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教育学考试全真模拟卷47(附答案带详解)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2342530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教育学考试全真模拟卷47(附答案带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教育学考试全真模拟卷47(附答案带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教育学考试全真模拟卷47(附答案带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教育学考试全真模拟卷47(附答案带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教育学考试全真模拟卷47(附答案带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教育学考试全真模拟卷47(附答案带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教育学考试全真模拟卷47(附答案带详解)(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军队文职教育学考试全真模拟卷(附答案带详解)1. 问答题:使用访谈调查法容易产生偏差。答案: 本题解析:【答案要点】正确。访谈调查是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的言语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从访谈双方来说,都可能产生偏差。例如,双方的个人特征、言语、表情、语调、经验等等,都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2. 问答题:什么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 ?答案: 本题解析:【答案要点】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盛行的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理智与情感诸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罗杰斯。 (1)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教育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实

2、现、完美人性的形成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 (2)主张课程人本化。他们提出“一体化”课程,主张课程内容应建立在学生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基础上,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 (3)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在学校中影响学校气氛的因素有三个:教师和管理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应提倡以人为中心的教学、非指导性教学、自由学习、自我学习。 意义:注重人的整体发展,强调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学校应形成最佳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和实现人的各种潜能,给教育理论带来观念上的革新。 不足:立足于人性的发展,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和个人的自我实现,简单把个体的潜能

3、实现与个体的社会价值划上等号,从而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 问答题:19世纪,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属于单轨制。答案: 本题解析:【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9世纪,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 近代英国的教育形式主要有慈善学校、文法学校和公学、学园、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其中慈善学校主要是初等教育,是教会等社会团体为贫困人民解决基本教育问题的方法;文法学校和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学校,属于中等教育性质;公学则强调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均高于文法学校;学园是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的学校

4、形式,当时主要靠学生交费维持,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实科性质的中学;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则都是非正式学校,是为解决童工和社会人群的教育问题而设置的简单学校。 从这些教育形式我们可以分析出: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属于宗教和慈善事业。“初等教育法”颁布后,义务教育得到普及,但劳动人民所受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这是英国教育中的一轨。而另外一边,文法中学和公学等学校都是为贵族子弟设立,作为中等教育及其预备学校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直到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然而,直至20世纪初,就读于现代中学和一般职业技术学校的

5、英国平民子弟还是难以升学,而贵族子弟依旧经过家庭教育或预备学校升入公学和文法学校,为将来升入大学做准备。由此可见,19世纪英国的教育一直具有双轨性质。 4. 多选题:课程设计是对课程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在进行宏观设计时应当解决基本理念问题,包括()。A.课程的价值B.课程的根本目的C.课程的主要任务D.可运用的课程资源E.课程的基本结构答案:A、B、C、E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宏观层次的课程设计。宏观层次的课程设计应当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故本题选ABCE。5. 问答题:论述赫尔巴特的兴趣观及在其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作用。答

6、案: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6. 问答题:简要介绍概念转变的过程。答案: 本题解析:【答案要点】 (1)概念的转变:随着实践的要求,科学水平的提高,新物质的发现,以及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入变化,使概念的内涵得到充实,外延不断扩大。概念转变,就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这里的“概念”是指某种观念,指个体关于某一对象的观点、看法。 概念的变化有两种可能:一种可称为“丰富”,即新知识的纳入充实了现有知识,通过积累的方式使这些知识发生变化。另一种情况可以称为“修订”,这是指新获得的信息与原有信念、假定或理解之间存在冲突,因而要对彼此对立的理解作出调整。

7、(2)概念转变的过程:概念转变是学习过程中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改造。概念转变过程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及其解决的过程,学习者首先要意识到新经验与原有观念之间的不一致,从而产生一种“冲突感”,在此基础上,学习者要对新、旧经验及其有关的事实、观念进行分析和判断,思考各自的合理性、正确性,直至对新、旧知识经验作出某种调整,以解决它们之间的冲突。 (3)引发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指人的原有图式与新感受到的事件或客体之间的对立性矛盾。分类:直接经验中的认知冲突与间接经验中的认知冲突;现实概念的冲突与潜在概念的冲突;针锋相对的认知冲突与可兼容的认知冲突。 (4)认知冲突的解决与概念转变

8、。主要有这几种:径直地或经过认真分析之后拒绝新概念;通过三种可能的方式纳入新概念:第一,机械记忆;第二,概念更换:以新概念代替旧概念,并与其他概念相协调;第三,概念获取。总体来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比较精确;从较多的概念形式发展到更多的概念同化;从未意识到这些概念的心理过程发展到自觉的受意识控制。 7. 问答题:简述成功智力理论。答案: 本题解析:【答案要点】 成功智力理论是在三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985年由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智力是适应、选择和塑造环境背景所需的心理能力。该理论由三个子理论:背景子理论、经验子理论、成分子理论构成。斯腾伯格认为正是个体在这三个

9、成分上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信息加工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个体间智力的差异。 然而,斯腾伯格认为三元智力仍不足以解释现实社会中的人类智力,因此,1996年斯腾伯格在三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更具实用和现实取向的成功智力理论(又称成功智力的三元理论,强调智力不应仅仅涉及学业,更应指向真实世界的成功。 他认为成功智力有四个关键元素: (1)应在一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内,按照个人的标准,根据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定义智力; (2)个体取得成功的能力依赖于利用自己的力量改正或弥补自己的不足; (3)成功是通过分析、创造和实践三方面智力的平衡获得的,其中分析性智力是进行分析、评价、判断或比较和对照的能力,也是传统智力

10、测验测量的能力,创造性智力是面对新任务、新情境产生新观念的能力,实践性智力是把经验应用于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4)智力平衡是为了实现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传统智力所强调的对环境的适应。斯腾伯格还强调,成功智力的基础是跨越文化普遍存在的智力加工过程。 8. 问答题: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无根本差异。答案: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9. 问答题: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对小学16年级每年级三个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智力测验,然后将每班学生分成两组,并谎称这是根据智力测验成绩来分组的。其中一组占班级总人数20,称为高智商组(A组),实验支持者将该组学生名单交给所在班级

11、新任教师,并告诉他们,预测表明,这一部分学生“在智力上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能力”。各班其余80的学生组成普通组(B组)。实际上,各班学生是用随机分派的方法分成两组的。这就是说,分组时根本没考虑事先进行的智力测验。在实验前各班内A、B两组被试智力在统计上是相等的。经过8个月教学后,发现A组学生比8组学生智商有了更大的增长。 (1)该实验设计属于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还是真实验设计? (2)该实验中的因变量、自变量分别是什么? (3)这种实验设计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本题解析:【答案要点】 (1)此实验设计是真实验设计。 (2)因变量是学生的智商,自变量是老师对

12、学生的期望。 (3)实验的特点: 实验组和对照组是通过随机方式选择和分配的,两组在统计上是相等的。 实验组前后测比较,对照组前后测比较,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比较,能较充分地说明自变量的作用,因果分析可靠性程度高。 采用了“双盲”设计来抵消“霍桑效应”等负效应。 10. 问答题:请简要说明如何根据实验研究报告,判断一个教育实验的设计、程序规范与否。答案: 本题解析:【答案要点】根据实验研究报告,判断一个教育实验的设计、程序是否规范可做以下分析: (1)标题是否较好地反映了该研究,是否内含有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2)对研究目的的陈述是否清晰(性质、意义、交代、阐述是否清楚)。 (3)文献检索是否很好地提供了该实验研究的背景。 (4)理论假设用语是否明确,命题的论证根据是否充分。 (5)取样是否科学(样本的代表性、容量如何)。 (6)自变量、因变量及操作定义的确定是否合理。 (7)该实验属于何种类型,对无关因素控制采用什么方法,控制程度是否合理。 (8)实验所得数据的测量手段、操作过程及数据的整理分析是否有效、可靠和客观,收集的资料是否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系统性。 (9)研究所讨论的问题和结论是什么,在分析误差基础上进行的归因是否客观和符合逻辑。 (10)实验报告的写作是否客观(真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