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第二板块(学生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231931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二第二板块(学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专题十二第二板块(学生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专题十二第二板块(学生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专题十二第二板块(学生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专题十二第二板块(学生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二第二板块(学生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二第二板块(学生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板块 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基础知识积累一、字音识记1黄金缕( ) 2.蓦然( ) 3阑珊( ) 4.强说愁( )二、词语释义1宝马雕车香满路: 2笑语盈盈暗香去: 3众里寻他千百度:4蓦然回首: 5灯火阑珊处: 6爱上层楼:三、名句背诵1东风夜放花千树。 , 。2 。凤箫声动, ,一夜鱼龙舞。3蛾儿雪柳黄金缕, 。4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5爱上层楼, 。6而今识尽愁滋味, 。文本阅读探究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整体感知一、相关背景辛弃疾力主抗金却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仍坚持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的主张,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趋炎附势,不肯与主和派人物同

2、流合污。因此,他的许多作品,大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首词编在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里,甲集编于淳熙十五年(1188),可知这词必作于淳熙十五年之前。淳熙十五年,作者四十九岁,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六七年了。词中所谓的“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时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二、内容提要元夕,农历正月十五之夜,也称元宵节、灯节。词中通过元夕节对“她”的追寻,寄托了词人虽然仕途失意,却是宁固其穷、不改其节的情操,表现了词人不愿随波逐流、不改其志的美好品德。三、写法借鉴1反衬手法的运用词中以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用一群笑语盈盈的观灯者,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运用反衬手

3、法表达了词人不随流俗、甘于寂寞、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2比喻、借代手法的运用比喻:“花千树”将元宵节的焰火比作千万棵花团锦簇的树;“更吹落,星如雨”焰火像被东风吹落的满天星雨;“玉壶”比喻月亮。借代:“蛾儿雪柳”用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代年轻美貌的女子。3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作者使用想像和夸张手法,使词作具有浪漫色彩,词藻华丽,笔调委婉,意境优美。重点揣摩1词中作者笔下的“那人”是怎样的形象?明确 2词人对“那人”的追求,表达了他怎样的品格?明确 3“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整体感知一、相关背景“博山,在今江西

4、广丰县西南三十里,南临溪流,远望如庐山之香炉峰。”(清统一志江西广信府)辛弃疾四十二岁被劾落职后,闲居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市)。这里离博山不远,博山寺旁还筑有“稼轩书屋”,故辛弃疾常来往于博山道中,先后在这里写下十几首词,这首词当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辛弃疾这次被劾失官,一下子闲居十年,是很令人惋惜和不平的。辛弃疾是一位才兼文武的“一世之雄”,用世之心极切,抗金之志极坚。他“抱忠仗义”南归, 原想做一番事业,但当权者对像辛弃疾这种北来的归臣,总存戒心,不敢重用,而且动辄削职罢官,长期闲置。“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二、内容提要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落职,

5、闲居带湖时所作。在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表达了国势衰微、报国无门的忠愤和愁怨。感情真率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三、写法借鉴1对比手法的运用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说少年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却无愁“强说愁”。下片转入“而今”,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却有愁难说,故作轻松。整首词通过少年时的不知愁苦,衬托“而今”的愁深难言,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2叠句的使用两次使用“爱上层楼”和“欲说还休”,达到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同时前一个“爱上层楼”为上句的果,后一个是下句的因,避开了一般的泛泛陈述,把上下两句

6、巧妙地联系起来。“欲说还休”不但与上片的“爱上层楼”巧妙呼应,而且总结了“识尽愁滋味”,更渲染了一种“有苦无处诉”的气氛。3构思巧妙,生动真切词的下片,虽然没有明说怎样愁,但是用“识尽”二字,可以让读者品味出其愁之多,其愁之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且即便“识尽”却说不尽,何况说出来又有什么益处呢?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真可谓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重点揣摩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明确 2“爱上层楼”“欲说还休”在词中反复出现,结合具体语境分别说说它们表达的意境。明确 课堂巩固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案牍(d)蓦

7、然(m)削弱(xu)B阑珊(ln) 桎梏() 脚踝(hui)C果脯(p) 远岫(xi) 诗赋(f)D狙击(j) 压轴(zhu) 栖息(x)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百度(千百遍、千百次)B笑语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C蓦然回首(很惊愕的样子)D灯火阑珊(零落稀少)3下列各诗句所描写的传统节日,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A重阳节/春节/元宵节/七夕/冬至 B重阳节/元宵节/春节/冬至/端午C重阳节/元宵节/春节/七夕/

8、端午 D元宵节/春节/端午/重阳节/七夕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_。更吹落,星如雨。(2)_,蓦然回首,_,_。(3)_,欲说还休。欲说还休,_!(4)爱上层楼,_。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鹧 鸪 天 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1)词的上片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答:_(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

9、为题?请简要说明。答:_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西江月 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1)首句“醉里且贪欢笑”中的“欢笑”前加一“且”字,这样写有何作用?答:_ (2)全词为什么三次写到“醉”,这“醉”中隐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怀?答:_三、语言表达7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你是怎

10、么理解这三种境界的,请分别谈谈你的理解。答:_8在诗歌朗诵会上,朗诵辛弃疾的词破阵子将是其中的一个节目。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为这个节目设计一段主持词。(字数200字左右)破 阵 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答:_阅读鉴赏领悟素材档案素材一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建立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与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辛弃疾词现存600余首,数量居宋代词人之首。这些词篇,多以抗

11、金御敌、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为主题,抒发他个人的报国之心声,倾诉他驰骋疆场的渴望,表达他“马革裹尸当自誓”的决心,发泄他报国无门的不平之气,写尽他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愤。无论是慷慨激昂的战歌,还是壮志空怀的悲吟,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辛弃疾的爱国情操。应用角度这则素材可用于与“爱国情怀”“理想与现实”“文学才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相关的写作中。辛弃疾是南宋时代一位英气勃勃的爱国志士,是中国文学史上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他用词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抒发了当时社会人群普遍关心的抗战救亡的重大课题,表达了不甘忍受民族压迫的爱国情操,以及反击侵扰、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言语妙天下,名德冠朝绅”,可以概括他在言行、道德、文章等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