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土力学主要知识点整理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2320515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土力学主要知识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等土力学主要知识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等土力学主要知识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等土力学主要知识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等土力学主要知识点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土力学主要知识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土力学主要知识点整理(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土的本构关系一)概述材料的本构关系是反映其力学性能的数学表达式,一般为应力-应变时间- 强度的关系,也称本构定律、本构方程。土的强度是土受力变形的一个阶段,即 微小应力增量小,发生无限大(或不可控制)应变增量,实际是本构关系一个组 成部分,是土受力变形的最后阶段。第一应力不变量I1 x y z kk第二应力不变量I =c c + c c + c c T 2 T 2 T 2 =c2 x y x z y z xy xz yz kk第三应力不变量I =c c c +2T T T -cT2 -c T2 -cT23 x y z xy xz yz x yz y xz z xy坐标系选择使剪应力为零

2、 I =c +o +O ,I =oo +oo +oo I =ooo1 1 2 3 2 1 2 1 3 2 3 3 1 2 3球应力张量c =1 c = q + c + c ) = (c + c + c )m 3 kk 3 11 22 33 3 1 2 3偏应力张量s=c -c 6,其中.二ij ij 3 kk iiii0 心j,克罗内克解1i = j第一偏应力不变量J二s三01 kk第二偏应力不变量 J = - s s = 1 J -c)2 + (j -c)2 + (j -c)22 2 ij ji 6122313第二偏应力不变量 J = 1 s s s =丄(2c -c -c)2c -c -c

3、)2c -c -c)3 3 ij jk ki 271232133121. 土的应力应变特性:非线性(应变/加工硬化、应变/加工软化)、剪胀性、弹塑性、各向异性、结构性、流变性(蠕变、应力松弛)。加工硬化:应力随应变增加而增加,但增加速率越来越慢,最后趋于稳定(正 常固结黏土、松砂)加工软化:应力一开始随应变增加而增加,超过一个峰值后,应力随应变增 加而减小,最后趋于稳定(超固结黏土、松砂)剪胀性:剪应力引起的体积变化,含剪胀和剪缩土的结构性:由土颗粒空间排列集合、土中各相和颗粒间作用力造成,可明 显提高土的强度和刚度。灵敏度:原状黏性土与重塑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之比 土的蠕变:应力状态不变条件下

4、,应变随时间逐渐增长的现象,随土的塑性、 活动性、含水量增加而加剧土的应力松弛:维持应变不变,材料内应力随时间逐渐减小的现象 压硬性:土的变形模量(指无侧限,压缩模指完全侧限)随围压而提高的现 象。2影响土应力应变关系的条件:应力水平(主要指围压,抗剪强度T或q随正应力Q或围压Q增加而升高;但破坏时应力比、砂土内摩擦角申常随围压增 n3加而减小)、应力路径(密砂三轴试验时随中主应力增加,曲线初始模量增加,强度有所提高,体胀减小,应变软化加剧)、应力历史(固结度、拟似超固结)。(二)土的本构关系模型1弹性模型(1)线弹性模型,基于广义胡克定律,只需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U即可表 示应力应变关系,如地

5、基附加应力计算中的布辛尼斯克解或明德林解。(2)非线性弹性模型。割线模型,应力应变全量关系模型,E和u均为应力或应变的函数,不再是 常量,可反映土变形的非线性及应力水平的影响,也可用于应变软化阶段;计算 时可用迭代法,但不一定能保证解得稳定性和唯一性。切线模型,增量应力应变关系的弹性模型,采用分段线性化广义胡克定律形 式,E和u均为应力或应变的函数,但在每级增量下假设为不变的,可较好的描 述土受力变形的过程。邓肯-张双曲线模型:反映土变形的非线性,把总变形中塑性变形部分也当 做弹性变形处理,通过调整弹性常数来近似考虑这部分变形;用于增量计算,反 映应力路径对变形的影响;通过回弹模量Eur和加荷

6、模量Et的差别部分体现应力 历史对变形的影响。其缺陷,由于使用胡克定律,不能反映剪胀性,不能反映平 均正应力对剪应变影响,即不能反映压缩和剪切的交叉影响;模型只考虑硬化, 不能反映软化,不能反映各项异性。=a + bs,其中Ei表示初始变形模量,(a1-a3) ult表示极限偏差应力 cti-ct31a表示初始变形模量Ei的倒数2 , b表示表示极限偏差应力的倒数一1一Ei(Q1-Q3)ultRf为破坏比,R = 91一力 , (o - o人表示一定应变s =15%时土的强度,ff (O1-O3)ult13 f1有峰值点的情况取(o - o X =(o - o )13 f 13 峰2. 弹塑性

7、模型:把总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用胡克定律计算弹性变 形部分,用塑性理论计算塑性变形部分。对塑性变形做三方面假定 :破坏准则 和屈服准则、硬化规律、流动法则。屈服准则:判断弹塑性材料被施加一定应力增量后是加载、卸载或中性变载, 是判断是否发生塑性变形的准则。流动规则:用于确定塑性应变增量的方向或塑性应变增量张量的各分量间比 例关系,该理论规定塑性应变增量方向由由应力空间等塑性势面g决定,即应 力空间中,塑性应变增量方向需与过该点的等塑性势面垂直,也称正交定律。对 稳定材料,塑性势面g和屈服面f必须是重合的,即g=f,称为相适应(相关联) 的流动规则,令g/f,称为不相适应(不相关联)的流

8、动规则。加工硬化定律:计算一个给定的应力增量引起的塑性应变大小的准则(1)剑桥模型:在正常固结土和轻超固结土基础上建立,采用帽子屈服面 和相适应的流动规则,以塑性体应变为硬化参数,是“临界状态土力学”的重要 分支。物态边界面:正常固结黏土中,广义剪应力(q,= ;-.)平均主应力(P,= 1 ( + 23)和比体积(v=1+e,e为孔隙比)三个变量间存在唯一性关系,3 13在空间中形成的曲面称为物态边界面或罗斯柯面,它是以等压固结成 NCL 和临 界状态线CSL为边界的(2)莱特-邓肯模型:在砂土基础上建立,采用不相适应流动规则,以塑性 功Wp为硬化参数,反映砂土的强度和剪胀性。(3)清华弹塑

9、性模型:根据试验确定的各应力状态下塑性应变增量方向根 据相适应的流动规则确定其屈服面,再从试验结果确定硬化参数,而非直接先先 假设屈服面和硬化参数。(三)土的结构性及损伤模型土的组构:指颗粒、粒组、孔隙的几何排列方式 土的结构:反应土的组成成分、空间排列、粒间作用力的综合特性。土的结 构性对力学性质影响额强烈程度称为土的结构性强弱。建立损伤模型的步骤:选择或确定一个或一组合适的损伤变量D;确定有效应 力与损伤变量间的关系D=D(o,),及损伤变量的本构关系;确定损伤变量 函数表达式,即随应力应变增加材料的损伤发展规律。第三章 土的强度(一)概述土的强度与屈服:土试样在一定应力状态及条件下,失稳

10、或发生过大应变就 是破坏,土的强度即一定状态下破坏时的应力状态。屈服与强度并非总是一个概 念,刚塑性及弹性-完全塑性,屈服即破坏,弹塑性则不同。渐进破坏:土体内应力大的点首先超过其峰值强度软化,软化后强度降低, 原承担的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超出的剪应力转移给相邻未软化土体,随后相 邻土体软化,该过程持续进行导致整个土体破坏,称为渐进破坏。(二)土的抗剪强度机理土的抗剪强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摩擦强度和粘聚强度。摩擦强度主要分为 滑动与咬合,咬合会引起土的剪胀、颗粒破碎和重排列。黏聚强度是指破坏面没 有任何正应力作用下的抗剪强度,是由静电引力、范德华力、颗粒间胶结、颗粒 间接触点的化合价键表观黏

11、聚力等的综合作用。土的抗剪强度机理比较复杂,实 际上以上两类强度的综合。某些特殊情下,如饱和砂土,毛细吸力使砂土颗粒间 产生正的压应力,进而在砂土颗粒间产生摩擦强度,宏观上表现为“假黏聚力”; 饱和黏土不排水条件下似乎无摩擦强度,由于超静孔压使破坏时所有的有效应力 莫尔圆唯一,无法反映摩擦强度;正常固结黏土有效应力强度包线过原点,似乎 不存在黏聚力,只不过其是固结应力函数,宏观上归入摩擦强度部分。冰融围压:围压达到某值后冻土中的冰开始融化,该围压称冰融围压。温度 越低,冰融围压越高。冻土强度相关性质:冻结砂土强度高于冻结黏土,冻结细沙强度最高;温度 越低,强度越高;干密度越大,强度越高;围压超

12、过冰融围压,强度降低(三)影响土强度的因素1. 影响土强度因素两大类:(1)土本身因素,主要是物理性质,即内因。包括土的组成(最基本因素, 如土颗粒矿物成分、颗粒大小与级配、颗粒形状、含水量或饱和度、黏土离子和 胶结物种类)、土的状态(重要因素,如砂土相对密度、黏土孔隙比和颗粒比表 面积)、土的结构本身(如黏土絮凝结构使原状土强度大于重塑土)。滑动摩擦强度为线性,剪胀提高强度、减缩减小强度,颗粒破碎与重排列增 加抗剪强度。从另一个角度看,颗粒破碎使断裂颗粒残余部分更容易嵌入孔隙中, 减少剪胀,颗粒重排列也减小剪胀,与不发生颗粒破碎与重排列的土比,实际是 减小摩擦强度。(2 )外界条件,主要是应

13、力应变条件,即外因。包括围压。3 (影响峰值强 度、应力应变关系及体应变关系)中主应力。3(尤其平面应变状态,强度指标 申随其增加而增加,用毕肖普参数b和洛德角e表示)中主应力方向(土强度的 各向异性)、加载速率(如瞬时冲击荷载下强度提高、蠕变破坏时强度降低、因 时效性产生的拟似超固结土)、温度(主要对有机质土)。2. 临界孔隙比:三轴试验过程中,轴向应力几乎不变,轴向应变持续增加, 最终试样体积几乎不变时的孔隙比。砂试样在某一围压下排水试验,偏差应力达 到(T3)ult,试样体应变为零;或者该围压下进行固结不排水试验,破坏时 超静孔压为零,该孔隙比为临界孔隙比。围压增大,临界孔隙比减小。3.

14、 真强度理论:为反映孔隙比对黏土抗剪强度及指标影响,伏斯列夫把抗剪 强度分为受孔隙比影响的黏聚分量Ce和不受孔隙比影响的摩擦分量otan叭,同 一强度包线上各个试样破坏时的孔隙比(或饱和土含水量)是相同的。(四)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1. 有效应力原理:饱和土体的总应力由土骨架承担的有效应力和孔隙水承担 的孔隙水压力组成,土的强度及变形都是由有效应力决定的。2. 有效应力:单位土体面积上所有颗粒间接触力在垂直于作用平面方向的力 的分量总和。3. 孔压系数:在不允许土中孔隙流体进出的情况下,由附加应力引起的超静 孔隙水压力增量与总应力增量的比值。4.砂土:(1)排水条件。一般围压时松砂应变硬化,密

15、砂应变软化;相同围压下, 松砂和密砂的极限偏差应力(o1-o3丿血相近,孔隙比e均接近砂土在该围压下 的临界孔隙比 ecr。(2)固结不排水条件。饱和试样体积试验过程中保持不变,试样孔隙比接近该围压下的临界孔隙比ecr时不产生超静孔压;孔隙比小于ecr时,产生负超 静孔压,有效应力增加;孔隙比大于ecr时,产生正超静孔压,有效应力减小, 特殊情况下可出现静态液化,即超静孔压急速增加,有效应力急剧减小,砂土呈 流动状态,也称为“流滑”,其残余强度称为稳态强度。(注:固结不排水试验中 先让试样试验在某一围压下固结,指的是该围压下临界孔隙比,及超静孔压为零。)5.黏土(1)排水条件:正常固结黏土强度包线过原点,应变硬化;超固结黏土应 变软化,但随着固结应力增大,超过其历史上最大有效应力,则强度包线继续沿 着正常固结土包线。(2)固结不排水条件:黏土强度指标一般用此指标。(3)不固结不排水:由于试样总体积不变,破坏时的有效应力莫尔圆只有 一个,强度包线为一条水平线五)土的强度理论四种古典强度理论(针对钢材等连续介质):最大正(拉)应力理论(第一 强度理论)、最大正(拉)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最大剪应力理论(第三强 度理论)、能量理论(第四强度理论)。1特雷斯卡准则:针对金属材料提出,o1-o3=2kt ,a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