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规划综合实验报告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235371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规划综合实验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交通规划综合实验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交通规划综合实验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交通规划综合实验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交通规划综合实验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通规划综合实验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规划综合实验报告(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专业11交通运输姓 名 王 彦 卿学号1142406042指导教师肖2013 年 12 月目录一.基本假设条件31.交通小区划分32. 建筑用地布局43. 道路网络等级布局54. 人口分布布局55人口76生成77分布88.方式划分89交通分配9二需求预测技术路线9预测总体思路9三. 交通出行总量10四交通生成预测111. 规划年度交通大区生成预测112. 规划年度交通大区交通生成分布图:12五交通分布预测12居民全方式全日出行分布期望线12六交通方式划分预测131. 距离转移曲线132. 步行出行方式全日出行分布期望线143. 自行车出行方式全日出行分布期

2、望线144. 小汽车出行方式全日出行分布期望线155. 公交车出行方式全日出行分布期望线156. 出租车出行方式全日出行分布期望线167. 机动车出行方式全日出行分布矩阵表168. 高峰小时机动车出行方式出行分布期望线17七交通分配171. 路段流量分布图172. 服务水平V/C分布图: 18.基本假设条件1. 交通小区划分 划分原则:交通小区主要以城市道路、主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如河流、湖 泊)等为边界,具一定的面积和人口。交通小区的划分遵循如下原则:(1) 与城市行政区划相一致;(2) 与城市形态发展相一致;(3) 与路网布局相一致;(4) 与自然隔阂(如河流、高速公路、铁路等)相协调。 中

3、心城区内小区划分较细,小区面积较小,外围小区面积较大,符合苏州 市现状及未来城市人口的分布形态。 将研究范围(规划区)分成87个交通小区,再合并为23个交通大区。 吴江滨湖新城交通小区布局图:画1213346175G6176,阿吴江滨湖新城交通大区布局图:U:62322J-2930阿4958IDi12回o13;.严;2i. DEI2.建筑用地布局3道路网络等级布局道路网络以总体规划道路网络为基础, 考虑中心城区现状道路系统, 实 现中心城区路网密度加密。道路网络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快速路、 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进行等级划分,并按道路横断面型式统计道路宽度、路幅 型式、长度、是否中央

4、分隔带、是否机非分离、车行道宽度、非机动车道宽度、 人行道宽度。吴江滨湖新城规划区域道路等级图:4.人口分布布局根据各个交通小区的居住面积以及假设的总人口 20 万,预测出规划年度各 个交通小区的人口数,再求出各个交通大区的总人口。交通小区的人口=总人口* 该小区的居住面积/总的居住面积。各个交通大区的人口:DTAZIdPApopulation113825.39130987.156912.6953111739.3431621.7955869.672138202.88171425.9769101.44417057.1415250.818528.575119175.2550714.27359587

5、.6310000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80001900020000210002200023000sum400000400000200000人口分布专题图:DIAZ1r-l=s丸口HIEKZE.DT |1|i|E95ET.63 |1|1Ql.dd |1|IMO1MD5人口作业序号区域名称人口数量(万人)备注15吴江滨湖新城20万6生成1)产生率:2 次/人.日2)吸引率:采用基于各类建筑面积的原单位法序号用地建筑面积类别用地名称建筑面积吸引比例(%)1R居住用地10122A1行政办公用地1.423A2文化设施用地0.414A3教育科研用地465A

6、4体育用地126A5医疗卫生用地247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30408M工业用地20309W、U物流仓储用 地、公用设施 用地1210G公园绿地1211School中小学用地1012由于作业十五没有教育科研用地、工业用地和物流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 所以必须将上表中的建筑面积吸引比例进行重新计算,得到下表为实际的建筑面 积吸引比例:序序用地建筑面积类 别用地名称建筑面积吸引比例(%)1R居住用地182A1行政办公用 地43A2文化设施用 地34A3教育科研用 地无5A4体育用地36A5医疗卫生用 地57B商业服务业 设施用地478M工业用地无9W、U物流仓储用 地、公用设 施用地无10G公园绿

7、地311School序序序序序17总计1007分布采用双约束重力模型,摩擦系数采用反函数(inverse power),系数b取值 1.288。Tij=Ai*Pi*Bj*Aj*f(dij),f(dij)=dij(-1.2)(反函数),Pi, Aj 为小区的产生量和吸引量, f(dij)为阻抗函数,Ai,Bj为平衡系数。8.方式划分1) 方式划分为步行、自行车、小汽车、公交车、出租车。2) 采用距离转移曲线模型。步行=0.505494*(x/400)4(-2.25);公交车=0.002149*(x/1000)41.957154;小汽车=-0.010715*(x/1000)42+0.157318*

8、x/1000-0.034718;出租=(0.004376*(x/1000)43-0.069412*(x/1000)42+0.342239*x/1000)/2; 自行车=1_y1_y3_y4;用 matlab 做出的距离转移曲线如下:(3)计算早高峰小时出行0D矩阵时,早高峰小时系数取值17%。9、交通分配采用用户平衡分配全日出行交通量需求预测技术路线吴江滨湖新城需求预测将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从市 民全方位的出行形态出发,把握城市客流的主流和方向,并且根据各类用地 建筑面积预测发生吸引量,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宏观控制、 微观竞争”的方法进性预测。预测总体思路:区域土

9、地利用分布、用地建筑面积各个交通小区的出行产生、吸引量出行发生、吸引 模型各个交通小区的人 口,各类建筑面积吸 引的人口比例根据行车时间,计算各根据行车时间,计算各 个交通小区之间的阻抗 矩阵个交通小区之间的阻抗机动车流量全方式出行分布0D表矩阵全方式出行分布0D表用户平衡利用双约束重力模 型,进行交通分布根据距离转移模型,进行交通方式划分,得到各种出行方式的交通分布出行方式划分阻抗矩阵各方式分布OD矩阵机动车通行能力机动车出行OD出行分配服务水平三.交通出行总量一般情况下,城市交通出行总体规模在人口确定情况下,受人均出行强度控制。 根据国内外城市居民出行的发展经验,出行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10、城市的结构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工具发展及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等方面。根据所给资料,假设规划年度人均日出行次数为 2 次。再假设吴江滨湖新城人口为20 万,所以交通出行总量=20 万*2=40万次。四交通生成预测根据各个交通小区居住面积,计算得到各个交通小区的交通发生量。根据各个 交通小区各类用地建筑面积以及单位建筑面积吸引率,计算得到该地区各个交通 小区交通吸引量。然后,将交通发生量和产生量进行平衡,使得最终总的交通发 生量等于交通吸引量。小区发生量=总的出行次数*该小区的居住面积/总的居住面积小区吸引量=刀总的出行次数*各类建筑面积吸引比例*该类用地的该小区的面积/该类用的的总面积1.规划年度

11、交通大区生成预测DTAZPApopula tion113825.39130987.156912.6953111739.3431621.7955869.672138202.88171425.9769101.44417057.1415250.818528.575119175.2550714.27359587.6310000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80001900020000210002200023000sum4000004000002000002. 规划年度交通大区交通生成分布图:五交通分布预测交通分布采用双约束重力模型,摩擦系数采用反函数(inve

12、rse power),系 数 b 取值 1.288 。Tij=Ai*Pi*Bj*Aj*f(dij), Pi, Aj为小区的产生量和吸引量,f(dij)为阻抗函数,Ai, Bj为平衡系数。其中b=1.288 , d ij为交通小区i及j之间的最小效用。居民全方式全日出行分布期望线:石4B1814MeiersIDT 疑Aggrgailiad Desire LinesBDDDO 21&OC1O1250001.40d2,100六交通方式划分预测1.距离转移曲线步行=0.505494*(x/400)4(-2.25);公交车=0.002149*(x/1000).A1.957154;小汽车=-0.010715*(x/1000).A2+0.157318*x/1000-0.034718;出租=(0.004376*(x/1000).a3-0.069412*(x/1000).a2+0.342239*x/1000)/2 自行车=1-y1-y3-y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