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歧解千古谜 空幻莫测通境情──李商隐《锦瑟》赏析 千古诗谜?锦瑟》已选人新编高中语文课本,这是很能体现编者审美眼光的重要举措,然而对这首最能激发学生想像、引发解读兴趣的杰作,课文注释中却只采取悼亡一说,虽然把它仅仅作为一首爱情诗来解读不能说错误,但我认为这对学生深刻把握多角度理解这首诗是不利的,因此对这首诗的主旨诠释及艺术特证做一些介绍与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提高学生感悟古典诗歌艺术韵味的能力一、主旨隐晦:诠释学的困境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最难解的一首诗,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就曾感叹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清代诗人王士帧也说:“一篇锦瑟解人难〞这首诗具有超越诠释学的穿透与征服力量,千百年来它既膝陇晦涩,又家喻户晓,一直在激起人们观赏探究的兴趣,因此它又是解释最分歧的一首诗,它似乎具有笼罩大地的可变性抒情结构,在它那七宝楼台光怪陆离的大厦中,人们不断发现它的新意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诠释?锦瑟》的文章多达一百五十余篇,而且还不断有人在进行新的探索刘学锴、余恕诚着?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1月版〕共收录清代之前〔含民国初年〕的四十种解释,加上今人钱锤书和他们自己的按语,一共是四十二种。
概括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种:1、咏令狐家青衣说;2、咏瑟声适怨清和说;3、悼念亡委说;4、自伤身世说;5、自题诗集序诗说等这些说法中以“悼亡说〞和“自伤说〞最有名余二师的解释是承民国初年张采田的“自伤身世说〞而来的,但他们抛弃了张氏解释中的穿凿附会成分,因而显得更圆通,比拟能为人们所接受先不妨总体上来把握一下全诗的大意:首联“思华年〞是一篇总纲无端〞这个虚词揭示迷茫情感的意绪总源两句大意是:锦瑟啊,你为什么凭空白地有五十条弦呢?面对着弦弦柱柱弹奏的乐声,我不禁追忆起自己的盛年光景来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庄子梦中幻化成蝴蝶而人蝶两茫;一个是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杜鹃啼血悲鸣春心,应该指政治上身世上伤痛的感情两句大意是:人生的变幻迷离,有如庄生梦蝶不知身世是人是蝶;人生的伤痛,有如望帝的伤春意绪,托杜鹃的悲鸣叙述出来腹联壮丽多姿又云烟渺渺前句用沧海鲛人之泪成珠的传说,后句用中唐诗人戴叔伦“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名言大意是说;在惨淡的月夜,沧海之珠,带领冰凉的泪水,犹似我身世的沉沦;而蓝田的美玉在日光照耀下,又烟气蒸腾,好似我的追求化作幻灭的云烟尾联叙觉后之悟可待是岂待之意,反洁副词恫然,指心中凄然失意的精神状态,与首联的“无端〞相照应。
大意是:这些情思,这些感叹,哪里需要等待今日追忆往事时才产生呢?就是在事情发生的当时早已令人不胜惘然,如今的追忆更是不堪回首了当然,不敢说这就是确解,因为其他各种说法也都有能自圆其说或不能融通之处问题的关键可能并不在于对这首诗作出怎样科学的解释,而在于对这种诠释困境作出诗学的超越当代学者刘学锴先生在充沛研究了李商隐诗歌解释史上的分歧现象之后,提出了“融通众解,不废单解〞的诗学主张他认为如果紧紧抓住诗人明白揭示的全诗主意──因闻瑟而追忆华年不胜偶然,便不难发现许多异说原可以相容或相包,并在“思华年〞而“惘然〞这个基点上得到融通历代对此诗的解说,有一个大体的开展趋势,即由单一具体走向综合抽象与虚泛最早出现的咏令狐家青衣〔婢女〕说,托名苏武的咏瑟声说,都是把它的内涵理解得比拟具体单一的这两说根本支配了宋元明三代清代以来,随着对义山诗研究的深人,悼亡、自伤身世、自述诗歌创作说纷起,对诗的内涵理解逐步扩大与虚化到当代,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从象征性境界或象征性结构的角度将诗的内涵进一步虚化,有将颔、腹两联解为梦、幻、泡、影者,解为写困惑、失落、幻化等惘然之情者,解为幻梦、寄托、失意无为者随着对内涵理解的由实趋虚,是各种歧说的相互渗透与吸收。
这一开展轨迹反映了人们对义山这类意蕴虚泛的诗歌认识的全面与深化这首诗只要抓住“思华年〞与“惘然〞这个中心,将颔、腹两联所展现的迷幻、哀怨凄寥、虚渺诸种象征性境界,既看成锦瑟所奏出的音乐境界,又看成是诗人华年所历的人生境界和思华年时不胜惘然的心灵境界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自伤身世说最能兼融众说,华年身世之悲,迷幻哀怨凄寥虚渺诸境,既可包含悼亡之痛乃至其他爱情悲剧体验,又可包含其以诗歌创作所着重表现的心灵境界人生感受以自伤身世为主轴,既可涵盖悼亡说,又可旁通自述诗歌创作说,而咏瑟声说也包含其中了总之,含悼亡之痛的惘然自伤身世之情,因锦瑟的悲声而起,借诗歌中展示的境界以传,这也许可以作为融通众多歧说的简要概括这种诗学诠释思路比拟合乎李商隐诗歌〔意蕴虚泛之作〕创作的特征,因为,其起始阶段是触绪多端,百感交集,而创作过程中在特定题材的歌咏中又融入了多方面的人生感受,创作完成后接收主体对同一作品的多侧面感受与认识,又是千差万别的因而融通众解实际上是还义山诗歌情感的本来面目,作者酿米成酒,由丰盛的生活原料提纯升华为艺术真实、典型境界,解诗者不应该再将蕴涵丰盛的艺术境界指实为某一部分的生活依据二、比喻、用典象征:朦胧多义的本源要想认识把握?锦瑟》的特点和难处,首先要明白这首诗运用比喻。
象征和典故的艺术特征先看比喻一个正常的比喻一般有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用来作比喻的形象或意象,叫喻象;一方面是被比喻的事物本身,叫喻体如果只有本体,没有喻象,就不成比喻,而如果只出现喻象,不出现本体,比喻就比拟含糊朦胧李商隐的诗歌常常大量出现带比喻性的或象征性的形象意象,但被比喻象征的本体,往往被埋伏起来,因此很难捉摸像这首?锦瑟》就是这样第一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的锦瑟是个象喻,但喻什么,它所喻的本体没有交代诗中跨过厂这个本体说锦瑟〔作为喻象的锦瑟〕使他“思华年〞,引起了他的追忆和情思丢掉了本体,而直接由喻象跨越到情思,这就造成了一种难以捉摸的朦胧之感,有人讲锦瑟五十弦足自伤身世和年华,比喻自己“无端〞到了五十岁;有人说,古来用琴瑟和谐比喻夫妇,瑟本二十五弦,现在成了五十弦,表明弦断了,断弦比喻妻子死了于是出现厂“自伤身世〞和“悼亡〞说第二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又是两个象喻,由两个故事造成的意象,本体又没有出现在这种朦胧的象喻面前,持自伤说的认为,是说自己身世犹如一场梦幻,只有像杜鹃哀鸣一样,把遗恨托之于诗歌;持悼亡说的那么讲庄子梦蝴蝶和望帝变杜鹃是身化异物,因此这两个象喻仍然是暗示要死,表现那种悼亡伤痛的情绪。
第三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两句中,两个喻象不仅本体仍然没有出现,而且喻象本身出更朦胧明月照大海,大海有遗珠,珠上有泪,这已经足够含糊朦胧;蓝田有美玉,美玉又生烟,这已经是纯正的意中之象,连画面也难有了这种喻象,自伤说认为大海遗珠比喻自己才不为世用,因而有泪,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比喻只有文采,不可淹没悼亡说那么认为珠有泪是伤痛的哭泣,玉生烟是喻玉体埋葬地下总之,这五个象喻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都隐藏了本体;2、自身都带有朦胧的多层次性质;3、象喻间义没有明确的逻辑上的联系这与?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也不相同相见〞诗中虽然比喻的本体也没有出现,但那个爱情事件本身、那些缠绵的场面、那些外在形象多半还是有联系的,让你看到一个相思离别的过程而?锦瑟》这些象喻本身就不连贯由此可见,?锦瑟》朦胧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李商隐所有的无题诗如果我们抛弃传统的解诗思路,不去追求明确的寓意,不用形式逻辑去机械推沦,而从情绪上感情状态上去把握,就会发现诗中这种象喻的形象里面,又带有浓烈的情思作者那种感情状态和那些象喻的形象融为一体了锦瑟的一弦一柱中有无限的怅惘;庄生梦蝶中有迷惘的慨叹;杜鹃啼血与沧海珠泪中有凄恻的感伤;蓝田日暖良玉生烟,那么是一种渺茫的希望与迷茫的失望交错纠结。
可以说,诗人所要象喻的,也就是这种沉湎于回顾里的迷们感伤情绪可以说,作者以心象熔铸物象,其情感状态和喻象的本体同形同构,那些喻象就是他心象的外化这些喻象、这些心象仿佛一个个画面重叠、累积,上面又弥漫着一层浓重的怅惘感伤的情思之雾,连诗人自己也觉得似隐似现,难以捉摸所以结尾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无论过去和现在,一切都是那样迷惘因此,我们可以说,?锦瑟》所要着意表现的就是多层次的朦胧境界与浓重的怅惘感伤的情思再看用典象征本诗成为千古诗谜的另一个原因是中间四句并列运用的典故所描绘出的四幅象征画面,包含丰盛的象征意义其中涵蕴着人生的所有境界:物我两忘心沉梦幻的境界,超越生死心向未来的境界,情天恨海心授魂销的境界,人琴俱亡心寄云峤的境界……凡此种种构出一种永恒的神秘,神秘的永恒因此宋代西昆派诗人杨亿说:“〔本诗〕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即是说诗意无边而目.愈研究愈出新意,但钻研起来很难,然而诗的妙义却取之不竭锦瑟》的魅力还体现在用典的独特性上,它的奇怪之处在于即使你明白了典故的内涵仍然无法探知诗旨所在,因为义山用典有增殖现象,即它诗中的典故具有发散的暗示件,能引发人们多方面进行联想,沟通观赏者所历的各种人生体验。
他的诗典无一个是经过改造后而呈出新的面貌,他将慧眼参悟原典所获致的感受所产生的梦幻,作为暗示的发射中心,并以此为源构出一幅幅象征画面,画面之间是跳跃的,不是意念的转换,而是意境的融接,梦的叠合,甚至是不可捉摸的意识流程,一种情绪的状态这是一种绝对全新的表现手法,如果说李白杜甫的诗是历历楼台,则李商隐的?锦瑟》就是渺渺云烟他继承了李贺,用一种更典型更绝对的形象思维,把一切交待、表达、表明都舍去,几乎只剩下朦胧的图像、层叠的画面这首诗拨动人的琴弦不止一根,至少有五十之数钟情者从中伤痛爱情,诗家从中发现诗心,天涯漂泊的游子吟?锦瑟》思乡泪垂,一生不幸的人从中感到彻骨的凄凉……它给人们留下了极大的驰骋想像的艺术空间三、通境通情:空幻幽渺、变幻莫测的结构当代驰名作家诗学研究专家王蒙先生对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别具慧眼的体会他认为李商隐运用了“蒙太奇〞的结构手法,构筑了熔铸了诗人的诗象与诗境,建造了一个与外部物质世界有关联又不大相同的深幽的内心情感世界;诗句与诗联之间的空白、空隙间隔构成了十分美丽幽深、波折有致的艺术空间这种空间便是“通境〞与“通情〞,即一种能涵盖许多不同心境的境界,一种能融通各种不同情感的通情。
并认为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每个意象每个诗典,都既是人生的风景又是内心的回转这里景即是心,心即是景这里的景心关系与一般写景文字的寓情于是、见景生情不同,是景实情虚,因景而情因而李诗是以心灵源为核心,派生投射为意象与典事,为特殊的境界并进而认为义山这类诗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它直观地捕捉住了掌握了语言的最高层次──超语言,李商隐的无题诗表现为一种心灵场结构,这些诗是无序中的有序,有序中的无序,无线索中的有线,有线中的无线这首?锦瑟》的抒情结构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先由虚同生成一个无边无际的情感宇宙,再让歧义四射的意象,在这个宇宙中幻化成朦胧的情思,产生出外表上看五彩缤纷,实质上又无迹无踪,但读起来却令人玩索不尽的艺术境界中间四句是四个典故构成的可以沟通多方情感的意象,其中无一个虚词,然首尾两联中的几个虚词却不可无视首句的“无端〞是一个副词,王锳?诗词曲语词例释》说:“没白来地,平白无故〞与末句的形容词“悄然〞照应,开篇即将迷茫的情绪笼罩成一个混沌的情感空间尾联的“对待〞“当时〞“已〞等虚词那么构成回环时空,并暗示情感波折、伸展、透射、簸扬、回旋的线索可待〞是向未来的延伸,站在“当年〞的时空向现在乃至现在的未来透射;“当时〞本身就是回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