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提升民政工作职能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2270234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提升民政工作职能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提升民政工作职能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提升民政工作职能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提升民政工作职能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提升民政工作职能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提升民政工作职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提升民政工作职能(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提升民政工作职能民政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政府民生保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中肩负重要历史使命,对于从源头解决社会问题、完善社会治理结构、扩大社会参与、促进社会协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一、保障改善民生,夯实社会管理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系列政策,创新社会救助管理方式,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一是创新自然灾害救助管理。首次将商业保险机制引入自然灾害救助,建立政策性统保、商业化补充、民政救助相结合的灾害风险防范救助机制;在全市

2、范围实施自然灾害救济救助公众责任保险。全市赔决农房统保2.32万户2906.7万元,自然灾害责任险64人688.6万元。二是创新农村住房灾后重建模式。“6.13”农房灾后重建突出鼓励集中重建、统规统建,全市集中重建率达64.5%,城镇安置率达到68.8%,开创了“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地质灾害点搬迁、造福工程相衔接”先例。三是创新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管理。根据最低工资标准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实行低保动态补贴制度;创新医疗救助政策,统一筹集标准,实现城乡医疗救助一体化。上半年,城乡低保分别救助1.68万人和6.3万人,人均月补助分别达到157

3、元和64.1元。四是创新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新建市救助管理站和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改进救助方式,主动上街开展劝导救助,变“来站受助”为“主动救助”。省民政厅在我市召开全省救助工作现场会,着力推介我市救助机构规范化建设做法和工作经验。“十二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加快构建城乡一体、覆盖全民、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各类生活困难救助需求的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从单项救助向综合救助、从城乡分离救助向城乡一体救助、从生存型救助向促进发展型救助、从维持温饱型救助向追求生活质量型救助转变,逐步从根本上解除城乡困难居民的生存之优。二、创新社区治理,筑牢社会管理平台城乡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和基层社会管理的综合平台

4、,加强城乡社区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实现科学有效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社区建设,出台社区建设配套政策,完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基础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完善房地产企业提供社区配套用房办法。继市区房地产开发企业无偿提供社区配套用房办法出台后,全市5个县(市)新出台相关政策规定,目前全市房地产企业提供社区办公用房面积10241.6平方米、配套资金34.04万元,全市有57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达到100平方米以上,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善。二是在全省率先开展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职称评聘工作。社区工作者任职资格分为社区管理员、社区管理师和社区高级管理师三

5、个级别,每月予以不同标准财政性补助,解决长期以来社区工作者身份没有确定、待遇低、队伍不稳定等问题。目前,全市有社区管理员423名、社区管理师216名、社区高级管理师3名。三是探索创新基层自治选举模式。“十一五”期间,圆满完成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2次,首次实行社区居委会户代表、全体居民直接选举和妇女成员专职专选方式,3个单位成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单位,提高了基层民主化程度,夯实了基层社会管理基础。“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着力加强改进城乡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深化基层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动员社会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形成城乡基层社会管理的合力,建

6、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三、扩大社会参与,汇聚社会管理力量民政工作是政府行政工作,权力、资源、能量有限,既要依法行政,把有限的资源和能量用好,又要注意动员社会力量,鼓励通过独资、参股、合作、租赁、购并等方式参与发展民政公共服务。一是社会组织管理创新。近年来,我市健全完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机制,创新行业协会成立听证、民办非企业单位诚信评估、基层社会组织备案登记等制度。全市各类社会组织总量达2098个,年均增幅达7.4%以上,布局得到调整,结构不断优化,反映群众诉求、规范群体行为和提供社会服务的作用日益突出。二是社会福利事业管理创新。紧紧抓住中央和省里支持民生项目建设的战略机遇,建成

7、了三明市社会福利中心和永安、建宁、将乐、清流、泰宁等5个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完成投资9310万元,新增养老床位数1040床。在项目建设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采取政府投入、民间资本投入等多元化投入机制,特别是积极推动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目前全市社会力量办养老服务机构11家,床位数达3330床。三是殡葬改革管理创新。殡葬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及社会诸多方面,必须依靠全社会参与,我们积极建立完善殡葬改革管理机制,纵向上各级政府殡葬管理部门层层落实责任,横向上各级公安、工商、国土、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殡葬改革局面。全市殡仪馆总数达到11所,做到每个县(市)有一所殡仪馆,

8、平均火化率达到98.8%;建成公益性骨灰楼堂393个,公益性公墓1380个,走在全省前列;永安市殡仪馆获“全国殡葬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持续推动各类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支持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吸引更多公民实现自我管理和参与社会管理;深化殡葬改革,完善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殡葬服务设施改造和殡仪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建成以公办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四、优化社会服务,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社会管理既是治理又是服务,是群众工作与民生工作的有机统一。以社会工作专业化、

9、职业化发展为导向,全面优化各类社会事务服务是民政部门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的新课题和新契机。一是推进拥军优属服务创新。巩固双拥创城成果,三明、永安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7个县(市)跨入省级双拥模范城(县)行列。大力开展科技、智力、文化、“两新”组织等拥军活动,加强军地双方支持力度,促进军政军民团结。二是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创新。加快各级地名数据库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地名设标工作,开展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全市11个县(市、区)完成了数据采集录入工作,新出版了三明市行政区划图和三明市办公挂图,园满完成了闽赣线三明段省界联检任务和43条县界、216条乡界的联检任务,全市实施撤乡并镇4个。三是推进婚姻登记服务创新。积极推进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实现与省厅联网实行实时在线登记并有序录入婚姻登记历史档案,永安、尤溪、大田、将乐、清流等5个县(市)荣获“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称号。 “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拥军优抚安置制度,落实优待优惠政策,不断提高“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水平;按照民政部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建成市本级地名数据库,推进数字地名建设;完善县(市、区)婚姻集中登记,成立市级两岸婚姻服务中心,开展两岸婚姻登记延伸服务。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