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2300313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意象欲出造化已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意象的解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国鹏【内容提要】“意象”即意中之象,是诗歌灌注生气的前提。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所以,无论是创作,还是鉴赏、教学诗歌都要了解诗歌这一特征。对诗歌意象的探究是 解读和教学诗歌的要核。本文拟从诗歌意象的内涵、诗歌意象的特点、诗歌意象的分类、 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意象举例等方面来解读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的意象。【关键词】诗歌 意象 语文 教学2003 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是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 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发现与创新。其中鉴赏与 感受作为语文审美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在必修课程与选

2、修课程中呈现为学分制。高中语 文教材第三册用三个单元的篇幅安排了16 首诗歌,古今中外无所不有,诗歌教学再度 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阅读、鉴赏诗歌,是现代高中学生必修必备的 语文素质。但是,我们的诗词教学的现状又如何呢?上海中学做过一次针对高中学生进 行的诗歌教学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中学的诗词教学现状很好的,只有2.9%,认为较差 和很差的占 44.9%,认为较好和一般的占52.2%。教学实践也表明,许多同学,在诗歌 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面前,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一脸茫然,或瞎 猜乱想,曲解诗意。我们不难发现,多数学生根本就是没有形成扎实有效的鉴赏古典诗 歌的能力

3、,在诗歌的学习中得不到美的愉悦,当然也就谈不上欣赏和喜爱优秀的中国古 典文化了。所以改革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已是时下语文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 的课题。下面我试图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来谈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改革。一、诗歌意象的内涵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 里曾论及“窥意象而运斤”,即指诗人当以审美意象构筑其艺术世界;唐代诗评家司空 图在二十四诗品缜密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明代诗评家胡应麟也说:“古 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一言以蔽之,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 人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上)。简单地说,“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 念、

4、感兴或文化内涵。“象”,就是物象、形象。对于这种积淀着深厚文化内涵或作家 个人感情的物象我们称之为“意象”即意中之象是也。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翻飞在 花丛,在草间,在泥沙的浅黄的路上/在静寂而又炎热的阳光中/它是蝴蝶/当 它终于被捉住/而拍动翅膀之后/真实的形体与璀璨的颜色伏贴在雪白的纸上。”这是对 诗歌意象的形象概括。“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 鸟鸣涧)的静谧恬然是“人”“桂花”“月”“鸟”“涧”等意象使然;有了“月” 和“江”的组合,于是就有了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 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人生探问

5、和深沉的宇宙 意识。可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二、诗歌意象的特点1. 含蓄性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意在彼。有的以物喻人,如屈原的诗歌用善鸟香草,来配 君子;恶禽臭物,来比小人。有的以物寄情思,如“月亮”是“思乡”的同义语,“折 柳”代表离别,留恋之意。也有的意象是作者思想的流露和愿望的表达。如“欲济无舟 楫,端居耻圣明”,“舟楫”非指船,而是指作者想入官场,施展才华的引荐之人。2. 特定性在不同的诗人笔端,那些特定的意象都可能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如“菊花”傲 霜之花,屈原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菊花象征自己品行 的高洁。唐,元稹在菊花里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

6、花”诗中的“菊” 同样表达诗人的高洁、坚贞。至于“明月”寄乡愁,“梧桐”表伤感等在古典诗歌中非 常多见。3. 丰富性中国古代诗人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 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在抒写心灵时力求“意”与“象”,“物”与“我”的完美结合。 同样是美酒,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而李白却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 金樽空对月,”杜甫也如是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同是李白“酒” 在他笔下又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种时乐、时悲,时愁、时喜, 时离、时合都是通过“酒”这一意象来表达的。“酒”这一文化现象在古典诗歌中被赋 予了丰富的内涵。三

7、、诗歌意象的分类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和依据。在平时的 诗歌教学中,应先从课本入手,让学生先熟读课本中的诗歌,标出每一首诗歌(包括现 代诗歌)中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进行细致的分类。在这个过程中结合每一首诗的思想 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分析,使得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作用有一个初步的 了解。然后,让学生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比较各种意象,把握意象中包含的深刻意蕴, 从而领会诗作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思想倾向。诗歌的意象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一)组合意象:将有关的几组具象罗列出来,从具象的形、声、色、味去体会诗 句,确立联想方向,发挥想象,把作者蕴涵在

8、意象中的主观色彩挖掘出来,例如:王昌 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 人来”。根据诗中“荷叶”“罗裙”“芙蓉”等意象的形、色来联想:采莲女裙似荷叶、 脸如荷花,荡舟于荷丛,放歌于水上。这些意象组合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格调清新的 采莲图,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写作时欢快喜悦之情,进而也能体会到诗人热爱生活、热 爱自然的情感。再如,孟浩然的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 中的意象都着上鲜艳的色彩:黄、翠、白、青清新、明快。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大自 然的热爱之情。又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是并列了水村、山峦、酒、 旗、风几组物象,从而让我

9、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二)象征意象:艾青说:“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互相间的借喻,是真理的 暗示和譬比。”诗人通过象征体的运用,使思想感情具体化,引起读者深思,从而获得审美愉悦。新修订的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在阅读练习中选取了诗人卞之琳的诗断章。该诗 作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世界,以象征的形象暗喻人生哲理,既有丰富生动的艺术感,又蕴 含对世界的体验。“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的表面平淡无奇:桥上有风景,于是你在看;你也构成了风景 于是别人也在看你。在无奇中,让人体会到了画面所蕴含的丰富的生与死、知与不知的 宇宙人生的相对性哲理。“明

10、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装饰”的是 梦,这一语言的搭配极为巧妙,巧就巧在具象词与抽象词的组合,打破了语义的逻辑关 系,构成了一种诗意的逻辑,从而大大扩充了诗歌语言的弹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涵, 又扩展了诗的表现范围,加深了诗的理意。因此,欣赏诗歌,只有抓住诗歌形象的语言 和象征的形象反复体味,才能深刻领悟诗歌中浓缩着的内涵。(三)白描意象:指对形象作具体描述,从而使感情具体化,当然,描述不是客观 的,而是渗透了主体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如选入课本中的辛弃疾的词西江月“明 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说全词都是铺陈 意象,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

11、一幅恬静的乡村夜景图,描写景物不着一情字,但又 处处可见那浸润其中的作者之情。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恬 静的意境。全诗的精妙所在也许就是那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一喧声、莲动、 舟行,让人以为他是在为热闹作铺排,而恰恰相反,诗人妙笔生花,借“动”显“静” 着力表现幽静的意趣。正如“蝉噪林愈静”,写动态是为了更好的烘托静。这句诗中“莲” 被动态化,不仅不与幽静基调抵触,还生发出摇曳生姿的美丽。杨万里的昭君怨咏 荷上雨“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蓬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 珍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从整体上创造了这样一番景象:梦的氤氲带来的是 泛舟西湖,

12、荷满莲香,烟雨交加的如诗如画的仙境,觉醒后池荷跳雨,清波涟涟,美不 胜收。此情此景与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又该是别有一番滋味吧!看来同样是 写荷之美,不同的作者的切入点,便构造出芙蓉不同神韵。(四)通感意象:即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互为转 化,从而获得一种新奇的艺术感觉。如舒婷的路遇“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铃 声把碎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前一句听觉铃声转化成为视觉悬浮,后一句听觉嗅 觉与心理感觉交织转换,沟通组合,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奇妙的境界,铃声能浮,铃声 抛花香,使读者不禁为诗人的丰富想像而拍案叫绝。又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 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

13、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视觉“老水车”与听觉 “疲惫的歌”相连,诗人用这种苍凉的意象开头,一下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极佳的诗歌欣 赏状态,地老天荒之中去感受那份震撼,那份深厚,数百年的历史沉寂一下跳到了读者 面前,开阔而雄浑,苍茫而深沉。“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 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又将具体意象与抽象意象融为一体,在时空的急剧转捩、对比中, 完成了诗人主观情志的表达。而“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 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这些意象,让我们在最初的震撼过后, 又恍然于它们所代表的强烈思想感情的复杂意义之中,从而使我们从艺术的视角感

14、悟到 了这首诗独具的审美情趣,使我们感到诗人内在的精神与诗的意象的一致性。因此,诗 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诗的创造力、想像力,诗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 塑造上。读诗,必先读懂意象。五)比喻意象:它借助鲜明、生动的喻体形象,使情思具体化,从而增强诗的表 达效果。古典诗歌中,许多意象具有隐喻性,意象本身与意象所隐喻的对象有一定的相 似点,这个相似点便是理解意象的关键。例如:”蝉”生长在夏季,餐风饮露,古人常以 “蝉”象征高洁或自比。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诗人以蝉喻自己品行的高洁。另外,立秋以后的蝉活不了多久,秋雨后,蝉声更是悲凉, 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同义语

15、。柳永的诗:“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凄清悲凉之情跃 然纸上。又如“水”,绵柔且剪不断的的特性特与人的惆怅情绪有相似性,诗人往往以 水喻愁。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这里,水已成了诗人满腹愁绪的外化,水就是愁,愁就是水。徐志摩的名诗 “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那榆荫下的一潭,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母校黄昏中的 金柳,在诗人眼里就像艳丽的新娘,在诗人心中荡漾;那映照着彩虹的潭水,就是诗人 青年时美好的幻梦。柳、潭,原本很平常,但一和诗人对母校深深的眷恋联系在一起, 就变的如此

16、美丽,让人浮想联翩,充满了向往,从而真切的感受到诗人的感情。四、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意象举例1.树木类“柳”的意象。柳”和“留”谐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别的意义在里面。它常常 出现在送别诗里。例如,唐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 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如,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抒发了 和情人离别的凄苦之情,就用“柳”作为意象,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些诗歌里,“柳”就是思念,柳就是离情别意。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见。梧桐:在古代诗歌中,大多表示凄苦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秋雨吹打梧桐,心中充满愁情苦味。梅花:在我国诗歌中,“梅”是诗人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但作者表现的感情不尽 一致。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 誉为“岁寒三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