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天津中医药大学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2359758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天津中医药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外科学天津中医药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外科学天津中医药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外科学天津中医药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外科学天津中医药大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天津中医药大学(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重点中医外科学1.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亘刘涓子鬼遗方2.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全牛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牛集心得派-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3. 基本术语1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上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2)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3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4)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5 )根脚:肿疡之基底根部6)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指按压时有波动感。7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

2、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 除而畜积袋底。4. 外科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5.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阴阳辨证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或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血脉、筋骨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较短病程较长全身症状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

3、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 有虚热症状,溃后虚相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6.部位辩证:上部病因多风温、风热 中部病因多气郁、火郁 下部病因多寒湿、湿热7. 局部辨证1 )内容物 肉瘿(甲状腺脓肿)-淡黄色或咖啡色液体 水瘤(淋巴管瘤)-无色透明液体 胶瘤(腱鞘囊肿)-淡黄色黏冻样液体 结核性脓肿-稀薄暗淡夹有败絮样物质 脂瘤(皮脂腺囊肿)-灰白色豆腐渣样物质 啄痛: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疼痛,病变多在肌肉,常见于阳证疮疡化脓阶段。2 )痛与肿结合辨 先肿后痛者,其病浅在肌肤,如颈痈。 先痛后肿者,其病深

4、在筋骨,如附骨疽。 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者,为流注。 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的,是毒已渐聚。 肿势散漫而无处不痛的,是毒邪四散,其势鸥张。8. 辨痒:中医认为“热微则痒”,即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热所致;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9. 成脓的特点:疼痛、肿胀、温度、硬度。10. 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11. 泌尿系统尿血的主要原因:肿瘤、结石、感染、损伤12. 内治三法则 消法: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 起的治法总则。如: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托法

5、: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毒邪内陷的治疗法则。如:透脓散。 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如八 珍汤。内治法具体应用: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 益、调胃第七章 疮疡第一节 疖1. 疖是发生在皮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2. 诊断- 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小便黄等症状。 . 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色红灼热之肿块,约3cm 大小,疼痛,突起根浅,中央有一小脓头,脓出便愈。 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压之疼痛,23 天化脓

6、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蝼蛄疖:好发于儿童头部。临床上可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小,但 根脚坚硬,溃脓后脓出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过一时期还会复发,常一处未愈, 他处又生。另一种是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后脓出而疮口不敛,日久 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 疖病: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亦可 在身体各处散发,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3. 辨证论治 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火毒炽盛证。 治法: 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 犀角地黄汤、 黄连解毒汤、 五味消毒饮。 第二节 疔1

7、.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生在颜面和手 足等处。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2. 颜面部疔疮 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颜面部疖、痈。 特点:根深坚硬如钉丁状,易于走黄。(1)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2)火毒炽盛证: 治法: 泻火解毒。 方药: 犀角地黄汤、 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3. 手足部疔疮 手足部疗疮是指发生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4. 托盘疔:失去正常的掌心凹陷或稍凸起( 1)火毒凝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热盛肉腐证:治法

8、:清热透脓托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3)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5. 红丝疔 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伴恶寒发 热等全身症状,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1)火毒入络证 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2)火毒入营证 治法:凉血清营,解毒散结。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 消毒饮第三节 痈1. 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 化脓性淋巴结炎。2. 特点: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范围 6-9cm 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溃、 易敛、易脓,

9、或伴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1)火毒凝结证。治法:清热解毒,行瘀活血。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2)热盛肉腐证。 治法: 合营清热, 透脓托毒。 方药: 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 3)气血两虚证。治法: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4. 颈痈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 ,又称“时毒” 。相当于西医 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特点:初期是局部肿胀,灼热,疼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 症状。( 1)风热痰毒证:治法:散风清热,化痰消肿。方药: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肿 块坚硬,加玄参、赤芍、花粉清热消肿。5. 腋痈腋痈是指发生于

10、腋窝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米疽” “夹肢痈”。相当于西医的腋部 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肝郁痰火证:治法:清肝解郁,消肿化毒。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6. 脐痈脐痈是指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脐炎, 脐肠管异常, 脐尿管异常 继发感染。特点:初期脐部微肿,渐大如瓜,溃后浓稠无臭则易敛,脓水臭秽则成漏( 1)湿热火毒证:治法:清火利湿解毒。方药: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散加减。(2)脾气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托毒。方药:四君子汤加减。第四节 发1. “痈之大者名发。 ”说明发的病变范围较痈为大。 故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 性疾病。2. 锁喉痈锁喉痈是指发生在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

11、病, 因其红肿绕喉故名。 相当于西 医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特点:来势暴急。初期结喉出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范围较大,肿势 蔓延至颈部两侧、腮颊及胸前,可连及咽喉、舌下,并发候风、重舌甚至痉厥。 (1)痰热蕴结证:治法: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2)热盛肉腐证:治法:清热化痰,和营托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3)热伤胃阴证:治法:清养胃阴。方药:益胃汤加减。3. 臀痈 臀痈是发生于臀部肌肉丰厚处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臀部蜂窝组 织炎。特点:发病来势急,病位深,范围大,难于起发,成脓较快,但腐溃较难,收口亦慢。(1)湿火蕴结证: 治法:清热解毒,和

12、营化湿;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2)湿痰凝滞证: 治法:和营活血,利湿化痰。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3)气血两虚证:治法:调补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4. 手发背手发背是发于手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手背部蜂窝组织炎。 特点:全手背漫肿,红热疼痛,手心不肿,若溃迟敛难,久则损筋伤骨。(1)热毒壅阻证: 治法: 清热解毒, 和营化湿。 方药: 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2)气血不足证:治法:调补气血。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5. 足发背足发背是发于足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全足背高肿掀红疼痛,足心不肿。相当于西医的足背部蜂窝组织炎。 湿热下注证:治法

13、:清热解毒,和营利湿。方药:五神汤加减。第五节 有头疽1. 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痈。特点: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发生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项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 多见于中老年人和消渴病患者, 易出现内陷之证。( 1 )火毒凝结证: 治法:清热泄火, 和营托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湿热壅滞证:治法:清热化湿,和营托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3)阴虚火炽证:治法:滋阴生津,清热托毒。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 4)气虚毒滞证:治

14、法:扶正托毒。方药: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四侯 “对疽,发背,必以侯数为期,七日成形,二侯成脓, 三侯脱腐, 四侯生机” 古时 7 天为一侯。第八节 丹毒1.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2. 特点: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涂丹,焮热肿痛,边界清楚, 迅速扩大,数日内可愈合,但容易复发。(1)风热毒蕴证: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2)肝脾湿火证:治法:清肝泻火利湿。方药: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 汤( 3)湿热毒蕴证: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方药: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 4)胎火蕴毒证:治法:凉血清热解毒。方药:犀角地黄

15、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第十节 走黄与内陷1. 走黄与内陷为疮疡阳证疾病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2. 内攻脏腑的危险性证候。相当于西医的全身性急性化脓性感染。继发于疔疮的常 称为走黄,因疽毒或疔以外的其他疮疡引起者,称内陷。1. 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 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 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2. 特点: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心烦躁动,神识昏聩。 毒盛入血证:治法:凉血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 方合并。内陷1. 内陷为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 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2. 特点:肿疡隆起的疮顶忽然凹陷,或溃疡脓腐未净而忽然干枯无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