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 爬山虎的脚教案 人教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2354761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 爬山虎的脚教案 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爬山虎的脚教案 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爬山虎的脚教案 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爬山虎的脚教案 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爬山虎的脚教案 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 爬山虎的脚教案 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 爬山虎的脚教案 人教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语文上册 爬山虎的脚教案 人教版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二、了

2、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

3、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第二课时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

4、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

5、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

6、“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附板书设计茎上长叶柄的反面脚枝状嫩红爬山虎的脚触着墙触巴拉贴(牢固)爬没触着墙(萎了)附送: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2教案 鄂教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4.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2.体会爱因斯

7、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1.了解爱因斯坦。设问:爱因斯坦是谁?(出示文字资料:爱因斯坦(18791955)德国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课文。(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3.设疑。齐读课题后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

8、怎样的故事呢?从中又可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2.检查自读情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愿意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我们其他同学可以来当小评委。(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再读)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评议:请我们的小评委们作一番评议吧!当然,可以是值得表扬之处,也可以指出欠缺的地方。读的同学很认真,听的同学也真不赖!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指名交流课文大意)4.他们之间有过几次交往?(三次)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交流:

9、一遇(13)二遇(45)三遇(6)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三、再读课文,感悟欣赏1.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学生自由朗读)(出示四句话: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指名交流(从“时间先后顺序”、“不同情况下见面”、“关系越来越密切”等方面交流)。教师相机评议(如“你读得很仔细”、“你很会动脑筋”)板书如下(用箭头表示关系):撞(爱因斯坦遇小女孩

10、)等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出示句子: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每天都坐坐)你看到他们俩在做些什么呀?板书:教穿戴教放东西和布置房间教数学作业2.大家真会读书,能边读书边思考,下面我们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再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反复朗读,看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的先后顺序) (学生自找、自读、自练,准备交流)3.咱们来交流一下读后的体会(指名交流谈体会,相机出示有关句子) 句1: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

11、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句2:“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句3: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句4: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问题设计: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他的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在说(出示句2,引说)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对此爱因斯坦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也需要一种平等的交流,他认为自己碰到了知音。那么,试想一下

12、,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衣着整洁,知识渊博,完美无缺的)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出示图片,引说“衣衫不整”)能结合上文说具体些吗?(出示句3)你能演示一下爱因斯坦当时的言行举止吗?(指名表演)你认为他会对付的又是什么呢?怎么对付的?(出示句4,补充有关资料: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年轻时的他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

13、、工作、再工作)读到这,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又想对小女孩说句什么话?(板书:善良可爱平易近人天真活泼乐于助人)多么可敬可爱的老人,态度又是那么的诚恳,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吧(齐读这句)。4.同桌准备分角色选读其中一次相遇。哪一桌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当评委。四、小结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这么多的感受和体会,相信通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讨论。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你对爱因斯坦的了解。2.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三次相遇,长期相处,成了好朋友)二、精读训练(一)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1.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时间在推移)“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4)指导朗读这三个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2.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