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建筑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2340352 上传时间:2023-11-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7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建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建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建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建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建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建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一、隋唐洛阳城中轴线简介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 年),由隋炀帝始建,盛于唐朝,尤其是女皇武则 天统治时期,历史文化价值深厚,一直沿用至北宋末年,前后沿用500 余年之久,距今已有 1400 多年历史。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的东都城,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以及隋唐大运 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宫城、皇城、郭城、东城、含嘉仓城、上阳宫、西苑、离宫等8 部分组 成,占地47 平方公里。隋唐洛阳城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都城,但是它中轴线上的建筑,却是世界历史上 最恢宏的建筑群。自定鼎门至龙光门,南北长7 公里,相继建有十多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即 定鼎门、天津桥、天枢、端门、应天门

2、、乾元门、乾元殿、明堂、天堂、贞观殿、徽猷殿、 玄武门、曜仪门、圆璧门和龙光门。据史料记载,其中武则天统治时期所修建的皇宫明堂、 天堂和天枢的高度就分别达到 88 米、155 米和 31 米,天堂为唐代武周时期的第一高楼。、隋代隋唐洛阳城中轴线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仁寿四年(604 年),炀帝诏杨素营东京,大业二年,新 都成,遂徙居,今洛阳宫是也。其宫北据邙山,南直伊阙之口,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东 去故城一十八里。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於此?” 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其宫室台殿,皆宇文恺 所创也。恺巧思绝伦,因此制

3、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应天门的遗址,应天门是宫城南边的中门,它正对的城门就是定鼎门, 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的外城门,它位于周成王迁鼎入洛时的洛邑鼎门,因此叫定鼎门,它的 遗址如今已被考古发掘出来,这座城门到洛河边的20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隋唐城整齐划 一犹如棋盘格子一般的里坊区。今天我们在天空俯瞰定鼎门,可以看到一条直线指向了宫城,而线的另一头指向了龙门, 因地制宜,宇文恺使宫城、皇城的正南门,与龙门、伊阙相对,将宫城布置在都城之西北 象征居于天之中央的北极星,故而隋唐洛阳城宫城又被称为“紫微城”,这种独特的平面设 计,表现了以东、南、西,三面拱卫宫城的匠心,穿城而过

4、的洛河,则是象征天际的银河 位于洛河两岸的里坊,象征着银河两岸的繁星。于是,隋唐城中轴线北起邙山,穿过宫城 皇城、洛水上的天津桥,外郭城的定鼎门,往南一直延伸到龙门伊阙,这就是隋炀帝心中的 中轴线,从此都城的中轴线包含了天地之间的呼应和互动,从一座城市的地标含义,成为了 一个王城的龙脉所在,这一理念也延续到了北京的紫禁城。二、唐代武周时期隋唐洛阳城中轴线武则天称制后,于光宅元年(684 年)迁都洛阳,改东都为神都(有“君权神授”之意)、 长安为西京,并迁十万户居民入洛阳。洛阳城人口过百万,经济繁荣程度远超长安,成为当 时亚洲第一大都会。同时,武则天继续加大对都城的扩建和中轴线的建设,并将中轴线

5、上的 重要地标命名为“七天”:*SnoQdJi?tr|cz r天阙:即龙门“伊阙”,位于中轴线的最南端,对应于天上的“天阙星座”。天街:即“定鼎门大街”,连接宫城正门和郭城正南门“定鼎门”的御道,宽110米天街”有天子之街的意思,对应于天上的“天街”星座。天津:即“天津桥”,隋炀帝时所建。洛阳就像天帝的居所“紫微宫”,洛水就像天上的“银河”,其上之桥则喻意通向天庭天子之渡口,故取名“天津桥”。天枢:立于皇城正门端门外、天津桥头以北之“万国颂德”铜铸纪念碑,高30 余米 对应天上的“天枢星”。天门:即宫城正门“应天门”,对应天上的“天门”星座。隋、唐初之时称“则天门”, 睿宗李旦因避其母名讳而改

6、名,晚唐五代时期称“五凤楼”,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李世 民取东都时因太过奢华而被焚毁,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 656 年)重建。平面呈“凹”字形, 双向三出阙,由门楼、朵楼、阙楼组成,是隋炀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朝廷举行 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经考古发掘,“应天门”形制为北京故宫宫城正门 “午门”之最初原型。天宫:即“明堂”,初号“万象神宫”,重建后曰“通天宫”。史上体量最大之木构建 筑,基底正方90米X90米,高约88米,唐代建筑技术之巅峰巨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 最著名的礼制建筑,开创了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其形制及理念为北京天坛“祈年殿” 所延用。天堂:即礼佛堂“

7、天堂”,内贮大佛,高度估约150米以上,史上最高之木构建筑。其中,中轴线上的“明堂”、“天堂”、“天枢”为东都皇宫核心区内最高大华丽的建 筑,亦是盛唐时期和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人造奇观。它们一改过去皇宫中轴线上主殿为单 层的建筑传统,极大的改善和丰富了洛阳城的天际轮廓线,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和宫殿建设 史中最早重视高层建筑和纪念性地标的开始。三、隋唐洛阳城中轴线的历史意义隋唐洛阳城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 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影响到东亚各国。神都洛阳城的建设在武则天时期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峰,其都城中轴线的空间序列设计和 天际线营造,都堪称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的巅峰之作;其众多的建筑经典也成为历史的永 恒,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