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怀古诗汇编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2337146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怀古诗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怀古诗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怀古诗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怀古诗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怀古诗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怀古诗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怀古诗汇编(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参考资料1990年至今的历届高考咏诗怀古诗试题1990年阅读下面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12题。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以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1、(甲)(乙)两处的文句依次是(D)A、此恨谁雪细看涛生云灭B、此恨凭谁雪看涛生云灭C、此恨谁雪看涛生云灭D、此恨凭谁雪细看涛生云灭2、词中的“睨柱吞嬴”,指的是(C)A、唐睢在秦廷胁迫秦王就范的故事 B、贾谊奋笔着文批评秦皇嬴政的故事C、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 D、荆轲

2、行刺嬴政掷匕于柱的故事 1996年全国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011题。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10.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D)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11.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C)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

3、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对应。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个转变。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2001年夏季上海市高考试题)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歌。辛弃疾更能消几番几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

4、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注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是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1)、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1分)答案:(1分)稼轩(2)、词的上阙,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使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2分)A设问借代B设问比拟C夸张比拟D夸张借代答案:B(3)、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武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

5、土”的寓意是(2分)答案:主和派(或: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意思对即可)(4)、这道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答案:(3分)“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意思对即可)(1分)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意思对即可)(2分)2002、2003年已查,无2004年已查2004年青海卷(全国IIII)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五代欧阳炯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6、。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案提示:“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2005年已查2005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1)“望”字

7、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拯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的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2006年已查,无2007年已查(全国卷I)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

8、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答:【解析】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上任,其时,当地“比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超然台记)。经过他一年尽心竭力的治理,局面趋于安定。为了调节“济世”与“归隐”的矛盾心境,他于熙宁八年底修葺园北田台而成超然亭,由其弟弟苏辙命名,点出其超然物外,优游自乐的情性。这首词便是次年春登超然亭而作。词题一作“暮春”。词调望江南即忆江南,本为单词,宋人将其重复一遍,成为一种双调新格体。词的上片,写密州春景。前两句写登台前所见“春未老”,以拟人的手法写仲春的生机蓬勃,含意亲切;“风细柳斜

9、斜”,似一特写镜头,细腻地描绘出季节的特征。“斜斜”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柳条丝丝下垂、随风摇荡的绰约风姿。后三句再写登亭后眺望的景色,词人为眼前的春色所触动,意兴盎然地登上超然亭去欣赏全城的春景,只见“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壕”,指护城河,碧绿的春水环城绕墙,满城娇红的鲜花相映绽放,好一幅艳丽夺目的春光图!“烟雨暗千家”,进一步勾画出千家万户笼罩在烟雨迷蒙之中的朦胧景象,既紧扣了春天特有的景象,又暗含着深沉的意蕴,为下片抒情作好铺垫。下片,抒乡思之情。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眼前花红柳绿满全城、轻烟细雨暗千家的景象,寒食、清明时节的传统风俗,勾起了词人思乡的情思,强化了欲归不得归的感慨

10、和叹息。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相传春秋时,晋文公为哀悼不愿出山而被烧死的介子推,下令举国禁火三日,故称寒食节。古人寒食、清明,又有扫墓的传统风俗。寒食节后,重新生火,谓之“新火”。“咨嗟”,叹息。酒醒后,词人为羁旅他乡,不能归乡省亲、扫墓而叹息;为仕途失意、抱负未展却又不得归隐山林而叹。但苏轼毕竟是一位豁达超然的人物,此时未泯灭“致君尧舜”的宏愿,故而结尾三句笔锋一转,抒发了特有的随缘自适、自我解慰的旷达胸怀。面对着来自家乡的“故人”,词人说,让我避而不谈思念家乡的愁肠,而悠然自得地生起新火煎烹新焙制的茶,邀客人一道美美地品尝吧,趁着自己年富力强的美好时光,赋诗饮酒、享受人生、超然物外、忘却世

11、间一切愁思苦闷吧!全词写登超然亭所见的春景及由此牵动的羁留异乡的乡愁,又以“超然”的情怀贯穿其中,情景相融,天衣无缝。写景抓住时节特征,诗意盎然,为抒情制造气氛,抒情出自肺腑,情真词显,又紧扣季节景物,上下呼应。其谋篇布局,章法韵格,乃天设地造,无懈可击,显示了苏轼按谱填词的过人技巧,堪称双调望江南的典范之作。【参考答案】(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

12、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人月圆(金)吴激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注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

13、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2分)(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解析】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与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一个“野”字,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

14、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闹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第三句,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

15、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二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是信手拈来,实则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诗人以小见大,借小景物写出大主题。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吴激的人月圆的写作背景是这样:吴激本是北宋官员,北宋将亡,他奉命出使金国而被强留。一次,他的朋友的酒宴上发现了歌女竟是北宋皇族中人,宋亡后被掳至北方,沦为妓女。于是,他由眼前这位曾是皇族女子的歌伎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可悲命运,联想到故乡、国家,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