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笔记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2319733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心理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环境心理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心理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心理学笔记(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心理学笔记chapter.1 绪论一、什么是环境?先环境(合子环境)后环境外环境:1、物理环境:自然环境、人为环境2、社会环境二、什么是环境心理学?Definition: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三、学科特点:1、研究环境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2、是问题指向的.(各国研究重点不同)3、跨学科和跨民族的研究。4、其研究的自变量,是其它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5、折中主义的方法论(方法混合)。四、环心的起源:18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

2、斯(Malthus)提出环境不能无限制满足人类的需求。19世纪后半叶,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定义生态学(ecology)。派克(Park)提出的人类生态学,重视环境的影响。生理学家的研究不断证明环境对人的感觉有显著影响。生态心理学它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Psychology的推动更有力。(强调环境特性对心理影响的研究取向)五、环心的诞生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发现意愿墙壁的颜色、加剧的陈设等等都影响着治疗的效果);1964年,美国医院联合会会议正式提出“EP;1970年,第一本环心教材出版(诞生标志);1981年,创办了环心杂志(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3、 Psychology):APA, IAAP均成立了环心分部.六、环心发展趋势全球环境变化:群体间暴力和犯罪;新的信息技术对工作和家庭的影响;人们对促进健康的环境策略更有兴趣,社会老年化进程。七、环心的研究内容环境认知环境压力个人空间和领域性密度、拥挤环境设计环境问题与行为对策八、环心的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 (1) 实验地点 实验室情境:控制严格,但与实际不一定吻合。 现场情境:难加以控制,是描述性的,只看相关。 (2) 实验范式:即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 e.g.攻击“假装点击”2、相关研究3、描述研究九、资料收集的方法1、观察:将所见所闻客观地记录下来。 观察行为、观察行为的痕迹; 可以利用

4、观察的物理线索,来了解个体和环境的关系。2、自我报告:访谈法、问卷法、评定量表3、档案检索:e.g.城市气象资料与犯罪事件4、任务的表现:关注环境条件对人的表现能力的影响。5、痕迹测量 侵蚀测盘(erosion measure):消耗或者磨损 累积测量(accretion measures):测留下的Chapter.2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一、唤醒理论观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的自主反应。人们倾向于对中等的唤醒水平给予正性评价。 e.g.叶克斯一多德逊定律(Yerkes-Dodson)可解释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二、刺激负荷理论(环境负荷理论or刺激过载理论)个体对获得的

5、感觉信息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当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个体的加工能力时,就出现超负荷现象。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一段时间就出现超负荷现象。 Brown & Poulton(1961):安静的居住区VS繁花的购物街,驾驶汽车通过,同时播放一连串数字。问:那一串的顺序改变了?避免定向注意疲劳症状(长时间高度注意某个目标,导致注意减弱)的出现。三、行为局限理论观点:环境中的一些信息限制或者说干扰了我们希望去做的事。即环境提供的信息超出了个体控制能力的范围,从而对认知活动产生了干扰。环境对行为的限制包含三个基本步骤: 1)觉察到对环境的控制丢失 2)阻抗(rea

6、ctance) 3)习得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四、适应水平理论奥尔特曼(Altman) (1975)提出,人们可以通过某些机能来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可以用于解释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环境中的感觉刺激输入,社会刺激输入,环境的改变运动)对行为的影响。环境刺激可以在三个维度水平上发生变化: 强度:环境提供的信息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心理不适.如噪音太多让人易怒,一点声音没有,也会不舒服。 刺激的多样性:适应水平理论认为多样性在中等水平是最好的。 刺激的模式:或说是环境提供信息的组织结构和不确定对知觉的限制。五、环境应激理论:环境中的很多因素都能引起个体的反应(生理和心理)。应

7、激(stress):个体对环境因素做出的反应。应激源(stressor):噪音、拥挤、工作压力、婚姻不合、自然灾害生理应激&心理应激(情绪和行为)六、生态理论观点:个体的行为和环境处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个体的行为都有一个间和空 间背景,即存在一个整合了的行为情境。认为根据情境,可以预测将出现的行为。用于解释团体行为、评价社会对行为变化的影响等;还可评估环境设计。讨论:对环境心理学的理论进行比较,总结其优缺点。Chapter.3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第一节 环境知觉一、概念是个体或群体直接地和真实地感知环境信息的过程。是对环境中刺激的加工,由感觉信息和来自过去经验的预期综合而成。强调人和环

8、境的互动,不仅重视认知、人格特点和文化特点,也包括个人过去经验和需要状态对知觉的影响。二、环境知觉的分析方法1.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的传统研究方 法 强制透视(forced perspective):线条透视原理在三维空间的运用。2.整体分析法3.格式塔心理学三、先天论与学习论1、布伦斯韦克的概率理论(透镜模型) 把知觉过程类比为一个透镜,外界的环境刺激通过我们的知觉努力在透镜处被聚焦与知觉。2、环境的生态知觉(ecologial peception吉布森) 环境知觉是更直接的,不需要太多的理解。四、适应性和对变化的知觉1、知觉习惯化或知觉适应 如果有一个刺激是恒定的,通常我们对它的反

9、应会变得越来越弱。2、对变化的知觉 Weber-Fechner function 新刺激的强度要与原有的刺激强度成一定比例。 觉察低强度刺激一大or小强度变化? 觉察高强度刺激一大or小?五、影响环境知觉的因素1、年龄和性别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2、语言和文化3、经验及其他活动第二节 环境认知一、概念“知道环境或具有环境方面的知识”。指人对环境刺激的储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想象和思考空间世界的能力。二、环境中的认知地图1、概念 认知地图:是人们对自己所熟悉的环境非常个性化的心理表征。 提出:格式塔学派的托尔曼(Tolman, 1946,1978)白鼠 可以提供

10、环境的有效模型。 人类认知地图的研究:凯文林奇(K.Lynch)对“城市的表象”研究。 在波士顿生活工作的洛衫叽人调查画出从家到工作地点的行走路线,对某些路径的细节进行描述,列出最独特的给人 印象最深的途径。以及对某一城市的空间表征认知地图2、认知地图的共同成分:5个维度 路径(path):人在环境中的行进通道。 边界(edge):具有限定和封闭的特征。 区域(district):较大的空间。 结点(node):行为较为集中的点,连接主要的路径、或者路的终点、中断点。 标志或地标(landmark):用作参照点的突出特征、明显的界标和标志,通常较远处就 能看到。3、研究认知地图的方法: 1)画

11、草图(sketch map):勾画出头脑中对环境的表象。 2)对某一环境进行图示反应:再认一个人心里储存的环境图像。 e.g.在图上标出熟悉or喜欢的地方。图书馆、湖边 3)再认任务(recognition tasks):e.g.照片再认 4)距离估计并建造统计意义上的地图:简单地估计一个环境中两个地点间的距离。4、 认知地图中的错误 不完整 歪曲 画蛇添足5、影响认知地图的因素 环境熟悉程度 社会阶层 个体差异第三节 寻路(way finding)一、概念 包括计划、决策、信息加工,并且依赖于理解空间和心理控制的能力,即空间认知能力。二、促进寻路的情境特征1、差异性:相似性少,有利于定位,不

12、易迷路。2、视觉通达度: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也有助于定位。3、空间布局的复杂性:交叉路口的结点越少越简单,不易迷失方向。三、you are here”,的指路地图1、在一些空间规划比较复杂的大型广场、博物馆、地铁总站、购物中心,为了便于人们的寻路行为,在一些交叉路口、结点上都设置有“you are here,的指路地图。2、指路地图&标准地图的区别: 相同各特征与周围环境相应和一致 不同指路地图的方位只要是在自我指向时,与周围环境结构匹配就可以了:标准地 图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3、与认知地图的区别: 指路map是客观的。 认知map是主观的(主观因素会影响它的标准性和对客观环境的吻合程度)

13、。Chapter.4 环境因素与行为第一节 气候与行为一、地理和气候决定论气候决定论(determinism)气候可能论(possibilism)气候概率论(probabilism)二、温度与行为潜在温度:指当时周围环境的温度。有效温度:指个人对潜在温度的知觉。1、热与操作行为 工业环境 学校环境 军事环境2、热与社会行为 1)热与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模型(model of attraction) (Byrne,1971):当周围环境温度过高,人们体验到 热带来的不愉快时,人际吸引降低。 “分享效应”,(Bell&Baron, 1974, 1976) 2)热与攻击行为 暴力犯罪 攻击性随温度升高

14、而增加 如.按喇叭次数,29 高温降低攻击性“消极悄感逃离模型(negative affect-escape model)” 热和攻击性的中介变量一一消极情感 3)热与利他行为 不同季节有所不同 夏天一一随温度升高,降低 冬天一一随温度升高,上升 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长相 情绪体验3、冷与行为4、海拔、大气压与行为5、风与行为第二节 光照、颜色、气味与行为一、光照与行为1、光对生理与行为的影响2、季节性情感障碍 光饥饿(季节性情感障碍):秋冬日照时间缩短,某些个体出现喧睡、疲劳、嗜食碳水化合物、体重增加、情绪不高等反应,称为。(Rosenthal, 1984) 光治疗:光照补偿,“日光帽”。3、最佳光环境 白天一一间接自然光线 不同色光的光源二、颜色与行为1、颜色的三个心理特性2、色彩与行为3、色彩搭配 “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