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念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236297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治未病理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治未病理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治未病理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医治未病理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医治未病理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治未病理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治未病理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中医治未病治疗理念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治未病的渊源与涵义“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一书,它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对治未病的最为经典的论断,明确提出了治未病养生“未病先防”的思想内核。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

2、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提出了治未病的养生保健基本原则。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补充了未病先防的另一方面含义,疾病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即“欲病救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进一步明确提出既病防变的重要思想。因为内脏疾病有可能按照五行相乘或相侮的规律传变,在治疗时就应当首先辨明有可能被传的脏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传变。此外,东汉华佗创立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都对治未病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化。唐代孙思邈是一位在治未病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医家。他将

3、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提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己病之病,认为医生和患者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无事之前”。他对治未病主要从养生保健和欲病早治的角度着眼,“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所著千金要方记载了大量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中医治未病理论成熟于明清时代,这个时期的医学家们在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了治未病理论,大大丰富了治未病的方法和手段。明末清初的喻嘉言也是治未病思想的大力倡导者,并专门撰写了医门法律如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绸缪之计;又如血痹虚劳篇中对于男子平人谆谆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虚劳精品资料_病成,强调于

4、虚劳将成未成之时,调荣卫,节嗜欲,积贮渐富,使虚劳难成。清代叶天士对于治未病研究颇深,明确提出“逐邪务早,先证用药,先安防变”等临床用药原则,他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热邪伤及胃阴,进一步发展可损及肾阴,主张在甘寒养胃的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防肾阴被损;温热论中提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可谓是既病防变原则具体应用的典范。如邪入营分而见斑诊隐隐,必须“急急透斑”为要,故用清热凉血之剂,使营血热毒得解。又如对“平素心虚有痰者,治总兼以养心化痰,”主张用石菖蒲、郁金、牛黄、至宝丹等开其闭,以防其“昏厥为痉。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治疗原则,提出要在温病治疗过程中注意步步顾护津液

5、,与叶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恰恰吻合,亦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丹溪心法载:“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概而言之,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发生。主要是以养生为要,贯穿于日常饮食、起居、情志、欲望等方面,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见微知著,对某些疾病出现的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有病早治,有了疾病应该及早对症治疗,不要延误病程,不要把小病拖成大病,轻病拖为重病。”“已病

6、防变,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阻止疾病的蔓延、恶化和传变。”“病后防复,在疾病尚未发作的稳定期或间歇期即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2未病先防养正祛邪肿瘤与其他疾病一样,是“正、“邪”二气交争结果,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下,”易于发生肿瘤。医宗必读中所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且由于脏腑生理功能的失调紊乱,疲劳、痰湿、热毒、瘀血等病理产物就因此而自生,形成了肿瘤发病的病理基础。明代张景岳说:“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金代张元素治法机精品资料_”要说:“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肾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因此,在肿瘤尚未发生之前,

7、针对可能导致肿瘤的各种原因,如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慢性疾病等内因,亦包括有毒致癌物侵袭等外因,加以防范,即所谓的肿瘤一级预防,从而降低肿瘤的发生率。主要体现在摄生方面,调情志,适起居,节饮食,慎劳作,长养正气,防止病邪的侵袭。培养正气应当注意重视精神调节,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起居有规律性。平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有利于血脉流通,气机调畅,阴阳和调,正气充足,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另外,在饮食方面勿使偏嗜、失节或食用不洁之品,忌食霉变不洁食物,少食油炸食物等。饮食和调,脾胃健运,就能化生精气,滋养人体,保持身体健康。如过食肥甘厚味易助湿、生痰、化热等,

8、如医偏中说:“酒客多噎隔,好热酒者尤多。”江苏省启东地区原为肝癌高发区,经过“改水、防霉、治肝炎”的措施干预,肝癌发病率大大降低,即是一个实证。还需注意防范各种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起居有常,劳逸适度。从源头上预防是抗御肿瘤重要方法之一。目前,癌症仍然是危害人类生命的前三位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癌症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中医“治未病”理念是重视预防和保健的医学,就是防患于未然,以控制癌症的发生和发展。3见微知变癌前干预恶性肿瘤的发生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将起之时必有先兆,此时急治其先,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

9、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癌肿早期常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容易漏诊或延误诊断,临床医生要时刻牢记“治未病”的理念。如食管癌,在初发期,一般无自觉症状,有的虽然有轻微或偶发的吞咽不适,仅在吞咽干物时有梗噎感,或胸骨后轻微灼痛,往往未引起患者的重视,而延误诊断和治疗。胃癌早期,由于症状无或轻微,进展缓慢,往往被误诊为胃炎或消化不良,甚至出现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时,症状仍不明显,直到病人体质消瘦,才去医院检查,但为时已晚。肺癌早期,症状轻微,甚至毫无症状,仅在X线健康检查时偶然发现。3/4的早期肺癌可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肺癌早期由于癌组织刺激支气管黏膜,发生顽固性呛咳或呈高音

10、调的阻塞性咳嗽,无痰或仅有少量白色黏液痰,症状类似感冒或支气管炎,常被大家所忽视。乳腺癌,早期精品资料_无任何自觉症状,特别是年龄大的妇女,很少注意乳房的变化,常常忽视无症状的乳房肿块,等到肿块越来越大,才到医院检查,此时乳腺癌已经转移,失去手术机会。卵巢深居盆腔之中,即使卵巢癌已经大如鸡蛋,病人也可以毫无感觉。卵巢癌早期无任何症状,如妇女出现卵巢癌“三联”症状,即40岁以上妇女,有胃肠道症状,如腹胀、腹痛和较长时间的卵巢功能障碍,则应引起警惕。从中医“治未病”的观点来看,医务人员就要重视病人身体的微小变化,如吞咽干食有点梗噎时,应及时做钡餐造影检查或食管镜检查;向来食欲正常,一旦出现食欲不振

11、,上腹部不适和体重下降时,应及时做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对不明原因的咳嗽,尤其是阵发性喉咳要引起高度警惕,应及时拍胸部片或CT检查。癌前状态指易恶变的全身性或局部疾病的状态,癌前病变指较易转变成癌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早期邪盛,正气尚未大衰,治疗重在祛邪,“当其邪气初客,所积未坚,则先消之而后和之”。如此,在癌前病变或癌前状态即加以治疗干预,既可提高治愈率又能防止其恶变。4既病防变防止转移“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是有规律的。因此,在治疗时,可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预先对可能受影响的部位加以固护,增强其抗邪能力。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12、,当先实脾。这是运用五行乘侮规律得出的治病防变措施。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肝属木,脾属土,肝木最易乘克脾土,故治疗肝病时,应配合适当的健脾和胃药。中医对肿瘤转移的认识,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其指出脏腑之间,生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生克制化关系;病理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乘侮亢害关系。一脏有病,可依据自身规律而影响他脏。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一脏有病可以影响到相关的脏腑。故治疗肿瘤转移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联系脏腑之间存在的生克乘侮关系,先治或先安未病脏腑,以阻断疾病的传变途径,防止疾病发展。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辨证论治为基点,根据肿瘤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治疗。处方用药先专攻一路,同时再多方位入手,提高机体正气,防止复发及转移。肿瘤病人手术以后,一般都要进行放化疗,放化疗虽对肿瘤有打击,但对人体正气也是一个严重损伤。患者会出现一些机体正气虚损的症状,比如白细胞减少、全身疲乏无力、肢体疲软、精神不振、动辄气短、精品资料_头发稀少枯干、盗汗、面色无华等等。此时予以扶正祛邪,使机体正气振奋,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中医在治疗肿瘤时“力顾脾胃,调和气血”的原则是精华所在。贪生怕死,要求长寿,乃人之常情”。载圣在礼记记载:“生,人之始也;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