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港发展现状调查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230266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新港发展现状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武汉新港发展现状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武汉新港发展现状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武汉新港发展现状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武汉新港发展现状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新港发展现状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新港发展现状调查(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新港发展现状调查(一)湖北省物流发展现状 -2 -1.铁路交通 - 2 -2.内河航运 - 2 -(二)港口历史沿革和发展简介 -2 -(三)武汉新港现状 -3 -(四)港口相关情况 -3 -1. 航道情况 - 3 -2. 岸线情况 - 4 -(五)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4 -1. 港口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代化程度低 - 4-2. 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港口岸线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 4-3. 港口配套设施不完善。 - 4-4. 港口功能单一,综合服务功能发展滞后。 - 5-5. 铁路与水路对接问题困难重重。 - 5 -6.物流的信息化共享难。 - 5 -(六)对问题的改进建议 -5 -

2、1.保护及合理利用岸线资源 - 5 -2. 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新港建设投资力度 - 6-3. 控制港口陆域用地,调整港区布局 - 6-4. 加强新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体系 - 6-5. 引导产业在沿江布局 - 6 -6. 依托港口 - 7-7. 加强协调管理 - 7-8. 企业政府部分加强宣传和引导 - 7 -(七)对新港今后的发展展望 -7 -(八)参考文献: -8 -(一)湖北省物流发展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内陆多式联运与国际多式联运的要求 也越来越强烈。多式联运是将不同的运输方式组合成综合性的运输一体化,通过一次托运, 一次计费,一张单证,一次保

3、险,一次报关,由多式联运经营人签发全程提单,并由各运输 区段的承运人完成全程运输的运输方式。湖北省也正在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湖北省物流发展 局以武汉、宜昌、襄樊物流基地为重点,大力推进物流基地示范建设。与此同时,重点培育 和树立物流示范企业,如以武汉舵落口物流中心为代表的多式联运、物流信息管理、应用先 进物流技术等方面的示范企业等。湖北省运管局召开了部分物流企业座谈会,积极推进传统 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当然,目前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运输的货物以煤、 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为主,适箱货源如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较低,用集装 箱进行运输成本较高,集装箱尚未实现标准化,不能与国际

4、接轨,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尚未 建立,对集装箱运输的需求尚不迫切。1. 铁路交通湖北省目前的铁路交通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铁路运输企业拥有自己的运输工具、交通干线 和很大的仓库面积,以及专门用于仓储管理的专业设备和从事仓储管理的人员,使其在物流行 业中拥有资本。自 2007 年以来的几次提速,已经为省会武汉渐次打通了开往周边省会城市 的快速通道。2. 内河航运在内河航运方面,水运内河航道基本处于自然状态,高等级深水航道比重小,目前能通过 300 吨级以上船舶的五级航道里程很少,港口除部分新建的专业化泊位外,大部分内河港口的 装卸设备、工艺效率落后低下。(二)港口历史沿革和发展简介武汉两江交汇、三镇

5、鼎立,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大铁路动脉的十字交汇点,上通巴 蜀、下抵江浙、南连湘粤、北接陕豫,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我国内陆著名的商贸重镇 和重要的通商口岸。新中国成立后,武汉被批准为长江沿岸8 个外贸口岸之一,是全国内河 主要港口。湖北境内长江干流全长1038 公里,占长江干线通航里程的36%,地处长江与汉水交汇 处的武汉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水运和港口经济的自然地理条件。建国后,湖北航运事业 蓬勃发展,武汉港一度成为全国内河第一大港,汉口码头年货物吞吐量仅次于上海,水路航 线可达到世界多个国家。彼时,川、陕、湘、鄂、豫等内陆省份的粮、棉、茶等农产品,均 借道武汉港顺江出海,走向全国和海外

6、市场;海外的丝绸、布匹等产品则从长江口进入腹地, 在武汉批发分销。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受行政区划限制,湖北港口岸线资源缺 乏整体规划,航道、港口建设投入不足,加上沿江高速公路、铁路的竞争等原因,长江“黄 金水道”一度衰落,年吞吐量长期在5000 万吨左右徘徊。码头布局比较分散、功能分区不 强、基础设施滞后、现代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港口的规模化发展,导致湖北港口 发展一度停滞不前。2008年5 月,为重振长江“黄金水道”,湖北省委省政府着眼于拓展武 汉中心城市功能,凸显武汉辐射带动作用,做出了建设武汉新港的重大战略决策将武汉 和鄂州、黄冈、咸宁四市港口资源整合,统一规划建设“武

7、汉新港”,并确立了“亿吨大港、 千万标箱”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三)武汉新港现状根据规划,武汉新港力争打造成集现代航运物流、综合保税服务、先进港口设施和经济 技术开发为一体的现代港、中西部走向海外的国际港、水水和水陆中转的枢纽港,以及港口 与产业相互促进的先导区,集中建设“一个新港商务区、两个集装箱核心港、五座临港新城、 十二个临港产业园”。目前,武汉新港规划港口岸线627 公里,规划区现有27 个港区。港区及腹地面积达9300 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均占全省的 40%以上。两年半来,湖北省加 快推进武汉新港规划建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与对外交流,共完成投

8、资116.8亿元,推进了 29个港航基础设施项目、21个集疏运项目及15个产业、物流园区项目建设。 2008年货物 吞吐量8316 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7.18 万标箱;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逆势而上, 货物吞吐量达 8657 万吨,集装箱 56.46 万标箱;2010 年,新港再次蓄势而上,吞吐量一举 突破 1 亿吨,集装箱达 65 万标箱,新港由此展露出强大活力。 武汉新港现已成为中部地区走向海外的重要门户。先后开通了直达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 及港澳地区的不定期货运航线;恢复开通了武汉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直达”航线;2010年7 月,新港又开通了直达我国台湾地区的货运航线。沿江经

9、济带再现当年汉、沪“双核”联动 的发展模式。据介绍,四川、重庆、河南、湖南等内陆省市的大批外贸货物,以及福建、浙 江等沿海地区销往内地的货物,如今又开始大量选择在武汉中转。(四)港口相关情况1. 航道情况规划区包括长江和汉江两个区段,长江区段上起于赤壁,下止于鄂州,不仅包括规划区 内的武汉、鄂州、黄冈,还包括咸宁市的赤壁、嘉鱼。根据长江航道条件,武汉至重庆为二 级航道,可常年通航由1500 吨级驳船组成的6000吨级船队,中洪水期可通航3000吨级海 船,武汉以下至安庆河段常年通航由2000吨级驳船组成的30000 吨级船队,中洪水期可通 航 5000 吨级海船。整个航道的分界为武汉长江大桥,

10、规划区内航道条件良好。汉江区段自 龙王庙至新沟,位于武汉市境内,可通行1000 吨级船舶以及由1000吨级驳船组成的船队。2. 岸线情况规划区内长江两岸岸线总长 435.3 公里,宜港岸线长 184.2 公里。长江右岸总长 265.6 公里,其中宜港岸线主要有赤壁、陆溪口、青山、白浒山、葛店、三江港区等12 出,共 117.8 公里。其中赤壁港宜港岸线长约3公里,现已利用1.5 公里,嘉鱼境内陆溪口、石矶头、鱼 岳、潘家湾、簰州港区宜港岸线共长48 公里,现已利用6.2 公里。长江左岸宜港岸线长169.7 公里,可利用岸线主要有纱帽、沌口、杨泗、谌家矶、阳逻、唐家渡港区等9 处,共 66.4

11、公里。汉江两岸岸线总长112.9公里,宜港岸线长26.7公里。其中汉江左岸长51.6 公里,宜港岸 线 15.8 公里,主要分布在青峰、舵落口区域;右岸长61.3 公里宜港岸线 11.7 公里,主要分 布在蔡甸、永安堂等区域。(五)现阶段存在的问题1. 港口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代化程度低2007 年武汉新港完成货物吞吐量 6195 万吨,仅为上海港的11%, 南京港的57%。武 汉新港除阳逻、杨泗、武钢等港区有一定规模并拥有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外,大部分码头设 备简陋,装卸工艺落后,机械化水平低,生产作业效率低。港口投入不足是造成这种状况的 主要原因。当今世界港口发展趋势是大型化和深水化

12、,但由于港口属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 大、周期长、直接经济效益较低,对于资本吸引力有限,制约了港口发展。加大对武汉新港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势在必行。2. 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港口岸线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武汉新港两江四岸水域岸线总长414 公里,从目前来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位于阳逻长 江大桥上游部分岸线利用程度较高,可开发利用的优良岸线资源已经十分有限,下游部分岸 线利用程度较低,可开发利用的优良岸线资源丰富;二是沿江产业布局分散,港口岸线利用 率低,存在深水浅用、多占少用等情况,造成岸线资源浪费,制约港口腹地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3. 港口配套设施不完善。集疏运条件差港区内部通道简陋狭窄,集疏运通道不

13、畅,外部道路与市区道路相互干扰 集疏运网络还不完善,现有的集疏运方式缺乏统一规划,货物运输集散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 挥,运输方式衔接 组织协调难以满足新港腹地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另外,港口的水电通 信等设施不完备,环保、安全设施缺乏,对港口生产作业造成不利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比较脆弱。4. 港口功能单一,综合服务功能发展滞后。当今港口正向以物流为中心的资源配置型港口方向发展,在物流、信息、临港工业等领 域不断拓展其现代化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长期以来,规划前的武汉港等港口一直以传统的 货物装卸运输功能为主,服务质量和机械化程度比较低,港口功能单一,综合竞争力不强, 综合服务功能发展滞后,这些问

14、题影响和制约了武汉新港向技术先进、功能齐全、通江达海 的国际一流港区迈进。5. 铁路与水路对接问题困难重重。水铁联运存在“瓶颈”。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方面:牵头推进此项业务的职能部 门不明确,对拓展水铁联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具体政策和相关的法规的建设滞后,未能为 实施水铁联运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缺乏对铁路、港口等相关部门的有利协调以及对相关配 套设施的投入。目前个别企业依靠自发零星地开展多式联运,但是在此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 难以解决,业务无法形成规模。在此问题中,铁路于水路的对接是很重的一个方面。6. 物流的信息化共享难。武汉新港区域内经济实力较强、信息化基础较好的港口分别建立了港口管理信

15、息系统, 其中阳逻采用由广州宜讯开发的CTMS系统,杨泗港口生产采用上港海渤公司的TOPS系 统。规模较小或正在建设的港口则信息化基础薄弱,管理系统功能 较少,只开发了人员和财务管理系统,或者完全未实现信息化管理。在临港产业中,武汉地 区大多工业、商贸企业,其物流主要依赖于企业内部物流,产业内部物流信息化建设已经初 见成效。许多大中型企业已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和企业网站,大约 55%已经建立了信息管 理系统,大约 65%的企业已有自己的网站。部分企业如:中百仓储、 武钢、 武烟等企业 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 ERP、 电子商务平台。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 如 RFID 技术已在武 汉钢铁公司、 铁路快运等企业开始运用, 并取得比较好的管理效益。在已建管理信息系统 的企业中,系统是内部局域网的和广域网的大约各占一半。但由于企业各自建立的管理系 统标准不一, 结构多样化, 导致各类系统无法互通, 数据无法共享, 使得企业间信息采 集重复率高、交换频繁,兼容难度大,阻碍了武汉新港物流业的发展。(六)对问题的改进建议1. 保护及合理利用岸线资源武汉虽然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和汉江、巴河等众多支流,但岸线资源并不富余,特别是深 水岸线比较有限,必须保护及合理使用岸线资源,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