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说课稿郑潇洁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2351603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烷说课稿郑潇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甲烷说课稿郑潇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甲烷说课稿郑潇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甲烷说课稿郑潇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甲烷说课稿郑潇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甲烷说课稿郑潇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烷说课稿郑潇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甲烷说课稿郑潇洁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 北京现代职业学校 郑潇洁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北京现代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师郑潇洁,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我的设计理念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科学探究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探究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我们的化学课选用的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化学,本节课选自第五章最简单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烃中第二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烃

2、是一切有机化合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烃,学生对甲烷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到对各种有机物的认识,这节课是有机化学的入门,是化学学习的一个新的开始,另外,甲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息息相关,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因此甲烷的学习非常重要! 2、三维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甲烷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理解甲烷的空间正四面体结构取代反应的原理;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了解讨论分析、实验探究的基本研究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知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甲烷燃料和能源危机的了

3、解,感受化学与社会的联系,树立低碳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熟悉天然气的正确使用,培养安全意识。 3、重点难点:基于上述分析,我将这节课的重点确立为: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取代反应,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和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理论理解甲烷和氯气的取代反应机理将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材处理:确定了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出了这样的处理:首先确定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再用探究实验进行深化,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整个教学过程将基于信息化环境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弥补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陌生感。并且本节课中将常规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提

4、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我所教的班级是13级生物技术1班和2班的学生,在升入高一之前,他们已经学到的化学知识有:氧化反应、氢气的验纯、电子式、结构式、化学键等,知道甲烷是一种燃料,能够从组成上认识燃烧产物,但是本班的学生化学基础普遍较弱,思维能力不强。 2、学习兴趣:由于今年来频发甲烷爆炸等安全事故,因此学生对甲烷并不陌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并且本班的学生思维比较开阔,比较好动,喜欢做实验,自己动手,但是分析的能力较差,需要教师一步步得引导。 3、就业方向:本班的学生均为医学方向,但甲烷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学生应该具备一些常识,并且甲烷的一

5、些衍生产物,也常用作医药方面。 三、教学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围绕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采用的教法有:多重演示、情境创设、探究实验。引导学生采用协作讨论、自主探究、对比归纳等学法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四、过程设计 整体思路: 本节课有6个知识点本节课以这六个知识点位知识线索,创设了四个情境,通过提问逐一引出这些知识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与。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本节课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一个小组活动,两次动画演示和两次视频播放,通过自主探究和多重演示,深化知识点,突破重难点。下面就请跟随我走进课堂: 知识点1甲烷的存在形式 生活中的甲烷:天然气、可燃冰、瓦斯、沼气 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之间有什

6、么联系? 学生回答这些气体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 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到了烃的概念,烃是只含有碳、氢元素的最简单的一类有机物,那么最简单的烃就是甲烷,甲烷是植物残体经过某些微生物发酵的作用而生成的,自然界中,天然气、沼气、有天气和坑道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为了合理利用和开发这些能源,我们有必要对甲烷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解。 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甲烷,使化学和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和探索。 知识点2甲烷的空间构型 确定甲烷的空间正四面体结构 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甲烷分子式、电子式和结构式的书写。此时告诉学生,确定有机物只掌握它们的分子组成是不够的,还要了解这些分子在空间的排列构型

7、。 甲烷分子中碳、氢原子在空间中是怎么分布的呢? 激发学生思考,有的猜想是平面正方形的,有的猜想是正四面体结构分布。 模拟甲烷的空间分布 学生利用橡皮泥、火柴棒自主拼插甲烷分子模型。 活动结果会出现这两种方式: 此时给出学生一个信息:实验测得甲烷分子中4个C-H键长度和强度完全相同,且任意两个C-H键之间夹角相等。由此得出甲烷的空间结构应该是呈正四面体排列。 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具,得出结论:甲烷的空间构型呈正四面体。 :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猜想,并积极得验证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全方位感知正四面体 由于有的学生对正四面体并没有一

8、个清晰的感念,因此设计活动来帮助学生全方位感知正四面体结构。 纸折正四面体 学生根据屏幕中展示的正四面体的折法,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折出正四面体。然后将折出来的正四面体与球棍模型相比较,明确甲烷的五个原子在正四面体上处于什么位置,对甲烷的空间构型有直观的认识。 甲烷的空间正四面体分布 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比较抽象,通过计算机的多媒体动画进行直观分析,辅以直观教具(模型、折纸)克服理解上的抽象性,突破难点。 知识点3甲烷的物理性质 理解甲烷的结构是为了更好的掌握甲烷的性质。 通过实验室甲烷气体的展示,联系生活中见到的甲烷燃料,以及阅读相关材料,填写甲烷的物理性质的表格: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9、 水溶性 学生将表格补充完整,引导学生思考根据甲烷的物理性质,可以得出收集甲烷的方法有: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对已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和复习。 :锻炼学生对简单知识进行自主建构,培养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掌握物理性质学习的一般方法。 知识点4甲烷的化学性质稳定 “西气东输” 向学生展示“西气东输”的图片和视频。 西气东输中的气体是什么?西气为什么能安全输送到4000公里之外呢? 学生会答出是甲烷气体,并且猜测:甲烷之所以能安全得输送到4000公里以外,是不是因为甲烷的性质很稳定? 验证甲烷的性质稳定 将甲烷气体通入到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的溶液和含有石蕊的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均不变色,证明甲烷既不与强氧化

10、剂反应,又不是酸性气体,证明甲烷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气体。 通过提问,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建构,主动探究的精神。 知识点5氧化反应 煤矿瓦斯爆炸事件 为什么会发生煤矿瓦斯爆炸事件? 纯净的甲烷能在空气中安静得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根据元素组成,可以推出反应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但是当空气中的甲烷含量达到5%-15.4%时,便会发生爆炸。甲烷的这个性质给我们一些启示: a:作为学生,我们在化学实验室点燃甲烷等可燃性气体时,应先检验甲烷的纯度。 b:作为一名有安全意识的公民,在家中使用天然气的时候,要注意先打火,再通气,以免甲烷泄露到空气中,达到临界点,发生爆炸。 c:如果你是一名煤矿

11、的安全主管,那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障施工安全呢?1.注重通风2.杜绝火源 3.及时检查 4.建立安全通道 5.宣传教育 6.安全培训。 提高安全意识,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化学物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知识点6取代反应 前面我们已经得出结论,甲烷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甲烷和氯气在自然条件下不会发生反应,但是在一些特定条件下,比如说光照,甲烷和氯气会发生怎样的反应呢? 甲烷和氯气在光照和遮光条件下反应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当反应结束以后,有光照的试管中,黄绿色消失,说明氯气反应完全,试管壁上附着油状液体,说明有有机物生成,而遮光的试管中还有黄绿色,说明氯气没有反应。 那么这个反应是怎么发生的呢?

12、甲烷和氯气反应的成断键情况 反应时:甲烷的一个C-H键断裂,氯气中两个氯原子之间的键断裂,脱落下来的氯原子和氢原子组合成氯化氢,氯原子取代了甲烷分子中氢原子的位置, 生成一氯甲烷。同样的原理产物继续与氯气反应,直至反应结束。 小组讨论总结实验现象,写出氯气和甲烷分布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视频可以直观得观察到反应的条件和现象;动画可以生动得模拟出反应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两种教学手段相辅相成,共同突破难点!锻炼学生从微观世界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可燃冰” 可燃冰是一种高效、清洁的新型能源,它的出现可以缓解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但是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仍需进一步探究此研发。在这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倡导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学生通过简洁工整,知识层次清晰的板书设计,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完成课堂反馈。 建设生态新家园,假如你是一名记者,走访农户,了解安全开发沼气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并指导生活。 五、板书设计 感悟和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探究甲烷了甲烷的空间结构、性质以及用途。在备课时,我对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彼此融合,相互促进做了一系列的设计,以达到学生最大程度理解和掌握的目的,由于资历尚欠经验不足,仍需进一步改进和设计,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老师给予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