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2312417 上传时间:2022-07-19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绿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绿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绿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绿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怀宁县前进河绿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安徽德兴建设有限公司二零一七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编制 依 据第二章、工程概况第三章、主要施工方法第四章、劳动力计划、主要施工机械及物质计划一、 施工机械设备计划二、 投入本工程的检测仪器及设备三、 劳动力投入计划四、 拟投入的物资计划第五章、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第六章、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第七章、确保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第八章、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第九章、工程施工的重点和难点第十章、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第一章编制依据怀宁县前进河绿道工程施工图;怀宁县前进河绿道工程设计方案; 怀宁县前进河绿道工程技术措施和设计要点;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技术标

2、准,安徽省、安庆市颁布的现行道路工程设计规定;第二章工程概况2.1 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怀宁县高河镇前进河水(系政和路至高河大道) 两岸,为县城中心区域,北侧与孔雀广场相连,是众多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河两岸现状分布有慢行道,宽度约为1.2 米,本次拟按绿道标准对其进行改造,以完善县城中心区域的慢行系统。该工程具体位于政和路至小游园,建行至 G206国道段,长约 2000 米,宽约 3.5 米。利用原有土地,不新增用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绿道工程、交通工程、照明工程等。2.2 项目地理位置图2.3 设计方案本次绿道设计共分9 段,其中北侧有3 段,南侧有4 段,西侧及东侧各1 段,具体设计简述如下:

3、北侧:第一段:建行后青石板路至安宁街,长约62 米。本段现状沿前进河现状设有2.0 米宽青石板路。本段设计方案为挖除现状青石板路,利用老路基范围并向两侧拓宽,新建 2.5 米宽骑行绿道。第二段:安宁街至黄梅路,长约150 米。本段现状沿前进河现状设有1.2 米宽水泥砼园路。本段设计方案为破除现状园路,利用老路基范围并向两侧拓宽,新建 2.5 米宽骑行绿道。第三段:黄梅路至九华路,长约125 米。本段现状沿前进河现状设有1.2 米宽水泥砼园路。本段设计方案为原有园路基本保留可供行人步行,总体沿现状园路线形布设,新建2.5 米宽骑行绿道。南侧:第一段:政和路至安宁街,长约180 米。本段现状沿河滨

4、路现状设有1.2 米宽水泥砼园路。本段设计方案为破除现状园路,利用老路基范围并向北侧拓宽, 新建 3.0 米宽绿道,兼顾人行及骑行功能。第二段:安宁街至黄梅路,长约144 米。本段现状沿河滨路及前进河河岸坡顶分别设有1.2 米宽水泥砼园路。本段设计方案为河滨路一侧园路保留作为人行步道,前进河河岸一侧园路部分老路破除,利用部分老路基范围向两侧拓宽,新建 2.5 米宽骑行绿道。第三段:黄梅路至九华路,长约272 米。本段现状沿河滨路现状设有1.2 米宽水泥砼园路。本段设计方案为河滨路一侧园路保留作为人行步道,沿前进河河岸南侧新建2.5 米宽骑行绿道。同时将原有沿河滨路一侧园路顺接至九华路,顺接段长

5、80 米,顺接段路面宽同原有园路,宽度为1.2 米,结构层同新建绿道结构层。第四段:九华路至怀宁农商行家属院,长约180 米。本段该区现状无园路。本段设计方案为沿前进河河岸南侧新建3.0 米宽绿道,兼顾行人及骑行功能。西侧:河滨路沿政和路至建行后青石板路,长约310 米。本段现状为城市道路与广场铺装,无自行车专用道。本段设计利用现状城市道路的人行道及广场内铺装,在人行道及广场铺装上施划自行车标线。宽度为2 米2.5 米。东侧:九华路至南侧怀宁农商行家属院,长约730 米。本段现状为城市道路,无自行车专用道。本段设计方案为利用现状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在非机动车道上施划自行车标线。宽度为2 米

6、2.5 米。第三章主要施工方法一、透水混凝土施工(一)设计要求1、路基设计( 1)路基设计要求1)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2)土基顶施工回弹模量值:绿道大于30Mpa;3)路基施工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材料与工业废料;4)对特殊地质、水文条件的路基,应结合当地有关经验施工。( 2) 路基压实标准土质路基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 92%。本次施工绿道为人行及自行车综合慢行道,主要考虑为反挖路面结构层厚度,对不满足压实度要求的应进行换填处理。(二)结构层设计本次设计绿道为人行及自行车综合慢行道,无车辆荷载作用,且路边为前进河水系,故本次施工绿道用彩色透水水泥混凝土结构,具体结构设计如下:20c

7、m 彩色透水水泥混凝土(红色)20cm 厚 C20 素色透水水泥混凝土反滤隔离层(土工织物)土路基顶面回弹模量30Mpa,压实度 92%道路结构图(三)施工工艺1、基本原理透水混凝土是由粗骨料及其表面均匀包裹的水泥基胶结料,相互粘结,并经水化硬化后形成的具有连续孔隙结构的混凝土。是一种能让雨水向混凝土面层、基层及土基渗透的路面材料,能使雨水暂时贮存在它的内部空隙里逐渐蒸发,也能让土基里的水分通过它的内部空隙向大自然中自然蒸发,从而发挥维护生态平衡功能的一种新型环保的路面材料。2、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透水混凝土配合比采用填充理论及体积法按下面公式计算,其强度必须通过试验确定。(Mg/ g)+(

8、Mc/c)+(Mw/ w)+(Mz/ z)+P=1式中: Mg 1m3透水混凝土中粗集料的用量(kg)Mc 1m3透水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kg )Mw 1m3透水混凝土中水的用量(kg)Mz 1m3透水混凝土增强料的用量(kg )g粗集料的表观密度(kg/cm3 )c水泥的表观密度(kg/cm3 )w水的表观密度(kg/cm3 )z增强料的表观密度(kg/cm3 )P为设计孔隙率在实际操作中,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按填充理论用体积法进行现场调配。3、透水混凝土的投料方法包括:1)透水混凝土常规投料方法(一次投料),即:把骨料、水泥、水、外加剂等一起加入搅拌机内搅拌。与普通混凝土的搅拌相比,这种方

9、法虽然简便,但由于一次投料将会导致浆体包裹骨料不完全,水泥浆体的粘结作用不能很好地体现,直接影响到透水混凝土的强度。另外部分水泥浆体可能会结团成球状,填充于骨料之间的孔隙中,使得透水混凝土不能形成很好的连通孔隙结构,从而降低了透水系数。2)本工法提出采用三次投料方法,即先将 100%的骨料和70%的拌和水预先搅拌,然后加入50%的水泥(同时加入全部外加剂)进行搅拌, 最后将剩余的50%水泥和 30%的拌合水加入搅拌机。透水混凝土采用三次投料法,通过改变加料顺序,使得水泥浆在机械搅拌的作用下,均匀包裹于骨料表面,有效提高了其强度,并改善了其透水性。3)以配合比为C20 的混凝土为例,对一次投料和

10、三次投料搅拌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详见下表。一次投料与三次投料强度对比抗压强度 (Mpa)抗 压 强 度 (Mpa)搅拌方法骨料粒径( mm)透水系数( mm/s)7d28d2.05.019.016.021.5一次投料5.08.021.014.219.52.05.020.921.029.5三次投料5.08.023.919.525.24、透水混凝土的成型方法包括:1) 采用振动、压力结合的方法进行透水混凝土成型,振动可使试件下部透水混凝土充分密实,同时在其表面施加压力可以使其上、下部骨料颗粒间距进一步减小,接触点相应增多,使透水混凝土骨料充分咬合,形成均匀的多孔结构,充分保证了强度的提高。同时,

11、这种均匀多孔结构具有良好的孔隙连通性,确保了混凝土的透水性能。2) 采用振动、压力结合的透水混凝土成型方法,可以有效克服单纯采用振动或压制一种成型方法而导致的上下层透水混凝土密实度差别大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在提高强度的前提下保证透水混凝土的透水性能。3) 通过对单纯振动、单纯压制和振动、压力结合的三种成型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对比,其结果见下表。不同成型方法对透水混凝土强度及透水性能的影响骨 料 粒振动成型压制成型振动、压力结合成型径( mm)抗 压 强 度透 水 系 数抗 压 强 度透 水 系 数抗 压 强 度透 水 系 数28d (Mpa)( mm/s)28d (Mpa)( mm/s)28d

12、(Mpa)( mm/s)2.05.029.017.922.218.034.018.55.08.025.019.020.519.530.018.95、 透水混凝土的养护方法。1)由于透水混凝土的特殊性质较普通混凝土孔隙率要大的多,且均为连续孔洞。因此在透水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如何养护,以避免拌合水分蒸发损失,保证透水混凝土强度的正常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本工法提出采用薄膜保湿养护的方法来解决透水混凝土养护的问题。2) 自然养护对透水混凝土的强度发展非常不利,7d 和 28d 强度均较低。由于浆体层本身比较薄,透水混凝土水泥石表面出现的起灰现象,造成一部分胶结材料没有起到粘结作用,粘结面积降低,从而使得透水混凝土的强度有较大幅度的损失。而覆盖薄膜保湿养护的条件,与实验室内标准养护相当,充分保证了透水混凝土胶结浆体持续水化所需的水分,水泥浆体强度发展顺利,有效提高强度。3) 透水混凝土试块采用标准养护、自然养护和薄膜保湿养护对其抗压强度的影响见下表。不同养护方法对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骨 料 粒抗 压 强 度 (Mpa)径( mm)标准养护自然养护薄膜保湿养护7d28d7d28d7d28d2.05.023.033.318.926.924.034.05.08.019.22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