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鱼我所欲也》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2342444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学案《鱼我所欲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导学案《鱼我所欲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导学案《鱼我所欲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导学案《鱼我所欲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案《鱼我所欲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编制:何志勇 审核:陈波 时间:2013-12-25 编号:鱼我所欲也教学案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 3理解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学习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知识链接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

2、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3自学导航: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所恶( )一箪食( )一豆羹( )蹴( ) 苟得( )不屑( )2

3、、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交流。合作探究:1、交流质疑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3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1)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先从道理上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

4、人。接着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两种正反事例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4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明确:“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2)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

5、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5、品味语言: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1)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

6、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2)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3)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巩固练习一、基础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蹴尔而与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 故不为苟得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此之谓失其本心 ( 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踩踏从前 停止 苟且 增加,指带来好处 天性,天

7、良 )2.解释下列句子中相同的字。而: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修饰连词;转折连词;比;对;第一个是介词,为了;第二个是动词,做、接受的意思;)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36题。(共10分)(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注:廪丘:地名。养:供养之地。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丘:孔子,名丘。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本心。5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6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