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说课稿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2352578 上传时间:2023-09-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峡》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三峡》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峡》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说课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峡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 三峡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篇文章选入教材旨在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它是在七年级、八年级上半学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峡为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它借山水抒性灵,开启了山水游记的先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神奇的山水图画。通过学习此文,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领略祖国河山之美、领悟民族语言之美、感悟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之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

2、爱。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背诵并默写全文。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

3、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教学重难点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作了明确的规定:学生应该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顺畅地朗读文言课文,熟读或背诵课本中规定的文言诗文。因此我将本科的重难点确定为:重点:深入作品的意境,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难点: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二、说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古文知识,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

4、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三、说教法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5、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四、说学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多形式的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分利用勾画和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利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文本主旨,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走进文本。教学手段:本课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既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五、说教学程序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三环五步的教

6、学模式:第一环: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二环:合作探究,探索新知第一步:预习检测,课前热身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与吴均及“书”这种文体相关的资料,由我酌情补充介绍相关资料。设计意图:在交流过程中,大家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对作者和背

7、景的简单介绍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更容易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实现相关的知识目标,有助于进一步达到能力目标的要求。第二步:多样诵读,感知课文、听读课文(事先准备好课文的配乐朗诵)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自由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和感情。、互读互评。教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配合,或读或评。、学生齐声朗读。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习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古文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让学生

8、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第三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

9、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第四步:研读课文,品味赏析这一环节是本课学习的重点1.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从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文章学生先齐读本段,然后思考下列问题:你喜欢本段吗?为什么?请说出具体的理由(教师可提醒学生从语言和写作手法两方面分析)这两个问题解决后,我又利用课件显现三峡的春冬之景,并加以解说:春冬的三峡真是无处不苍翠,流水尽飞泉,好一个“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啊!(我设计的意图是:这一段是全篇中最为精彩的用语精当、骈散结合,句式错落有致,而且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技巧:色彩的搭配、动与静、俯视与仰视的结合,有力地表现了春冬之时的三峡“清荣峻茂”的特点这样的佳段

10、值得引导学生品读从而更接近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鉴赏和审美)2.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再速读课文,赏析其余的三段,并在书上做圈点批注然后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做出引导,总结并板书出本文的写作特点同时课件显现相映的画面,教师配有文字解说(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的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赏析一篇文章,对以后此类文章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3.赏析了课文以后,我马上让学生再次诵读课文因为如此美的山水,如此美的文字,如此美的手法,学生在赏析之后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时间允许的话我会让学生当堂背诵这样,学生的学

11、习热情与审美热情会再次高涨起来第五步:课堂小结你在本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回答,完成自我小结)课堂小结我一改传统的教师的说教,而是让学生谈感受、体会,通过学生交流本节课中的最大收获及最深刻的教学过程的回忆,让教师获得了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反思教学,改进教法,从而提高教学技能。同时这种小结模式也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要做到学有所获,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环:布置作业,拓展延伸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背诵做了量的规定,我们提倡阅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要能基本上做到当堂背诵,并且在课后还要不断刺激、强化。因此我要求

12、学生在课后尝试背诵全文。通过背诵,学生不仅为下节鉴赏课做好了充分准备,同时他们将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以及美文妙句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不断提升自我。六、说板书设计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将教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的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加深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认识,便于学生笔记和复习,易于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课板书采用提纲式板书,条理清楚,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1从三维目标的完成、重难点的突破情况进行反思;2.从教学手段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齐全、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反思;3.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生生、师生互动情况及教学效果方面进行反思。一节课的成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要我们能潜心于教学与研究,专注于备学生、备教材,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定能使课堂教学成为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主阵地,也必将使教育教学工作迈入新台阶。 【结束语】以上是我对三峡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本节说课至此结束,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