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的理解与适用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38388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当防卫的理解与适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正当防卫的理解与适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正当防卫的理解与适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正当防卫的理解与适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正当防卫的理解与适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当防卫的理解与适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当防卫的理解与适用(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正当防卫的理解与适用作者:日期:在线免费法律咨询 暴力防卫的情况下,找到一个合法权益保护的平衡点,这就是防卫权合法行使要解决的基础问题。我国刑法规定 了正当防卫制度,同时也规定了防卫过当等内容,在合法与违法的一线距离之间,如何准确把握防卫的尺度,对 于公民合法维权无疑具有积极的认识意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有关内容进行粗略探讨。一、正当防卫的概念所谓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 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这是我国刑法 第20条对正当防卫所作的规定,也是我国公

2、民正确行使正当防卫权的唯一合法依据。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有其特定的含义:首先,正当防卫是一种正当、合法的行为。也就是说,我国法律确认了正当防卫的合法地位,确认正当防卫 行为的合法性,这种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仅不构成犯罪,而且还受到法律的保护、支持和鼓励。其次,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公民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 遭到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公民有权对不法侵害予以必要的反击。它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义务,即 使在公民有条件躲避这种侵害或者求助于司法机关的情况下,公民仍然有权行使正当防卫这一法定权利。也就是 说,我国刑法上的正当防卫并不仅仅是一种“不

3、得已的应急措施,而且还是鼓励公民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 种积极手段。再次,正当防卫是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一方面,正当防卫是对不法侵害者 的人身或者财产的一种损害,在必要的情况下,正当防卫可能是一种合法的杀人行为、伤害行为或者毁坏财物的 行为,法律不追究正当防卫者的刑事责任;同时由于正当防卫可能要造成某种伤害,因而它不是无条件、无限度 的,公民在行使这种权利时,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不允许超过必要限度,不允许滥用防卫权利。上述三方面是理解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关键所在。二、正当防卫的起因正当防卫的起因是紧迫的不法侵害。而不法侵害是个外延、内涵十分广泛的概念,并非一切不法侵

4、害都可以 引起正当防卫,因此,界定对哪些不法侵害可以实施正当防卫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不法侵害的概念对不法侵害的界定,是我们判断正当防卫行为的出发点,涉及对无责任能力人实施的危害行为、对意外事件、 紧急避险、过失犯罪等情形能否实施正当防卫的判定。我国刑法学界对不法侵害的界定,普遍持“主观不法说和“客观不法说,其争议点在于:作为防卫起因的危 害行为是否以行为人主观上有罪过为必要。笔者认为,法律设置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在紧迫情况下合法 权益不能有效地受到法律保护的缺憾。如强调侵害人的主观意思,势必要求防卫人在实施防卫行为前,必须弄清 不法侵害人主观意思及其责任能力如何,这在实践中显

5、然是无法操作的。从法律的目的及我国的立法实践来看, “客观不法说是科学的,并且司法实践也证明了“主观不法说不能正确、有效地规范正当防卫行为。因此,所谓 不法侵害,就是侵犯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正常的情况下,应由国家行使公共权力来判定、惩罚不法侵害者。只有 当不法侵害具有紧迫性来不及诉诸法律,不防卫,合法权益就会受到无可挽回的损害时,才能正当防卫。(二)不法侵害的几种特殊形式1、无责任能力人的不法侵害。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对无责任能力人的不法侵害可实行正当防卫已达成了共 识。2、意外事件中的不法侵害。对意外事件可否进行正当防卫,我国刑法学界也作了肯定的认可。3、紧急避险中的不法侵害。关于对紧急避险行为

6、能否正当防卫,至今仍是否定说处于通说地位。笔者认为, 考虑到国家设置正当防卫权的旨意,应当允许在公力救济来不及的情况下进行自力救济,对某些给受害人生命健 康造成损害的紧急避险行为实施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 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从紧急避险人的角度看,是在迫不得已、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为保护更大 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措施。但从权益受损人的角度看,其合法权益受到突来的不法侵害,完全剥夺其防卫权,让 其忍受权益损失作出牺牲,是不公平的。例如:甲骑单车在非机动车道靠右行驶,突然一匹马朝他疾奔而来,甲 在躲闪时骑车

7、冲向人行道上的乙,乙见甲向自己撞来忙用脚将甲连车踢倒致其跌成轻伤。在这种情况下,甲为保 全生命进行紧急避险,若规定对紧急避险不得正当防卫,则乙只能听任自己的人身权为保护他人人身权而受损 害。那么,法律对平等公民之平等权利的保护未免失之公正。并且紧急避险人在紧急状态下所采取避险措施难免 不妥,而权益受损人相对冷静,因此规定其有权适当防卫,有助于减少对合法权益的损害。4、过失犯罪中的不法侵害。对过失犯罪能否实行正当防卫,刑法通说认为不能,主要理由是过失犯罪人一 般主观上没有恶性,一经指出即可改正,且过失犯罪一般要出现结果才有危害。因此,不宜于对过失犯罪实施正 当防卫。笔者认为,主观上没有恶性,并不

8、意味着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就小。对过失犯罪也不能仅以结果危害而论, 否则等结果出现时就失去意义了。笔者认为,对必然将带来危害结果的紧迫性过失犯罪可以正当防卫。综上所述,对无责任能力人、意外事件、紧急避险、过失犯罪造成的不法损害,应准予合法权益受损人拥有 防卫权。三、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的必 要限度既是划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又是确定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但是,法律只是规定不得超过 必要限度”,至于这个“必要限度有多大,它的含义与标准,法律上并没有明文规定。如何认识和界定“必要限 度”,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

9、要的意义。(一)必要限度的含义针对必要限度,在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中有过“客观需要说、基本适应说、必要说三种不同的学说:“客观需要说认为:防卫是否过当,要以是否有利于鼓励和支持公民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需要为原则, 只要防卫者认为需要,无论实施什么行为,造成什么后果,都是正当的。基本适应说”认为:防卫行为同不法侵害行为,在性质、手段、强度和后果之间,要基本适应,才能成立正 当防卫,若防卫行为明显超过侵害行为,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则成立防卫过当。必要说主张以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必须的行为作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只要防卫行为是为了制止 不法侵害所必要的,则无论造成的损害是轻是重,防卫都是适当的,否则

10、就应认为是防卫过当。目前为大多数人认同的是“必要说,其实际上是“客观需要说与“基本适应说的结合,认为防卫行为在正当 的目的下足以制止不法侵害且没有对侵害人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即是正当的。防卫行为只要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 的,客观上从防卫行为的性质、手段、强度及后果都没有明显超过不法侵害或者虽然明显超过但并没有造成重大 损害的,都是正当防卫。这一观点较为合理可行,通过对防卫人的必要约束,既有利于保障正当防卫的正确合法 性,又有利于鼓励公民实行正当防卫。(二)必要限度的标准刑法对防卫过当的界定标准是:只要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损害”,都是正当防卫。但并没有 对“明显超过、重大损害作进一步的解释

11、。在我国刑法中,无论是财产损失还是身体伤害,都未对“重大损害 作出一个数量或者标准的界限。我们知道,正当防卫所保护的是人身权、财产权或者其他权利,这些权利存在的 形态不同,对其所造成的损害也会有所不同。是否超过必要限度,要结合主客观情况,从当时的时间、地点、环 境和双方的体力、能力以及手段、强度、后果等因素,以社会公众的一般认识水平来综合衡量、分析。1、从客观方面来考察受侵害的权益。受侵害的权益可以分为人身权与财产权两大部分。首先,对人身权的侵害。这种侵害可分为致命性和非致命性两种。对致命性暴力侵害即能致人死亡或者重伤 的暴力可以加以无限度的防卫(即无限防卫,下文再作详述),体现对严重犯罪实行

12、严厉惩罚的精神。对非致命性暴力侵害,则应依据“必要说”,从实际出发,全面考察不法侵害人的个人情况、所保护的权益大小和案发当时的 各种因素,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特别应注意时间(如深夜)、地点(如荒郊野岭)等对防卫限度的影响。其次,对财产权的侵害。财产与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对财产的保护就意味着对人的保护,对财产的损害 往往也转化为对人的损害,但如果为了保护微不足道的财产利益而伤害人命,即使是对紧急的不正当行为进行防 卫,那也是超出了正当的程度。因此,对财产权的保护不宜使用重伤、杀死等致命性暴力防卫。2、从主观方面充分考虑防卫人当时的心理。正确把握必要限度,还应当考虑防卫人在紧迫侵害情况下的心 理

13、状态,如防卫人是出于恐惧、惊慌等心理因素而造成的损害,即使造成较大损害也不应认为明显超出正当防 卫的必要限度。要注意的是,应把判断建立在设身处地的实际之上,而非事后冷静、客观的苛责之上。综上分析,所谓“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是指防卫行为非常显著地超出了制止不法侵害的需要,防卫行为与不 法侵害在性质、手段、强度上过于悬殊。所谓造成重大损害”,是指防卫行为不仅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了一定的损 害,而且造成重伤、死亡或者财产重大损失等重大的损失等。四、关于无限防卫无限防卫,是指公民在特定情况下所实施的正当防卫,没有必要限度的要求,对其防卫行为的任何后果不负 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行凶

14、、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 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根据该条款,公民在受 到正在进行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时采取的任何防卫行为,都是正当的,不能以防卫过当追究其刑事责 任,这是我国刑法上确立的无限防卫。刑法规定的无限防卫并不是不受任何限制的防卫,相反,行使无限防卫权 有极其严格的条件。无限防卫的成立除具有正当防卫所要求的特征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侵害行为具有特定性、暴力性这些特定的行为包括: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行为。这里的 “行凶”,应理解为故意重伤害以上的伤害

15、行为,不包括轻伤害。对杀人、抢劫、强奸、绑架应作广义的理解,不 仅仅指这四种犯罪行为,也包括以此种暴力性行为为手段,而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行为,如以抢劫为手段的抢劫 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另外,对于非暴力性犯罪行为,如采用投毒手段杀人、采用麻醉手段抢劫、采用胁迫手段强奸等,由于缺乏 “暴力这一要件,对其不能实行无限防卫。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行为是指那些与行凶、杀人、抢 劫、强奸、绑架在性质上相类似的行为,如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放火、爆炸、暴力劫持飞机等行为。但要给该类 行为的范围作出一个具体界定,却又显得比较困难:界定过宽,就必然会对正当防卫制度造成冲击,不可避免地 出现无限防卫权被滥用的现象;界定过窄,又不利于对被侵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因此,笔者认为,对那些无限 防卫里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行为的防卫,在认定是否超过必要限度时,可采取比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更为宽松的要求,直至不受强度的限制。2、侵害行为的犯罪性实施无限防卫与正当防卫不同,正当防卫的侵害行为既可能是一般违法行为,也可能是犯罪行为,但无限防 卫只能是针对犯罪行为。如何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笔者认为,应严格依照刑法所规定的某种罪的犯 罪构成来分析。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行为只要一经实施,就构成犯罪。但是,对于行凶,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