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2359929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闭卷,卷面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0分,共20分)1.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2.“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3.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2、4.“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5.“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6.“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7.“手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

3、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8.“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9.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A. 生产力B. 生产关系C.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D. 生产方式10.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 政治制度B. 法律制度C. 国家政权D. 宪法11.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

4、在表现是 :A. 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12.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1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A.能转移自身的价值B.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C.能保存自身的价值D.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14.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A .延长工人工作日获得的 B. 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 降低工人的工资获得的 D.加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15.资本家竟相改变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因是:

5、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C.追求更多的绝对剩余价值 D.获得相对剩余价值16.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17.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A.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 B.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C.自由竞争限制了生产集中 D.生产集中消灭了自由竞争1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B.是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C.通过调节社会生产,克服了生产的盲目性D.通过各种福利政策

6、使劳动者摆脱被剥削的地位19.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C.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20.对于苏联模式的正确认识是:A.是苏联建立以来所走过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统称B.是社会主义的唯一可以效仿的模式C.是失败的模式,本不应该采用D.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也有弊端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0分,共20分,答案填在表格中有效)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

7、离开物质只是形式2.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3.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4.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A .至多考察了人们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B. 认为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C. 根本否认社

8、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D. 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5.“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表明:A. 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B. 人是社会的主体C. 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D. 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6.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A.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B.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C.价值量不变的资本D.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7.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条件是:A.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B.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生产阶段与流通阶段的统一C.产业资本的循环是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的统一D.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8.国家垄断资本主

9、义的主要形式有: A.国有制企业 B.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C.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D.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9.国家所有制的主要特点:A.国家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B.推行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C.以利润为企业的核心目标 D.主要存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10.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所具有的特征有 A.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B.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C.国家开始消亡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辨析题(每题8分,共40分)1.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2. 17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

10、料到,他们所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革命化。3.没有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工人就不能创造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是由全部资本创造出来的。4.国家资本所有制的出现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是“反常现象”,所以出现资本主义复辟是正常的。四、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任选2题,3题都作,以前2题计分。)1.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

11、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材料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请回答:(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2. 【材料1】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作用时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都好像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

12、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材料2】爱因斯坦曾对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作过深刻分析,他指出:“我们时代为其在人的理智发展中所取得的进步而自豪。当然,我们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把理智奉为我们的上帝;它固然有强有力的身躯,但却没有人性。理智对于方法和工具具有敏锐的眼光,但对于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材料3】目前,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全球问题”日益突出。

13、请回答:(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2)请谈一下人类应如何应对“全球问题”?3.【材料1】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并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列宁全集第28卷,第163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材料2】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

14、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材料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请回答:(1)为什么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多样的?(2)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根据和现实意义。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