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探索与实践(四)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2324651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探索与实践(四)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探索与实践(四)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探索与实践(四)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探索与实践(四)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探索与实践(四)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探索与实践(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探索与实践(四)(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探索与实践 -留守学生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务工、经商的人们越来越多,使得他们的孩子留在家中,有的托付祖辈照看,有的托付亲戚朋友代管,让这些孩子成了“留守学生”。留守学生是农村未成年人中不可忽视的群体。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影响。同时,他们也是外出务工人员最牵挂的人群。所以留守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也关系到社会稳定。本课题的研究,将对在校寄宿生活的农村留守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他们的

2、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状况。探索教育与社会、家庭联合进行积极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使留守学生享受教育权利,获得各自独有的进步与发展,使留守学生能更好的完善人格,形成良好品质,奠定良好的人生发展基础。 关键词:留守学生寄宿制学校问题策略 abstract:inrecentyears,alongwithourcountryeconomysincetherapiddevelopmentandthetransferofruralsurpluslabor,moreandmoremigrantworkersandbusinesspeople,maketheirchildrenathome,somelookaf

3、ter,someentrustthegrandparentsentrustedwithrelativesandfriends,whichmakethesechildreninto”left-behindstudents.”theyarealsothemostconcernedaboutmigrantworkerscrowd.soleft-behindwhetherstudentshealthygrowth,relatedtotheconstructionofharmonioussocietyandthenewruralconstruction,islinkedtothefutureofpopu

4、lationqualityandlabor,butalsorelatedtofostersocialstability.thistopicresearch,willontheboardinglifeofruralleft-behindstudentsurveyandstudyonacomprehensivegrasptheirfamilylife,schoollifecondition.exploreeducationandsocial,familyeducationofjointpositiveeffectivemethodsandwaystoenjoyeducationrights,una

5、ttendedstudentsgettheiruniqueprogressanddevelopment,makeleft-behindstudentscanbetterperfectpersonality,forminggoodquality,laythegoodlifedevelopmentfoundation.keywords:left-behindstudentsboardingschoolsissuepolicy 正文。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寄宿制学校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农村地区一种主要的办学方式。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农村学龄人口减少、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尤其是轻壮年劳动力

6、外流发达城市、农村合乡并镇的行政政策、农村家长为孩子追求高质量的教育,以及国家追求教育事业的效率和效益等等方面综合作用的产物。它的出现及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由上述因素引起的农村学校教育中的诸如农村学校生源不足、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让更多的农村儿童能够更加集中和便利地接受教育。另外农村寄宿制更直接地体现出一种和谐社会的关怀精神,它在让更多的普通家庭的孩子更方便地接受教育的同时,更为农村多达2021万的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情感关怀的港湾。“然而,这个港湾,正日益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其中人们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情感缺失的批判尤其显得犀利和沉重”。这就为学校管理带来

7、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新时期学校管理的新难题,我们做了细仔调研分析,并结本地区实际进行了大胆探索,收益良多,现就我们近段时间来的研究探讨成果交与各位同仁商榷,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对农村学校寄宿学生管理存在问题调研分析 (一)、学校管理的困惑与思考 麻城博达学校是一所于1996年8月8日落成的新学校,为打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从第一届学生进校起,博达便采用了以教师管理为主的学生规范化管理。但运作过程中,我们产生了很多困惑: 寄宿制学校的晚自习管理是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为了确保晚自习纪律,学校除派行政领导值班外,还派教师轮流值班,每层楼一个教师,每幢楼三个教师,每天晚上学校有十几个老

8、师在值班。这样好像晚自习很“太平”,但教师成了“监工”,学生成了“学奴”。时间一长,不但同学们不愿被监视,老师们也不堪重负,学校经费开支也日益增大; 为了学生管理的规范性,学校强调学生工作的计划性。学校在开学初即事先设计了学生每月的主要活动,甚至包括班会的内容安排。这种上对下的安排,由于内容的陈旧,形式的单调,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以致在组织各项活动中,老师热火朝天、忙得要死,学生却无动于衷、恭维不多。结果是老师怨同学、同学怨老师。学生活动计划虽完成了,但效果却不如意;足球是博达学生的伙伴。但博达的足球场草皮是引进的优良品种,为了养护,必须对同学活动有所限制。传统式的简单命令、控制又让学生耿耿于

9、怀。学生虽慑于学校的明令禁止,但学生暗地里的破坏行为也越来越多。这些困惑,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看来,这已不仅仅是学生管理的技巧、方法问题,它说明构建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学生观已成为博达的重要研究课题。2021年秋,我辅导区共合并村初小5所,教学点一个,为了让被拆学校学生能上学,上好学,我们对75名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意见征寻,调研发现,66.7%的学生离现在就读学校均在4.5公里以上,且都是要经过崎岖的山路,学校住校率达100%;2021年10月,我们对西片4所乡镇中心小学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大致相同。经过多方走访分析发现: 林崇德著。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

10、北京师范大学2021年版,第52页。 2 1、独立生活能力差。寄宿学生大部分家居偏远,为了上学,他们不得不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开始独立生活,自制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生活习惯,卫生意识等比较差,如:早晨起来不整理内务,不会正确刷牙,不会摆放洗漱用具,不会正确使用卫生间,饭前便后不洗手,不及时洗刷餐具,不及时打扫宿舍卫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学生大多数来自于边远山区,受家庭环境影响所致,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当然也与学校及教师的管理有关 2、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差,文明礼貌意识差,合作意识差。如:出口脏话,随地乱扔纸屑果核,不讲普通话,不写规范字,容易和同学为一点小事发生冲突,不能互相谅解、

11、互相帮助,甚至打架等。独生子女的出现是一方面的原因,造成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谦让和合作意识;受家庭教育影响是主要原因,家长自身素质差,对子女的行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常规教育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有效的矫正和引导,家长学校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待于提高。 3、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们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态度不够端正、主动性不够强,方法不够科学,不能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休息、活动之间的时间关系,学习盲目性、随意性大,没有计划和目标。这与学校及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有关,学习常规落实不好,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课下和学生接触少,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

12、够,课堂上引导不够,讲的知识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4、缺少家庭的温暖。由于居住条件相对偏远,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经济收入很低,部分家庭支付学生在校费用存着一定困难。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许多寄宿生家长选择了外出打工,孩子一般请亲戚朋友托管,或者是由学生的爷爷奶奶照看,这样缺少了家庭教育,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巩固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很多寄宿生在校期间思念家人却无法与家人进行情感交流,寄宿后感觉内心孤独、寂寞。在所调查的寄宿生中,58.7%的学生在心情不好时会告诉朋友15.5%的学生选择告诉老师,最后是告诉父母;据一些生活教师反映,一年级的学生

13、住校时由于想家往往要哭闹一两周之后才能适应。新学期刚开始时高年级学生都会因为想家而偷偷哭。寄宿生在校期间普遍有想家情绪。值得注意的是,仍有37%的寄宿生在想家时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排解,既无法与家人联系,又不能向身边的老师和同学诉说,只能憋在心里,不少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常在想家的时候“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 (二)学校管理方面的困难 1、学校软、硬件设施捉襟见肘。住宿学生数量增加,学校宿舍紧张,即使有也很拥挤,故学校宿舍管理的难度加大,学校没有专职的生活教师,也无管理寄宿生的编制,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培训孩子们自主生活能力的任务加重了。此外,学生休息时段的安全保卫工作日显重要,但相对

14、分散,难以管理。特别是学生上放学途中的安全难有保障。 2、“寄宿制学校机器”的运行和管理缺乏人文情怀的关爱。各种形式的寄宿制学校在我国各地迅猛地建立起来,其管理模式大多实行全封闭、军事化管理。寄宿制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是寄宿制带来的问题却令人始料未及。就农村寄宿制学校自身的运行和管理而言,在许多方面,它加重了寄宿制学生情感缺失的程度。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学生管理中功利性、目的性强,忽视教育的细节和过程,对教师考核和激励不足。中央和地方的政策设计和执行存在偏差,政策注重学校硬件工程建设,缺少管理 上的制度约束。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水平滞后可以概括为三点:“重制度轻细节,重结果轻过程,重管轻育”。农村寄

15、宿制学校学生人数多且年龄小、自律性较差,因此学校往往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看管学生”的低层次上。在寄宿生日常管理中,任课教师负责学生课上的学习,生活教师负责学生课后的休息照顾,教师之间分工明确却缺少沟通交流,没有充分认识并发挥他们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寄宿生的情感问题便成了教师管理工作中的真空地带。 二、解决策略探究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了达到“让学生住得开心,家长放心”的管理目标,经过反复摸索研究,现就探索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一)、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管理观念 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学生观呢。从上述学生管理行为可以看出,目前,学生管理中的最大弊端在于不以学生发展为本,而是以完成计划、便于管理

16、为目的。我们仍然把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仍习惯于对学生发号施令,用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范去要求学生。这种由上至下的控制式管理的结果使得学生个性心理处于压抑的状态。 我们认为,要改变原有的“教育中无学生”的状况,就必须彻底根除传统线性的师生关系,建立网络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建构学习、建构知识、建构自我。在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指导下,我们提出了由下至上的、低重心的学生自主管理设想。自主管理是建立在视学生为独立个体的基础上,它强调研究学生的需要、兴趣、性向,主张学校适应学生,一切以帮助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的追求上。自主管理所改变的个体行为不是主要依赖外部的控制和管理实现,而是依赖于个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