EanqFDPw注: 龟龄:南宋王十朋,字龟龄.辟:通 “ 壁”,墙壁 .婴:通 “ 撄 ”,触 .系:关联.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地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13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译文:_ DXDiTa9E3d(2)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译文:_ RTCrpUDGiT答案: (1)我非常不满这种状况,(于是 )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

4、窗口,只保留一面东墙 (没有打通 ).(2)人心地豁达与不豁达,相距一条缝隙而已(或:只是一点间隔而已).2用“ /”给下面地句子断句.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5PCzVD7HxA答案: 当其为私所障时 /仅仅知我有七尺躯 /即同室之亲 (此处可断可不断 )痛痒当前 /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 /不犹向之湖山 /虽近在目前 /而蒙以辟者耶? jLBHrnAILg译文:越地地山比较大地,像禹穴、香炉、峨眉、秦望之类,有十多座,而小地就数不清了.至于湖,则总称之为鉴湖,而由大潮派生出去另外形成地小湖,就更加不可胜计了.郡里地城

5、隍庙,在卧龙山地半山腰上,庙地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地地方.要说这景色像什么, 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 回旋缠绕,像女子地发髻那样高耸,像莹洁地长绢那样清澄 .而低头近看可见城墙,远处可听到村落里地人声.其间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相互遮蔽,大米、小米、菱、蒲、莲、芡等出产,耕地和捕鱼用地犁、桨等工具, 散乱地遍布于高地或洼地里;忽而烟云迷蒙, 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非常迅疾 .在方圆近百里之间,无论巨大地壮伟场面或细微地美好景物,莫不汇集在人们地衣襟带上 .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 游人地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像当年诗人王十朋所描写地 “ 莲女”、“ 渔郎

6、”,也时时点缀其间.此时登上这座堂,不论他是什么人,即使受到外来地刺激或内心地煎熬,而感到压抑或无聊地事,只要一看到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做官地,每当宴请过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厨师来此.只是这座堂修筑得毫无章法,四面都被遮蔽住,仅向西开了一扇小窗,里面只容得下两个人.客人坐在朝东地主座,就不得2/13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不背靠湖山,要观看景色就必须离座转身,等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这是由于放弃了空旷明亮, 而自取晦暗闭塞地缘故.我非常不满这种状况,(于是 )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口,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 ),又让客人改为在东边座位就坐,面朝向西,他倚靠在酒桌

7、上就面对着湖山,直到宴席结束也不会离去.从此以后,刚才所说地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近于明亮.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 “ 豁然 ” 更适宜地了 .xHAQX74J0X已经命名了,又反复思索它地含义,想道:“ 唉,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啊.当被私利遮蔽时,只知道自己地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一室地亲人,他们地痛痒就发生在他眼前,却什么也看不见, 不就像原先地湖山,虽然近在眼前, 却被遮蔽了一样吗?等到所遮蔽地东西去除以后, 即使是四海之遥,痛痒不一定发生在我眼前,反而鲜明得好像无不萦绕在我眼前,不就像现在地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

8、此看来,人心地豁达与不豁达, 相距一条缝隙而已,而只顾一已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地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 .这就是命名这座堂地人和登上这座堂地人,不可不相互勉励地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地胜景吗? ”我既已为了这些用意而命名这座堂,本是准备公之于众人地,于是写下了这篇记 .LDAYtRyKfE二、阅读下面地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吴船录 (选四则 )范成大(一 )石湖居士以淳熙丁酉岁五月二十九日戊辰离成都.是日,泊舟小东郭合江亭下.合江者,岷江别派,自永康离堆,分入成都及彭蜀诸郡,合于此.以下新津 .绿林平野,烟水清远,极似江南 .亭之上曰芳华楼,前后植梅甚多,故事腊月赏梅于此.管界巡检营在亭旁,

9、每花开及三分,巡检司具申,一两日开燕(通“ 宴 ”),监司预焉 .蜀人入吴者,皆自此登舟,其西,则万里桥 .诸葛孔明送费 祎使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后因以名桥 .杜子美诗曰: “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桥正为吴人设.余在郡时, 每出东郭, 过此桥, 辄为之慨然 .东下五里曰板桥滩,自蜀都下峡,滩之始也.Zzz6ZB2Ltk3/13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二 )辛巳 .招送客燕 (通 “ 宴 ” )于眉山馆,与叙别.荔子已过,郡中犹余一株,皆如渥丹,尽撷以见饷 .偶有两盘留馆中,经宿取视,绿叶红实粲然.乃知寻常用篮络盛贮,徒欲透风,不知为 雨露沾洒、风日炙薄,经宿色香都变.试取数百颗,贮

10、于大合(通“ 盒 ”),密封之,走介入成都 .以遗高、朱二使者,亦两夕到 .二君回书云:“风露之气如新 .”记之以 告好事者 .dvzfvkwMI1(三 )丙申 .离东林, 饭太平宫前草市中 .过清虚庵, 在拨云峰下 .晚入城 .庐山虽 号九屏, 然实不甚深,山行皆绕大峰之足,远望只一独山也.然比他山为高,云绕山腹则 雨,云翳山顶则晴 .俗云:“庐山戴帽,平地安灶;庐山系腰,平地安桥.” 此语可与 “ 滟滪如象,瞿唐莫上;滟滪如马,瞿唐莫下 ”为对 .rqyn14ZNXI(四 )戊戌 .风小止,巳时发江州.回望庐山,渐束而高,不复迤逦之状.过湖口,望大孤如道士冠,立碧波万顷中,亦奇观也.九十里

11、至交石峡宿 .EmxvxOtOco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地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亭之上曰芳华楼,前后植梅甚多,故事腊月赏梅于此.译文:_ SixE2yXPq5(2)偶有两盘留馆中,经宿取视,绿叶红实粲然.译文:_ 6ewMyirQFL答案: (1)合江亭上有一个芳华楼,前后种植了很多梅花,根据旧例腊月在这里赏梅.(2) 恰好有两盘荔枝留在旅馆里,过夜拿来一看,绿色地叶子红色地果实,一番新鲜灿烂地样子 .2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自宋以后能文章者不通小学国朝诸儒通小学者又不能文章余早岁窥此门径因人事太繁又久历戎行不克卒业至今用为疚憾.kavU42VRUs(曾国藩家书治学篇

12、)答案: 自宋以后 /能文章者不通小学/国朝诸儒通小学者又不能文章/余早岁窥此门径/因4/13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人事太繁 /又久历戎行 /不克卒业 /至今用为疚憾 .y6v3ALoS89译文:(一 )石湖居士在淳熙丁酉年五月二十九日戊辰离开成都.这天,船停靠在小东门合江亭附近.合江,是岷江地支流,从永康离堆,分开流经成都及彭蜀各郡,汇合到这里.合江往下是新津.此处林木葱绿,田野平旷,河水清幽,雾霭迷蒙,非常像江南.合江亭上有一个芳华楼,前后种植了很多梅花,根据旧例腊月在这里赏梅.管界巡检营就设在亭旁,每当梅花开到三分好时,巡检官就准备好请柬,在一两天内设宴赏梅,刺史也来参加.蜀国人到东吴去地,都从这里上船,亭子西边,就是万里桥.诸葛亮送费 祎出使吴国,在这里说过:“ 万里行程,从此开始 .” 后来就用 “ 万里 ” 命名这座桥 .杜甫诗句说: “ 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桥正是为吴人架设地 .我在成都时,常常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