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进德_机械93_2009080032_科技史讲座期末论文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229481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7.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黎进德_机械93_2009080032_科技史讲座期末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黎进德_机械93_2009080032_科技史讲座期末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黎进德_机械93_2009080032_科技史讲座期末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黎进德_机械93_2009080032_科技史讲座期末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黎进德_机械93_2009080032_科技史讲座期末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黎进德_机械93_2009080032_科技史讲座期末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黎进德_机械93_2009080032_科技史讲座期末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黎进德_机械93_2009080032科学技术史系列讲座 潘际銮-中国科学院院士 潘际銮,1927年12月24日生。江西瑞昌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昌大学博士生导师。1948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研究生毕业。现为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湘潭大学名誉校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材料科学与工程评审组组长、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机械系主任,南昌大学校长,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国亚琛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客座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尤帝卡分 校)名誉教授,大连铁道学院、山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

2、学顾问教授等。艰难的求学时代1927年11月21日,潘际銮出生在江西九江的一个铁路职员家里。潘际銮的祖父潘文琼是个贫寒的读书人,父亲潘凤林,14岁考中了秀才。科举废止后,他进入了铁路学堂,毕业后从职员做起, 直至升任九江站站长、段长。1934年至1937年,潘际銮先后在九江南浔铁路小学和滨兴洲小学读书, 父亲尽了最大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求学机会。小学快毕业时,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也改变了潘际銮童年的生活。为了不在日寇铁蹄下过亡国奴的屈辱生活,潘家辗转去了湖南。不幸的是, 潘际銮和他的表哥得了伤寒症。潘际銮永远也忘不了在全家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这段经历,

3、他虚弱的身体伏在父亲宽阔的背上,几百里路上,父亲蹒跚前进的沉重脚步,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上。 从父亲的身上,他懂得了什么叫毅力,什么叫乐观,什么叫奋斗。在潘际銮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无论是生活的艰难、工作的挫折、政治风浪的冲击,他都能正视和承受,这有他父亲的重要影响。不久,潘际銮父亲又带着一家离开湖南,经过广西柳州,又乘汽车去了云南。1939年, 父亲在叙昆铁路找到了工作,尽管收入微薄,父亲还是尽量设法供子女上学。1939年秋天, 潘际銮和他二哥潘际炎考入昆明云瑞中学,他俩寄宿在学校里,每周末回家一次。1941年秋, 潘际銮考上了镇南县联合中学,开始进入了高中学习阶段。这所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要求严格

4、,教学质量高。1943年春, 潘际銮考入公费的昆明中山中学,1944年毕业,参加了云南全省高中毕业生统考,成绩名列第一, 成了全省的“状元”。接着,又考取了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是“七七”事变后,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内迁联合组成的, 当时拥有文、法、商、理、工、师范等共26个系。踏进西南联大校门, 潘际銮的第一个深刻印象是它的清苦、朴素。联大的校室很简陋,伙食也很差,但这丝毫没有减低学生们求知识、做学问、关心国事的热情。令潘际銮感受最深的是联大踏实严谨的学风。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大、清华、 南开相继迁回北方。1946年夏天,潘际銮和二哥潘际炎,带着改做的两件旧棉袍,靠学校发的一些路

5、费, 从昆明来到北平,进入清华大学。从西南联大到清华大学,潘际銮接触到了许多使自己永难忘怀的师长。他们的学识、作风、品格和音容笑貌,深深地印在潘际銮的心上。1948年夏, 潘际銮以排名第四的成绩毕业留校当助教,成为著名机械工程师、教育家刘仙洲教授的助手。1950年,潘际銮由清华大学选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研究生。 哈工大被教育部确定为学习苏联教学经验的重点大学,有50多位苏联专家到校任教。 潘际銮的导师是国际上知名的焊接专家普洛霍洛夫博士,潘际銮没有想到,他的一生从此和焊接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普洛霍洛夫的指导下, 潘际銮利用技术纯铝制成条状试件,对金属的日危性温度阶段内的强度、塑性和温度、 变形速

6、度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验证了某些关于金属变形和断裂的理论。上述实验成果, 从理论上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初步形成了描述焊接中金属热裂纹形成和和理的特理模型,运用这一理论, 就有可能在各种焊接工作中预测裂纹产生的可能性。1955年暑假,潘际銮返回清华大学,正式组建焊接教研室,并任教研室主任。 他是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创建者,也是中国第一个焊接专业的建设者。科技创新的年代50年代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科学技术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以潘际銮为首的青年学者群体,很快就取得了属于全国首创的大型轧辊板极电渣焊、大型锻堆焊等项成果, 为国家和企业解决了许多重大的技术难题。更重大的任务提出

7、来了,潘际銮没有在重担面前犹豫退缩。1959年, 当清华大学自己设计建造我国第一个核反应堆时,32岁的潘际銮率领一支由教师、工人、学生组成的队伍, 勇敢地承担了反应堆设备的焊接任务,尽管他非常清楚这一技术的高难程度,如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核泄漏的灾难性后果。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复杂的工程:主要建筑物共8幢,包括17种工艺系统、几百台精密仪器设备、几千套电气与机械部件的20多万米管线。为了解决防腐蚀的特殊要求, 大量设备需采用铝材和不锈钢的焊接结构。其中,放置堆芯和高纯冷却水的铝制大水池,容积50吨,深达8米。为了杜绝放射性水的泄漏,这个庞然大物的密封要求极为严格,不容有丝毫缺陷。这样巨大的铝制传壁

8、容器, 只能采用特殊的氩弧焊技术。这在当时国内没有先例,国外也属罕见。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关,潘际銮和组内的师生付出了大量心血,进行了严格的实验研究, 智慧和汗水,换来了欣慰的成功。不久,几千米焊缝经X光检验无一气孔,足有两层楼高的铝质大池子奇迹般地诞生了。潘际銮改进的氩弧焊接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科学攀登无止境,潘际銮并没有就此止步。1963年,他与教研组其他几位老师一道, 与上海电焊机厂合作,又一次率先攻克了一项新的技术,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真空电子束焊机。1965年, 这种名为ZD30型电子束焊机,获得了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授予的新产品创造二等奖。“为什么不能争取拿个一等奖?”依照

9、潘际銮的个性和抱负,他是不摘桂冠不罢休的, 他时刻想着有更大的成果奉献给党和人民。自喊出这句话起, 他一直在想着如何早日圆“国家一等奖”的梦,即使在十年内乱期间也未曾忘怀。这一刻终于到来了,1984年6月,经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审查评定,潘际銮等人研究成功的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QH-ARC),荣获了国家发明一等奖。这正是我国工业方面,也是在高校系统中第一个荣获国家科技发明最高奖的项目。梦圆时分,是令人兴奋的。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项重大成果,是潘际銮等人经过6年的奋斗才获得的。1978年,那是百废待兴的岁月,潘际銮和他的焊接教研组根据科研总体方案, 几个专题的实验研究陆续上马。其中,开发

10、一种新型的焊接电弧控制法被列为重点。在以后的日子里, 他们不仅要攻克一个一个科学技术上的难题,而且要为经费不足、设备简陋等困难而奔走。1980年10月, 潘际銮凭借已有的研究基础,在日本大孤举行的“八十年代焊接研究国际讨论会”上,发表了有关QH-ARC 控制法的学术论文,立即引起了反响,许多同行纷纷向他表示热烈祝贺,有的表示愿意合作研究, 有的表示对技术转让感兴趣。国际焊接学会的瑞典代表伯格博士, 敏锐地察觉到该项成果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价值,他的公司很快与我国签订了引进这项新技术的合同。1983年, 新焊接系统的原型机在清华大学制造完成。瑞典这家公司验收了样机,表示非常满意。经过潘际銮等人的不

11、懈努力,QH-ARC控制法共推出三个方案,实现了两次重大突破。 这项被认为开辟了焊接控制技术的新路、把焊接技术推向了新阶段的科研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它实现了焊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和焊接参数的自动优化。采用这种控制法,不仅可以提高焊接的质量,而且利用它就可以实现单面焊接双面成形。这样, 焊接工就可以不用长时间钻进高温的管道内部进行作业了。这项技术的优势和潜力,已经为国际焊接界所公认。这项发明, 已分别在中国和美国获得了专利权。1985年5月25日,瑞典每日工业报对此作了报道:“这是发展中国家中贸易上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人们一般认为,这种先进技术应该是由像瑞典这样高度工业化国家研究出来

12、, 然后再出口给发展中国家的。然而,这次情况却正好相反。 ”这篇报道还称赞说:“中国的研究人员受过最高等的教育,非常出类拔萃。”潘际銮在他的科技生涯中,还有许多开拓性的业绩。60年代初, 他和二哥潘际炎(铁路桥梁专家)就联手提出把焊接技术应用于建造铁路桥梁的大胆设想, 并雄心勃勃地做着要在长江上修建一座焊接大桥的梦。不几年,潘氏兄弟的这一设想在成昆铁路上变成了现实, 一座座不同结构形式的栓焊桥横跨在成昆铁路上,使我国的铁路桥梁技术居于世界前列。30年后,潘氏兄弟又圆了一个梦, 一座用栓焊技术建筑的新的长江大桥,在他们的故乡九江巍然屹立, 它是潘际銮为中国焊接事业和铁路桥梁事业树立的又一座丰碑!

13、几多付出,几多收获,潘际銮在国际同行中的声望日隆。1989年, 潘际銮应邀参加美国焊接学会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在学术报告会上,他以脉冲MIG 焊接的控制为题作了报告, 介绍了“脉冲MIG焊自适应控制”、“以CCD为传感器的熔透识别”、“熔透闭环控制”等学术成果, 再次引起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潘际銮以其高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经验,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尊重。1980年, 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年他被推选为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1986 年又被评选为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1986年又被选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在第35届国际焊接学会上, 他被推选为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

14、。他的事迹被收入英国和前苏联编辑出版的国际知名人士名录。为表彰潘际銮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贡献, 全国总工会曾授予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他还是北京市特级劳动模范。对于名誉和地位,潘际銮认为,那“只是奋斗的结果,但决不应是奋斗的目标! ”他在数十年科学道路上艰辛攀登的实践中感到: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求知、创造和奉献; 如果把追求的目标聚焦于功名利禄,那无异于在眼前蒙上迷雾,使自己短视,甚至扼杀学术生命。 他也奋力追求人生的欢乐和幸福,但他始终认为:只有当自己的创新之梦一次次得以圆合,即只有当自己的创造发明获得成功,并为人们所承认、特别是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时,才会享受到人生无

15、比的欢乐和真正的幸福。投身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1993年5月4日,这是个值得江西老表欢庆的日子, 经国家教委批准由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而新组建的南昌大学正式挂牌,宣告成立。更使一些有识之士庆幸的是, 受聘于南昌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是大名鼎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还曾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潘际銮教授。这太难得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桑梓报效情。多次参加过在京江西籍学部委员研讨会, 多次为南昌大学的建立和发展献计献策,对江西的教育事业情有独钟的潘际銮回来了。他带着祖父、 父母的骨灰返回故里、叶落归根,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 当他从黄懋衡副省长手中接过南昌大学校长的大红聘书

16、时,他明白,他心中托起的是一个光荣而神圣的梦,一个4000万江西老表想了近半个世纪的玫瑰色的梦。潘际銮面对艰难,从不畏惧;面向挑战,傲笑相迎。办大学, 他要求:不但要有高质量的教学,还要有高水平的科研;展望未来,潘际銮提出:面向21世纪,以改革总揽全局,定位于江西, 服务于江西,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南昌大学!四年来,南昌大学围绕办学目标,进行了一系列高标准、大跨度的改革。针对教学建设, 潘际銮提出了以改革学风为切入口,实施以学分制、淘汰制和流动竞争制为核心的学生“三制”改革。 好差分开,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柔性培养;有奖有罚,动态流动。按学习成绩和德育综合测评排队, 对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在前10%的学生学行重奖。后10%的学生实行部分交费。 对在各学期未修满规定学分数60%的学生,要求缴纳全部培养费,并跟班试读一次,仍未修满学分数60%以上者,予以退学。 “三制”改革仅一年,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